新聞 > 人物 > 正文

清華天才富豪慘敗:資產被查封,100億灰飛煙滅

柔宇的柔性屏技術獨一無二;

柔性屏是下一代手機競爭的關鍵要素;

柔性屏手機市場在快速爆發;

大量的資金支持;

柔宇需要具備除研發之外的產品、品牌、渠道等綜合能力。

但從現實來看,柔宇很難滿足這些條件。

一名柔宇員工在入職培訓時,曾問過管理層為什麼要做手機。得到的回覆是:

其一,投資人希望柔宇更快做出讓人看到的產品,因為柔性屏幕是新東西,需要做產品打樣;

其二,團隊覺得做手機不難,花些時間和資源就能做出來。

於是在資本的壓力下,亟需新故事的柔宇開始研發手機。2018年10月,柔宇搶在三星之前發佈了「全球首款柔性屏手機」,一時意氣風發。

不過由於好大喜功,提前泄露高通計劃在年底發佈的新處理器,柔宇未能獲得首批晶片的供應。所以柔宇首款柔派手機的實際交貨時間,還是要晚於次年才發佈的華為和三星。

除了交貨時間晚,柔宇手機的產品體驗也是差強人意。

有粉絲曾向柔宇反饋手機滑動時的畫面拖影問題,但得到的回覆卻是「華為不是也有這問題」,「這可以解決,但沒有必要」。

柔宇手機的摺疊方式也深受消費者的詬病。當時摺疊屏有內折和外折兩種,柔宇選擇外折,犧牲了耐久性。

一位柔宇手機用戶就曾抱怨,手機剛買2個月,屏幕已經磨破。之後送到官方指定的維修公司,竟然要用2499元換屏,直呼後悔。

據一位接近柔宇的人士透露,柔宇之所以選擇外折,是因為內折需要一塊非柔性外屏,劉自鴻覺得採購其他公司的屏幕「沒面子」。而其他品牌推出的摺疊屏手機,幾乎都選了更加實用的內折。

如果這個情況屬實,那簡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以事實上,即使柔宇手機比競爭對手要便宜幾千元,它的銷量依然是慘不忍睹。

據柔宇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柔派手機平均單價為5985元,其累計銷量不超過1.5萬部。到了下半年,據《清流實驗室》報道,柔宇開始處理賣不出去的手機存貨,一批流入華強北的柔派1手機,定價從8999元降為了3000餘元。

當然,除了自身因素,柔宇手機銷量暗淡跟整個摺疊屏手機市場的總量也不無關係。畢竟2019年全年,包括三星在內的所有品牌摺疊屏手機一共才賣了50萬部。

至此,柔宇的手機戰略基本上可以宣佈以失敗告終。

六危機爆發

手機戰略的失敗,不但讓柔宇無法通過手機實現造血,還把自己放在了潛在客戶的對立面。

2019年1月,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宣佈小米做出「全球第一台摺疊屏手機」。

柔宇時任副總裁樊俊不服,隨即在朋友圈發長文指出「第一台摺疊屏來自柔宇」,指責小米撒謊、價值觀有問題,而劉自鴻不久也加入喊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這種態度和立場,讓小米、華為等本應是柔宇客戶的手機公司,最後全都成了競爭對手。

兩條商業化路徑都沒有走通,每年還要有大量的管理、研發和建設投入,柔宇的虧損可想而知。

據柔宇向科創板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柔宇累計營收5.17億元,主要來自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解決方案,但累計虧損卻高達31.95億元。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同時,柔宇的融資途徑也逐漸受阻。

自成立以來,柔宇一共獲得9輪總計61.97億元的股權融資,和36.53億元的債權融資。

不過自2020年5月獲得最後一筆F輪融資後,柔宇再也沒有宣佈過新的融資消息。

除了一級市場的不順,柔宇的多次衝擊上市也未能成功。

2020年初,柔宇開始嘗試在美國上市,但後來主動取消了計劃。到了2020年12月,柔宇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但在三個月後也撤回了上市申請。

融資受阻、造血不足、持續虧損,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柔宇的資金鍊瀕臨斷裂,危機開始逐步爆發。

據柔宇總經辦相關人士透露,2021年4月初,柔宇賬上只剩不到1億元人民幣現金,已經開始拖欠管理層的部分工資。而在此之前,柔宇已拖欠部分供應商的結款半年到一年。

到了2021年11月,柔宇基層員工的全額工資也無法順利發放。此後的好幾個月,柔宇員工等來的都是一封來自公司的郵件:正在積極推進融資工作,敬請諒解。

只是員工們的耐心有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最後各種怨聲載道開始此起彼伏,「柔宇不行了」的消息也在公共輿論場甚囂塵上。

這對柔宇的融資和合作無疑是雪上加霜,作為創始人的劉自鴻感受最為深刻。2021年12月9日,他就在朋友圈轉發了文章《馬斯克追憶破產邊緣》,並配文:

「其實,誰都有過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時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碳,唯一能做的是,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七無力回天

柔宇也曾嘗試過自救,但戰略的猶豫、緩慢的轉型,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2021年5月,聯想集團前副總裁趙泓加入柔宇科技擔任COO,負責戰略、核心業務整合和運營管理。

據《晚點 LatePost》報道,趙泓試圖推動柔宇砍掉to C業務,轉型為純粹的屏幕供應商。在巨頭環伺的面板行業里,這條路雖然很難,但也好於在兩條路中搖擺不定。

只是柔宇的轉型並不果決。

2021年年中以後,柔宇管理層雖然小範圍討論了轉型to B,但公司並未對內宣佈戰略變化,也未很快作出相應的組織和人員調整。

直到今年5月,在資金鍊危機爆發一年以後,柔宇才正式啟動裁員,同時給ATP部門的員工加薪,後者主要負責柔性屏幕研發及生產,對應to B的業務。

趙泓加入柔宇後,曾經推進過幾項 to B業務,但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第一是和奢侈手機品牌 Vertu的合作。2021年二季度,柔宇曾與Vertu達成代工合作,後者售價最高達6.88萬元。只是最後合作沒有繼續推進,京東銷量顯示為0。

第二是和華強北的合作。這是一筆去年底宣佈的價值6億元的大額訂單,具體是為華強北供應維修屏模組。但因為柔宇缺乏資金,產線無法正常運轉,這項合作的進展也不順利。

其實當時一位柔宇股東幫忙找到了3億資金,只不過對方想以100億元的估值入股,相比柔宇最高時的估值縮水了80%,劉自鴻最終沒有答應。

趙泓感到一陣無力,便在2021年底匆匆離職而去。

柔宇的緩慢轉型,或許跟劉自鴻的抱負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劉自鴻都希望把世界「掰彎」,讓柔性屏落地各行各業。因此他給柔宇的定位大多時候是齊頭並進的綜合方案解決商,而不是一家純粹的屏幕廠商。

只是商業社會現實而又殘酷,技術狂的偏執並不總是可以改變世界。有時候,先生存下來,等壯大以後,你才能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柔宇其實沒有什麼二號人物,劉自鴻在公司持股38.6%,擁有71.56%的投票權,牢牢把持着柔宇的控制權。

所以柔宇的發展軌跡,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劉自鴻的決策映射。

柔宇的獨立董事劉姝威顯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從1到 N,柔宇有技術,但不善於開拓市場,所以它需要招募有經驗的高管,一起推動商業化。

理想的人選是要懂技術,同時有豐富的公司管理和運營經驗,年齡也不能太大,要和柔宇團隊有共同語言。」

只是在這個危難時期,合適的人才恐怕很難會選擇加入柔宇。

儘管形勢艱難,但劉自鴻還是一直努力解決問題。

2022年5月6日,歷經半年多的時間,柔宇終於向在職和離職的員工補發了5個半月的基本工資。雖然尚有欠缺,但起碼讓人看到了行動。

據接近柔宇的人士透露,柔宇補發工資的資金來源是華夏銀行的貸款。

他推測,由於柔宇青島產線購買的進口設備,會有一筆約5億元人民幣的退稅,柔宇可能以此作為擔保,獲得了銀行貸款。

不過柔宇的窟窿顯然不止於此。除了員工工資,它還有許多供應商的款項尚未結清。

這不,柔宇的危機在2022年9月6日進一步加深。據《新浪科技》報道,在眾多供應商的申請下,柔宇科技名下價值3714萬元的財產被法院查封、凍結。

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被強制執行還款累計超1億元。

昔日明星獨角獸企業,淪落到如此地步,讓人不勝唏噓!

八寫在最後

在國產替代和科技強國的時代背景下,近些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教授和科學家開始創業,甚至有些投資機構直接派人到科研院校和實驗室「圍追堵截」。

一位投資機構合伙人因此抱怨道:「太卷了,科學家都快不夠用了。」

但現實是,科學家或者說技術人員,離真正的企業家其實還有不小距離。

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權威,技術積累也比較雄厚,但嚴謹的科學思維也會帶來性格的相對固化,容易單線思考、迷信技術,從而失去對商業本質和規律的把握。

針對這種現象,經緯創投創始人張穎曾經提出《給科研和技術背景創始人的9條建議》,希望他們如果自身商業化能力比較薄弱的話,一定要找到互補的長期合伙人,並不斷設計自己的全面成長。

顯然在柔宇的成長過程中,劉自鴻沒有找到這樣的合伙人,再加上自身在戰略和商業化抉擇中不斷出現錯誤,才導致今天這種局面。

有位企業家說過,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但有時固而不執也是一種正確的做事態度。

劉自鴻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天之驕子,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對目標也十分堅定。這種堅定就像他兩年前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的那樣:

「其實我們一直在黑暗中打着手電筒挖地洞,柔宇走的是【想做到】路線——有一個想法,卻沒有前人的路能夠去跟隨,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點點去研發,跟它死磕到底。」

這種死磕的態度沒錯,但可惜用錯了方向。劉自鴻還沒有等到柔性屏需求的大爆發,就已經快要彈盡糧絕。

在商業世界裏,雖然說成者王、敗者寇,但劉自鴻當初放棄3億美元的收購,想要建立柔性世界的創業初心,還是值得令人敬佩。

所以即使希望渺茫,最後還是祝福柔宇也能像蔚來和京東方那樣,等來拯救它的白衣騎士。

——————

主要參考資料:

1、《38歲,這位高考狀元要去IPO敲鐘:8年做出500億估值》,劉博,投資界

2、《柔宇十年:野心與敗退》,張家豪,晚點LatePost

3、《柔宇悲歌》,劉哲銘,中國企業家雜誌

4、《公司查封,凍結千萬!估值500億的「天才巨頭」,把自己逼上絕路》,張一弛,金錯刀

5、《欠薪、裁員!柔宇深陷「資金鍊斷裂」泥潭》,饒翔宇,鈦媒體

6、《從600億估值到發不出工資,柔宇科技「泡泡」吹爆了嗎?》,周月明,虎嗅APP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邱處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17/181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