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絕對威脅!美商務部長點名騰訊 用手機遊戲定位美國軍人

—中國電子遊戲全球開花 安全隱患、內容審查也隨之而來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上星期四(9月29日)在一場與前國務次卿基斯·克拉奇(Keith Krach)的對談會上,在談到數據的惡意使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時,特別提到中國公司出品的手機遊戲,並點名騰訊。雷蒙多說:「如果你想想,美國軍人的手機上的那些遊戲,由非美國供應商提供的遊戲,這意味着中國知道他們每個人的位置。它們有GPS定位,所有那些騰訊遊戲都在他們的手機上,(定位)美國士兵身在何處。」

中國電子遊戲正在佔據全球遊戲市場越來越主要的份額。一些分析人士擔憂,中國遊戲公司獲取的外國玩家的數據可能被中共政府利用,而中國遊戲產品的內容審查也將影響國際遊戲產業的創新格局。

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在上海舉辦期間一名女子與騰訊遊戲出品的一款電子遊戲中的一角色扮演者合影。(2019年8月2日)

美商務部長:騰訊用手機遊戲定位美國軍人

美國蘋果應用程式(app)商店的遊戲下載區里,在「大逃殺」(battleground royale)類手機遊戲中,最受歡迎的是一款名為PUBG Moblie(中文版名為「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遊戲。但許多美國玩家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款從韓國同名電腦遊戲移植到手機平台的遊戲,背後的出品商是總部位於中國深圳的騰訊遊戲。

騰訊在美國並不是普通消費者熟知的媒體品牌,但在電子遊戲產業,騰訊全球開疆破土的行動早已引起業者的關注,也引起了美國政府現任和前任政府官員的注意。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上星期四(9月29日)在一場與前國務次卿基斯·克拉奇(Keith Krach)的對談會上,在談到數據的惡意使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時,特別提到中國公司出品的手機遊戲,並點名騰訊。

雷蒙多說:「如果你想想,美國軍人的手機上的那些遊戲,由非美國供應商提供的遊戲,這意味着中國知道他們每個人的位置。它們有GPS定位,所有那些騰訊遊戲都在他們的手機上,(定位)美國士兵身在何處。」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技術和國家安全項目主任馬丁·拉塞爾(Martijn Rasser)對美國之音說:「每部手機本質上都是一個跟蹤和信號設備。第三方應用程式可以在用戶不知道的情況下……收集和傳遞地理信息,以及來自聯繫人列表、攝像頭、麥克風等信息。」

公開信息表明,騰訊遊戲的外國用戶信息可以被騰訊中國總部的員工獲取。騰訊在手機遊戲PUBG Mobile的用戶使用條款中說,該遊戲的伺服器位於印度、俄羅斯、新加坡和美國,同時標註說:包括中國工程團隊在內的國際工程團隊和支持團隊「可以從您居住地以外地區訪問您的信息」。

美國網絡安全專家說,中國公司出品的遊戲一定會向總部輸送用戶數據。網絡安全諮詢公司OODA聯合創辦人和首席技術官鮑勃·古爾利(Bob Gourley)說,「這絕對是一種威脅」。

古爾利對美國之音說「是的,這絕對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如果這些遊戲是使用『軟件開發套件』(SDK)用其他人都在使用的通用軟件代碼開發的。其中一些(遊戲)可能在用戶不知道情況下的向一些源頭提供數據。」

「然後無論它們流向哪裏,這些數據都經常會被轉售。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他說。

中國2017年出台的《網絡安全法》要求企業將數據存儲在中國境內。中國法律還要求境內實體配合政府機關涉及國家安全和犯罪調查,交出被認為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數據。

數據私隱問題專家、加拿大全球私隱與安全設計中心(Global Privacy& Security by Design Centre)執行總監安·卡沃基安(Ann Cavoukian)對美國之音說:「一個國家越大,其從事監控的可能性越大。但我們已經知道的真相是,中國確實正在這樣做。它在追蹤自己的人民。因此,他們(中國政府)可以訪問存儲在中國的任何數據,並可以從事監視活動。我認為這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安徽省阜陽的一家網吧內年輕人在玩電子遊戲。(2018年8月20日)

騰訊遊戲擴展全球數據安全問題湧現

從2011年收購美國電游開發商和發行商拳頭遊戲(Riot Games)開始,騰訊的全球擴張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遊戲公司之一。據路透社10月2日報道,騰訊目前正在調整其併購戰略,將更多精力放在主要收購海外遊戲公司的多數股權或控股權。

根據商業數據統計機構Refinitiv數據顯示,騰訊今年幾乎沒有在中國國內進行投資,而在海外進行了27筆價值約30億美元的交易,其中包括今年9月初斥資3億歐元投資法國育碧(Ubisoft)母公司。

騰訊放眼海外的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國內市場增長陷入停滯。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中國遊戲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2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1-6月,中國遊戲市場銷售收入同比減少1.8%。今年上半年,中國遊戲用戶規模6.66億人,同比下降0.13%。

騰訊全球開疆闢土的同時,旗下產品也被指存在安全與數據私隱漏洞。2020年,騰訊旗下全資子公司拳頭遊戲出品的《無畏契約》(Valorant)被發現私自安裝類似間諜軟件的反作弊軟件。無論用戶是否打開遊戲,這一所謂反作弊軟件都會在啟動計算機時啟動,並監控所有用戶活動,記錄他們使用的程序。

2019年,荷蘭網絡安全組織GDI的研究人員維克多·格弗斯(Victor Gevers),騰訊運營的微信、QQ等六個聊天平台上,數億條對話內容被導入了一個可以被中國公安使用的大型數據庫,這個在線數據庫中存儲着約10億微信對話。每一條信息都包含GPS定位,有些包括用戶的身份信息。

奧利弗·賈(Oliver Jia)來自美國,現居日本,是NK News新聞網站的社媒編輯,熟知遊戲產業。他說,中國電子遊戲如何搜集和使用用戶數據,外界的可見度很低。

他對美國之音說:「一般來說,對於所有這些像TikTok這樣的中國制應用程式,或者像『堡壘之夜』(Fortnite)或『絕地求生』(PUBG)這樣的遊戲,都涉及到很多個人用戶信息,真的無法保證這些信息流向何處。不幸的是,美國政府面臨的困難是,因為這些信息都在騰訊的管轄範圍內,騰訊是一家中國公司,(美國政府)幾乎無法去控制。」

奧利弗·賈同時指出,需要讓美國用戶了解到哪些遊戲是由中國出品的。他說:「至少要在客戶註冊這些服務之前,讓用戶知道它們明確歸騰訊所有。因為我的感覺是,很多人在玩這些遊戲、玩這些app時,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它們是由中國公司擁有的。」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言論私隱與技術項目高級技術專家丹尼爾·卡恩·吉爾莫(Daniel Kahn Gillmor)則認為,對手機遊戲app安全性的關注不應該只針對中國公司。

吉爾莫說,大多數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在保護用戶信息方面做得不夠。他認為,根本原因在於這個生態系統的利益激勵機制。

他說:「他們的經濟動機是收集用戶數據,用戶數據是由遊戲公司收集和持有的。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不是由遊戲公司持有,而是轉移到SDK,也就是軟件開發工具套件,然後由SDK開發者支付遊戲公司的費用,將其包含在遊戲中。遊戲如此,所有類型的應用程式都是如此。」

吉爾莫說:「他們(遊戲公司)沒有為數據被收集的用戶優先考慮他們作為數據管理者的角色。但這不僅是遊戲,也不僅僅是中國公司的問題,這對整個應用程式生態系統來說都是如此。」

中資入主海外網遊公司內容審查隨之流入

人們對中國電子遊戲的擔憂一方面在於其軟件中的可疑追蹤功能可能讓中共當局以不正當方式訪問世界各地的電子設備。另一方面,騰訊等中國公司的審查傾向正在影響全球遊戲的創造性。《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社評中說,中國可能通過歷史題材遊戲對西方的年輕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

英國《衛報》2021年報道說,自騰訊入主拳頭遊戲以後,該公司的遊戲設計人員接到指令,要求電子遊戲中,對人物「復活」的展示不能通過地下現身的方式體現,遊戲中不能出現骷髏,不能出現教派,流血必須是黑色的,不能是紅色。

2019年10月,騰訊旗下拳頭遊戲公司高管表示,應「避免」在《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的遊戲現場解說中討論「敏感話題」,當時正值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高漲之際。此前,美國遊戲公司暴雪娛樂因一名香港遊戲競技選手在官方直播中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而對其施加懲罰。

2013年,暴雪娛樂在加州洛杉磯電子娛樂展上舉辦的一場展覽。

《英雄聯盟》遊戲全球負責人約翰·尼達姆(John Needham)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為來自許多不同國家和文化的遊戲迷提供服務,我們相信,這個機會帶來的責任是,要保持在敏感問題(政治、宗教或其他)上個人觀點的分離。」

奧利弗·賈說,騰訊在全球電子遊戲界的影響力日趨強大,其文化滲透類似於中國近年來對荷里活電影的影響。

他說:「騰訊的做法是,在很多大型電子遊戲中避免爭議性話題或任何過於地緣政治的東西,而是專注於幻想場景、卡通圖形或其他可能不具攻擊性但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普遍性的東西。因此,這幾乎是一種『沒有地緣政治的地緣政治』。」

美國監管部門一直在對騰訊公司進行調查。自2020年以來,美國財政部主導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一直在調查騰訊收購拳頭遊戲和Epic Games的股權後對個人數據的處理情況,以判定其做法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CFIUS有權命令騰訊拆分對美國子公司的控股。

CFIUS還曾調查騰訊公司對英國遊戲公司Sumo的收購,後者在美國設有工作室。CFIUS於去年12月結束了這項調查,批准了這一收購案。

數據私隱問題專家卡沃基安說,無論美國政府是否對中國手機遊戲加以限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出於安全和私隱考量將其卸載。

「如果他們知道使用(這些遊戲)的後果,他們可能會自己主動退出,自我限制,因為他們不想被追蹤,也不想被監視。他們可能只是沒有意識到這一事實。」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07/181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