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經濟全球化開始向雙軌化轉變?

作者:

經濟全球化並不能保證世界和平;相反,經濟全球化壯大了紅色大國的經濟實力,中美冷戰因此爆發。現在看來,美蘇冷戰和中美冷戰之間的30年國際秩序的歲月靜好,只不過是紅色大國積聚實力的「韜光養晦」階段,現在由中國和俄國帶來的國際緊張局勢其實並非偶然。而中國的擴軍備戰和對外擴張,正在逼使經濟全球化轉向雙軌方向。

一、經濟全球化被按下「暫停鍵」

過去幾年裏,經濟全球化經歷了疫情衝擊和海運衝擊這兩大震動。疫情導致中國的「世界工廠」部分停產,衝擊了全球製造業產品的供應鏈;國際海運也大起大落,從貨櫃短缺到運費急降,經歷了一波「過山車」。

長期以來,跨國公司把按照全球化佈局來組織生產鏈視為理所當然,而且以為,這樣的全球化供應鏈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很多跨國公司把產品的全球化供應鏈看作是高度穩定、不會改變的長期佈局,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防範供應鏈的意外中斷。

然而,疫情衝擊和海運衝擊這兩波震動,強制性地造成了全球跨國公司的零部件運送和市場供貨危機,或者是下游工廠因上游廠家被迫停產而受困,或者是零部件與商品運送的海運成本暴增而影響企業的經營。但是,跨國公司基本上把這類震動看作是暫時現象。遇到這類震動,跨國公司似乎是把全球供應鏈的梗阻看作是「暫停」,就像把手機上正播放的視頻按下Pulse鍵一樣。

既然經濟全球化的梗阻被視為觸動了「暫停鍵」,那就似乎有理由相信,等意外衝擊過去之後,一切都會恢復常態;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建立起來的全球供應鏈理當回答原初狀態。然而,這種對經濟全球化的高度信任真的靠得住嗎?

二、美蘇冷戰結束後世界永遠和平?

上個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的加速鋪開,與美蘇冷戰的終結有極大的關係。早在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就失去了支撐冷戰和軍備競爭的經濟支撐力,這導致蘇聯先是對東歐國家的民主化浪潮放棄出兵干預,同時也促進了蘇聯內部的改革訴求,而蘇共保守派發動的政變遭到蘇共黨內許多人的抵制,最後蘇聯的最高蘇維埃(相當於國會,主要由蘇共幹部組成)投票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蘇聯這個紅色陣營的核心國家最後解體。蘇聯消失了,美蘇冷戰自然就終結了。

美蘇冷戰的終結,看起來好像是為經濟全球化移除了最大的國際秩序障礙;然而,幾乎沒人料到,實際上經濟全球化又孕育出了下一次冷戰。在歡呼蘇聯和東歐國家制度轉型的上世紀90年代,一股對原共產黨國家制度轉型的盲目想像,開始在國際社會佔據上風,這個思潮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福山的名著《歷史的終結》。他斷言,從此人類社會將必然走入自由民主制度這個終點。福山太急於下這個斷言了,以致於後來共產黨國家轉型的實況讓他陷入了極大的被動,因為事實上共產黨國家的轉型結果完全否定了他的上述斷言。

福山不懂共產黨國家的轉型。其實,原共產黨國家的制度轉型不只需要政治轉型(民主化)和經濟轉型(經濟自由化),更需要社會價值觀的轉型,這三種轉型並不會自然地同時發生。而這三方面轉型的不同構成,最後展現出三條不同的道路。這三條道路是:一,中歐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完成了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重轉型,早已成為歐盟成員國;其二,俄國只推行政治和經濟轉型,但俄國社會拒絕拋棄紅色價值觀,如今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正入侵烏克蘭,卻得到了許多俄國民眾的支持;其三,中國只推行經濟自由化,完全拒絕政治轉型,還不斷加強紅色價值觀的洗腦教育,目前它正擴軍備戰、對外擴張,已宣稱要攻擊台灣。

「中國模式」與「俄國道路」都證明了福山斷言的謬誤。而正是「中國模式」與「俄國道路」展現出一個冷酷的事實:只要共產黨國家在轉型中拒絕清洗紅色價值觀,那轉型中的共產黨國家實際上仍然是被紅色價值觀支配的社會;其中比較弱的中小國家不至於危害國際和平,而其中的紅色大國卻會重新走上新霸權主義道路。因此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已然告別上次冷戰結束後短暫的歲月靜好,重新進入了新冷戰時代。

三、經濟全球化養育了紅色大國的對外霸權

一直有很多人追隨福山的烏托邦幻想,一廂情願地期盼着,紅色大國嘗到經濟全球化的甜頭之後,它們就會擁抱民主自由,各國從此將只在經濟上競爭,而地球上再也不會有戰爭威脅了。然而,此刻國際社會面對的新冷戰現狀卻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不過,出於各種原因,捨不得拋棄烏托邦幻想的人還無法冷靜地認清這個現實。

凡是擁抱福山觀點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缺乏對紅色大國或共產黨政權的深入認識,看不到加入經濟全球化之後的紅色大國必然會重新滋生全球稱霸的野心,這是共產黨的本質和馬克思主義那統治全球的意識形態決定的。從蘇聯解體到本世紀的前兩個十年間,這個世界之所以有過短暫的歲月靜好,僅僅是因為紅色大國羽翼未豐,或者時機未到,因此這30年其實只不過是國際社會當中的大國對抗被按下了「暫停鍵」而已。

一旦紅色大國深深嵌入經濟全球化之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繁榮不可避免地會壯大紅色大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加入經濟全球化之後一度非常繁榮,經濟實力迅速飆升,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經濟成長。而中國的擴軍備戰和對外擴張,正是其經濟實力增強之後的必然結果。

俄國並沒象中國那樣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因為它的製造業依然落後;但是,俄國通過能源出口的全球化佈局,不但增加了外貿收益,更取得了事關歐盟國家經濟生死的「能源絞索」。自從俄烏戰爭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國實施了金融制裁,這對俄國經濟無疑打擊很大,但金融制裁遇到了來自歐盟各國的阻力。歐盟國家因為依賴俄國的天然氣來維持經濟運轉,無法從自己交到普金手裏的「能源絞索」中解脫出來,結果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多國都拐彎抹角地付錢給俄國,部分瓦解了金融制裁,讓俄國得以繼續支撐俄烏戰爭。

而普金先是對供應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的天然氣加價,然後乾脆切斷天然氣供應,令德國及歐盟國家痛苦不堪。德國企業家協會一再喊話,德國經濟因為能源價格暴漲數倍要崩盤了。這說明,俄國與歐盟之間事實上進入了一種類似冷戰的狀態,經濟全球化的能源供應佈局成了普金扼殺德國經濟的絞索,歐盟正在作痛苦的反省。

四、重新審視經濟全球化的盲區

各國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學者和各國政府面對經濟全球化高潮的時候,沒看到一個經濟全球化的重大盲區。這個盲區就是,美蘇冷戰結束之後,這個世界再也不會發生另一場冷戰嗎?這顯然是一種烏托邦幻想。中國和俄國一旦經濟實力增強以後,便輕車熟路地重回紅色大國謀求區域霸權的老路上去,不但威脅區域和平,而且也威脅經濟全球化。

1999年,當中國用一家旅遊公司的名義買進烏克蘭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空殼的時侯,中國將要建立航母艦隊、挑戰美國海軍和印太地區國際秩序的信號就已經顯示出來了。中國海軍要圓它多年前就開始做的航母夢,它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即在國際海域稱霸,挑戰美國維持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能力。

現在中國已下水3艘航母,還有2艘在建造中,中國海軍的一系列大艦隊也形成了規模,其第一個目標就是打算攻擊台灣,控制第一島鏈。而中共幾乎就在同時也點燃了中美冷戰(可參見筆者2020年4月10日在本網站刊登的《中美對陣中途島》一文),而美國當時毫無準備,只是倉促應對。

中美冷戰實際上是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海軍最強的兩個國家開始了不會停歇的軍事對抗,這種軍事對抗與核大國全面熱戰的唯一區別是,雙方不至於動用核武器,但都以核武器作為最後的克敵手段來威脅對方。從本質上講,人類社會的這第二場冷戰與美蘇冷戰基本相似,只是發生的地域不在歐洲和北大西洋,而是在印太地區。

中美冷戰顯然正在改變經濟全球化,但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學者牢牢抱着世界和平靜好的烏托邦幻想,仍然沉浸在經濟全球化的認知盲區里,看不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五、美國開始應對中國的經濟威脅

最近美國在對中國的經濟政策方面開始明確地對中國收緊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和技術出口管制。此前,跨國公司只關注在全球轉移技術、鋪設跨國產業鏈,美國歷屆政府對中國大規模盜竊技術和知識產權缺乏防範,等於開門容盜;另一方面,過去20年來中國瘋狂地偷盜美國各領域的技術,把盜竊來的大量技術用於針對美國的擴軍備戰,同時在民用領域擠垮美國公司,努力佔領西方國家的市場。

直到近年來中國的技術盜竊活動在晶片等高科技領域讓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脅之後,美國才意識到,如果不趁中國仍然依賴西方市場、其高科技研發尚未後來居上之際,趕緊採取嚴厲的管制和限制措施,那麼,事關美國軍用和國防的最先進技術可能不保;到了那個時候,美國就來不及遏制中國技術上和軍事上的崛起,也難以應對中國的威脅了。

過去幾個星期內,8月9日白宮簽署了《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計劃對本國半導體產業投入527億美元補貼及其他稅務優惠。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我們正在建起圍欄,以保證那些接受了晶片資金支持的公司不能損害國家安全」。美國晶片公司英偉達(Nvidia)和超威(AMD)已得到政府通知,要停止向中國出售出口兩種人工智能頂級晶片。美國國會可能進一步擴大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的規管範圍。

白宮在9月12日簽署了行政命令,啟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一位白宮資深官員在背景簡報會上介紹,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對美國的領導力和競爭力構成風險,「所以,這項倡議……確保美國在這場技術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9月15日白宮又簽署行政命令,加強中國公司在美投資的審查,審查將着重高科技產業,目的在避免美國重要技術外流。

六、經濟全球化轉向雙軌模式?

美國行政當局和國會已經開始亡羊補牢,對經濟全球化的商務活動開始增加管控,而不是完全放行。川普時期曾經把中國的一批大型科技公司列入交易被管制的實體名單,這種做法只是針對企業的,未被列入的中國企業依然非常活躍。而現在白宮和國會山在討論的立法和行政命令在方向上開始了一個針對經濟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中國的大轉變。很多人沒注意到,這個悄悄開始的大轉變意味着,在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和投資領域對中國啟動「排除法」了。

所謂排除法就是,美國企業凡是涉及到中國,其技術和投資都會受到管制,當然現在還只是開始。但既然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這種排除法就會開始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格局,要部分地把中國從美國的對外技術和投資活動中加以排除。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原來的全球一體化格局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經濟全球化正在被扭轉成為經濟雙軌化,就是一部分經濟活動變成遇到中國和俄國必須繞開,一部分經濟活動依然可以與中國充分開展;而進一步的前景可能是,這雙軌之間將逐漸產生互相排他,一家企業想兩邊通吃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下降。

全球經濟活動在技術和投資活動的雙軌化可能進一步演進,一旦對中國實行全面經濟制裁,經濟全球化就會發生徹底裂變,從部分經濟活動雙軌化,變成全部經濟活動雙軌化,中國經濟就不得不和全球經濟部分脫軌,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全面脫鈎。在這種情況下,中共雖然不至於主動閉關鎖國,但實際上將不得不進入美蘇冷戰時代的兩大陣營各自經濟活動基本上互不相關的局面。

這個轉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世界各國的企業主管基本上頭腦里還沒有這個概念和這個意識,更沒設想過,全球經濟雙軌化之後,自己的公司要如何應對。事實上,當中美冷戰正式嵌入經濟全球化以後,這個世界不得不面對這種全球經濟雙軌化,只是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還不太習慣這突如其來的轉變而已。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24/180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