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句話:
生活總是紛紛擾擾,到了一定年紀,要學會把心關上。
一路走來,有人在盲目攀比中失去快樂,在閒言碎語裏坐臥不寧;有的人卻能在聲色名利中守得本心,在世俗目光里信步前行。
不被喧囂所擾,不受外界所惑,日子方能過得風生水起。
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學會屏蔽。
屏蔽無用的消息
先問個問題:你能想像自己怎麼度過沒有手機的一天嗎?
一個月呢?一年呢?
前幾年,可口可樂就舉辦了一場「挑戰一年不用智能手機」的活動。
來自紐約的伊拉娜·穆格丹突破層層選拔,贏得了參與資格,如果能完成挑戰,她將獲得10萬美元獎金。
活動期間,伊拉娜只能使用一部老式的翻蓋手機,而之前,她幾乎和智能手機形影不離。
挑戰開始的那幾天,伊拉娜驚喜地發現,她非但沒有想像中的焦慮,反而很享受那种放松和自由的感覺。
她還注意到,在沒有智能手機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效率竟比之前提高了2倍。
最讓她不敢想像的是,半年多的時間,她已經讀了30多本書,而且睡眠問題也輕鬆解決了。
伊拉娜還發現,她竟然能騰出時間去修補一些人際關係,和一些人重新取得聯繫。
活動結束後,她忍不住感慨:「回憶之前刷手機的日子,我簡直是在浪費時間。」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網絡當成獲取知識的途徑,卻忽視了無用信息對我們的干擾。
查詢資料時,一個吸睛的標題可能讓你忘記要做的事情;
潛心創作時,一個微信小紅點也可能讓你靈感全無。
而垃圾信息不會為我們繞路,想保持專注,唯有主動屏蔽。
音樂創作人李健之前從不用智能手機,也沒有微信。
他說智能化帶給他更多的是干擾。
之前習慣不停地刷各種信息,看別人吃什麼了,自拍什麼了,發生什麼事了……
後來發現這些信息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用處,反而會影響創作的專注度,所以就全部屏蔽掉了。
劉同在《一個人就一個人》書中寫道:
「你把時間花在哪裏,人生的花就會開在哪兒。」
不要浪費時間在與自己工作無關的信息上,屏蔽它們,花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
閒暇時,用讀書、健身代替漫無目的地刷手機,生活便不會感到空虛;
做事時,為自己營造深度思考的空間,給思想加碼,人生才有向上的可能。
當你主動過濾掉無用信息的時候,你的每分每秒都將變得更有意義。
屏蔽別人的情緒
2012年,Facebook對69萬名用戶進行了一項情緒實驗。
他們把用戶分為兩組,一天時間裏,為第一組用戶持續推送積極快樂的內容,為另一組用戶持續推送消極沮喪的內容。
然後,他們記錄了這些用戶當天在Facebook上發表的文字或圖片,並判斷這些圖文帶有的情緒。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都會被「情緒傳染」:
被推送了快樂內容的用戶,發佈的圖文也帶有積極的情緒;而接收到沮喪內容的用戶,發佈的圖文則消極悲觀。
想起這樣一句話:「我們活得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從海外名校碩士畢業回國,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面試心儀的公司時也表現得很好,最終卻沒被錄用。
問起來才知道,她打車去面試,司機一路上十分煩躁,不停地抱怨堵車。
奈何越來越堵,漸漸地,本就忐忑的她也火從心起。
好不容易到了公司,保安例行檢查,眼看就要來不及了,於是女孩在司機那裏感染的壞情緒一股腦兒爆發了,十分暴躁地催促了保安。
所幸她順利地趕上了面試,並且發揮得不錯。正當她信心滿滿地等待結果時,卻發現自己沒有被錄取。
女孩很不甘心,便托人打聽原因,這才知道她對保安發脾氣時,被恰巧經過的主考官看到了。
儘管大家一致認為她是最優秀的人選,但考慮到她應試前的表現,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她。
知道原委後,女孩十分委屈,因為她素來是個溫和知禮的人,卻因為受他人壞情緒的影響失去了這次機會。
曾經看過一句話:
人世間最累的事,就是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但事實上,別人的喜怒哀樂與自己毫無關係。
不被別人的憤怒傳染,不受別人的焦慮支配,不為別人的抱怨煩心,不因別人的沮喪失落,才是最通透的人生態度。
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屏蔽別人的壞情緒,掌握了心情的主動權,才能擁抱屬於自己的生活。
屏蔽外界的看法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因外界的看法而踟躕,也不會為他人的評價而屈就。
1999年,余秋雨應電視台邀請,擔任《千禧之旅》紀錄片的嘉賓主持。
沒想到這次「跨界」,竟引來文學界的不滿。
當時,足足有1800多篇抨擊余秋雨的文章,說他「不入流」「沽名釣譽」。
還流傳出這一句話:「21世紀的文人圈有兩件事是正確的,一是好好掙錢,二是罵余秋雨。」
面對別人的責難,余秋雨只是說了句:「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自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哪有工夫理會沾在身上的小小污點呢?
之後《文化苦旅》出版,有人給他的文章挑錯,有人批評他「濫情」,還有人說他不尊重文化。
當時,很多文學大家幫他發聲,但余秋雨卻依舊不理會任何言論,照常寫文章、做自己的事。
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聲音都漸漸消散了。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寫道: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
我們曾以為贏得別人的讚譽才是成功,後來卻發現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為自己而活。
從始至終,能陪我們笑到最後的只有自己,而腳下的路,也只能我們自己去丈量。
不敏感於他人目光,不生活在別人嘴裏,做自己人生的評判官,才是最難得的清醒。
正如荷蘭暢銷書作家羅伊·馬丁納所說: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只有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讚美時,才會變得自由。」
美國作家馬德琳·恩格爾說過: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擁有選擇的能力。
學會屏蔽不需要的東西,才能收穫更有意義的人生。
摒棄了無用的信息,思考便多一分專注;
不理會別人的情緒,才能更加熱愛生活;
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就可以少去許多煩惱。
今後,願你做自己的鎧甲,屏蔽無謂的干擾,在漫漫前路中守護自己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