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九省通衢」武漢位置極重要,為何沒有朝代定都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古都,可謂絕大多數都分佈在北方地區,所謂「崤函帝都,河洛王里」,宋朝以前的首都長期在西安和洛陽之間唱「二人轉」,開封也曾在北宋時期盛極一時,而北京更是最後成為元明清三朝的首都,而南方地區則由南京作為代表,杭州、成都等也都在不同時期成為過都城,不過南方的都城大多數都是半壁江山或割據政權所立(只有南京在明初50餘年短暫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

然而,有一座在現如今有着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地位的城市,卻在歷史上幾乎從未做過都城(哪怕是地方政權),這就是武漢。

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將領

從「九省通衢」到「超大城市」

武漢建制始於西漢。東漢末年,荊州刺史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孫堅、凌操、禰衡等多位名人都死於這位黃祖之手)的郡治,就在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後來,東吳孫權又在武昌的蛇山修建城堡,並建造了著名的黃鶴樓。

明朝時期隨着漢江的改道。至嘉靖年間形成了新的漢口,至此奠定了漢口、漢陽、武昌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區域,武漢三鎮的局面就此成形。

明清時期,武漢地區繁榮昌盛,既因為水陸交通樞紐的位置成為「九省通衢」,又因經濟發達得以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為「天下四聚」(清初《廣陽雜記稱「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清末,武漢更是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心城市。民國時期,更是得以與「大上海」並稱為「大武漢」。而現如今,武漢更是全國重要的經濟、軍事、科教、交通中心城市,並成為全國「超大城市」之一(城區常住人口在千萬級以上的城市,全國僅有8個)。

孫權題跋像

然而如此多光環籠罩下的武漢,卻在歷史上有着一項略顯尷尬的遺憾,那就是幾乎從未做過首都,無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割據政權,細算起來,也只有東吳孫權曾短暫遷都武昌,但朝野上下一片反對甚至喊出了「寧飲建鄴(南京)水,不食武昌魚」的口號,短短一年之後就遷回了南京。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曾有過「一都四京」的建都方略,計劃將首都定在武漢,而南京、廣州、重慶、北京各為東南西北的京城(有些類似於曹魏的朝代施行的「五都制」),不過最終也並未實施。

而在民國時期,武漢也後做過兩次國民政府首都,一次是1926年底至1927年,為時不到一年;另一次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雖然於1937年11月宣佈遷都重慶,但事實上是遷至武漢,因此武漢也算是事實上的首都,不過隨着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的失敗也隨着終結,歷時也不到一年。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武漢與定都總是失之交臂呢?

武漢會戰中的日軍

首先,武漢地區發展較遲,無論人口和農業都長期不佔優勢,「完美錯過」了不斷遷移變化中的政治中心。

歷史上,我國的政治中心呈現出一種自西向東轉移的趨勢(嚴格說是向東北方向移動),從地處西北關中地區的西安,再到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的洛陽、開封,再到河北地區的北京。當然期間部分朝代因戰亂入侵也會將都城南遷,定都長三角地區的南京、杭州等。而這些都城所在的地區無一例外都是開發較早、農業發達、人口較多,為建都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人文基礎。

而相比之下,武漢地區所在的江漢平原一帶在歷史上長期是湖沼密佈的範圍極其廣大的濕地地帶,古稱「雲夢澤」,根本不適合發展農業,人口一直頗為稀少,西漢司馬相如在其著名的《子虛賦》中稱其「雲夢者,方九百里」,到了唐朝年間雖然面積大幅縮小,但仍然相當可觀,孟浩然曾用「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形容其廣闊。

直到明清時期,隨着不斷的開墾和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雲夢澤才徹底消失,而武漢地區也才逐漸成為有數的商業都會,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為時甚晚,可以說是完美錯過了不斷遷移變化中的政治中心。

先秦時代雲夢澤的位置

其次,在於武漢地區所在江漢平原湖泊密佈,河道曲折,極易發生洪災。

氣勢磅礴的雲夢澤雖然最終化為烏有,但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產,如今武漢所在的湖北省湖泊總面積將近3000平方公里,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超過800個,雖然和當年的雲夢澤無法相提並論,但也可稱的上是「千湖之地」。這些星羅棋佈的湖泊在雨季無疑成為巨大的風險隱患,

與此同時,流經至此的長江(此段江段又稱荊江)由於支流眾多,加之河道蜿蜒曲折,極易出現排水不暢的現象,即所謂「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這兩大因素的疊加,因此極易發生洪澇災害。

據統計,1499年至1949年的450年間,江漢一帶的干堤潰口就高達186次!僅在清朝末期,1860年和1870的洪水就對武漢造成了巨大災害,民國時期1931年的特大洪水更是使得武漢最高洪水水位達到20米以上,大部分市區泡在深水之中,並達數月之久。對於生產力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巨大的洪澇災害無疑更是無法得到解決,頻繁的自然災害當然使得歷朝歷代不會將此選為定都所在,又有哪位帝王願意好不容易建起的繁華京城變成水鄉澤國呢?

《申報》1931年關於江淮特大洪水報道

武漢處於「樹大招風」的交通要地,在戰爭時期極易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作為交通樞紐的武漢有「九省通衢」的美譽,從武漢出發最多跨越兩個省份就能到全國任意一個省份,其「天下之腰」的讚譽確實名不虛傳。但在和平年代是交通樞紐,在戰亂年代,可也同時自動轉化為「兵家必爭之地」了。比如三國時期,武漢所在的荊州地區就是一個各方勢力犬牙交錯爭戰不休之地,曹操劉備、孫權在此各據一方,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做是「三國時代」的縮影。

而抗戰時期的武漢會戰,國民黨軍隊最終敗於日軍的地理角度的因素,就在於武漢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面對着日軍東、南、北三方面圍攻,從「地利」角度上來說就處於絕對的劣勢。

對於古代帝王來說,這樣一個「樹大招風」的兵家必爭之地,安全根本無法得到保障,更不要說定都久居了。

洋務運動湖北織佈局

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武漢基本上和定都失之交臂,但後來居上的武漢卻屢屢敢為天下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清朝末期,武漢就成為洋務運動的先驅城市之一,並建立了漢陽鐵廠、湖北織佈局、湖北槍炮廠(大名鼎鼎的漢陽兵工廠前身)等一批中國早期的近代化企業,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12/180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