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吳曉波發聲:別再誤判中國民營經濟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

廣東的東莞,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我大抵前前後後去過二十多次了。

1990年代初跑的那些年,東莞和浙江溫州、福建泉州一帶的私營企業不但人草根,看到的工廠也都很草根,從事的產業則體現為「輕小集加」——輕工業、小企業、集體企業和加工業。

也不知是誰發明的,就有了「草根經濟」的提法,還有的,則稱之為「小狗經濟」。

草根或小狗,都很形象。就這麼叫了三十年,叫順口了,也都以之為事實。

就在前一個月,我又跑了兩趟東莞。第一次去了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看了五六家機械人公司,第二次帶隊去了慕思的智能寢具工廠和馬可波羅的建築陶瓷博物館。東莞上市公司協會的林會長告訴我,今天東莞的GDP破萬億,有五十多家上市公司,約80%為民營企業。

行走在一家又一家智能化的現代工廠,與那些心氣頗高、在今天卻有點彷徨的企業家朋友們在一起,我突然問自己一個問題:他們還算「草根」嗎?他們還是「小狗」嗎?

進而,我開始懷疑那個提法:中國的民營經濟還是當年我們所說的「草根經濟」嗎?

我們先來看大企業的數量。

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從2002年起,每年發佈一次「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在2010年,上榜的民營企業數量為175家,約佔三分之一,而在2021年的榜單上,數量已達249家。

在具體的經營數據上,即便包含工農中建等中央金融企業,民營企業的人均營收仍是國企整體的1.24倍,人均利潤是國企整體的1.51倍,資產利潤率是國企整體的2.68倍,顯然效益更好、效率更高。

再來看產業經濟的基本盤——製造業。

在「中國製造業500強」的榜單上,民營企業的數量早在2010年便以275∶225,高出國有企業,此後十多年間,優勢一直在持續擴大,到2021年,民營企業的數量達到351家,佔到全部上榜企業的70.2%。

在經營數據上,2020年製造業500強中民營企業的收入利潤率為3.61%,國有企業為1.66%,前者的資產利潤率為4.13%,後者為1.37%。

如果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民營企業的優勢似乎更加明顯。

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在東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提出,東南沿海五省市要「為穩經濟發揮挑大樑作用」。那麼,在這些沿海省份里,民營企業的現狀是這樣的:

▶▷廣東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4.5%,民間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52.9%,全省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的佔比為73%。

▶▷江蘇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7.3%,民間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69.2%,上繳稅金占稅務部門直接徵收總額的70.0%。全省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的佔比為75%。

▶▷浙江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67%左右,民間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58.8%,稅收收入的73.4%來自民營經濟。全省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的佔比為82%。

▶▷福建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69%,民間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57.7%。全省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的佔比為63%。

我們接着來看事實的第二個層面:民營企業在中國產業經濟的創新力佔比。

7月底,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佈「2021年新經濟500強」榜單,民營企業數量為422家,佔比84.4%,呈現為絕對優勢的格局。其中,在前20強中,有18家為各個領域的民營企業。

截至2021年6月,中國共有民營上市公司2819家,佔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總數(4386家)的64%。其中,科創板民營上市公司佔比80%,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佔比86%。到2022年9月1日,北交所成立一周年,累計上市110家企業,其中民營企業佔比90%。

今年8月,工信部的第四批439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其中民營企業佔比84%,國有企業佔比9%,合資和外資企業佔7%。

科研投入是面向未來的關鍵性指標,民營企業同樣表現出更強的企圖心。

在歐盟發佈的「2021全球產業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上,中國公司排名第一的是華為,第二和第三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全球前200強中,有15家中國內地的民營企業,15家國有企業。

我們再來看發明專利的數量。

今年1月,武漢大學的科教管理與評價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國內發明專利500強」榜單,排名前十的機構中,有三所大學、三家國有企業(分別是中國石化、京東方和格力),其他的四家為民營企業,其中,華為、騰訊和OPPO包攬前三強,還有一家是排名第六的vivo。

這些數據都很枯燥,也許還能列舉出更多。

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的事實判斷——

首先,時至今日,已經不能再用「草根經濟」來定義民營企業。無論在數量、體量還是質量上,它們都已然壯大繁茂為參天大樹,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力量,應當稱之為「樹根經濟」。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重要的資產,是中國產業之幸,中國之幸。

其次,民營企業不是國有經濟的對抗勢力,而是競爭與合作的、平等的重要產業夥伴。在相當多的領域——尤其是在信息智能和新興硬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性市場上,它們並不以「補充」和「配角」形象出現,而擔當了主力和先鋒的角色。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它們是「穩經濟大盤」的基本力量,在撲朔迷離的全球產業競爭中,它們是代表中國勢力的核心軍團。

最後,在我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從草根到樹根,並不僅僅是一字的更迭,而更是國家戰略和全民認知上的進步。

草與樹,有完全不同的生物成長特徵,前者速生速滅,野火燒過,明歲復生。而後者則盤根錯節,體大量沉,成則數以十年計,既需要自身的極大努力,更受到時代機緣的眷顧。

同時,在生態環境的意義上,獨木難以成林,各種樹木之間構成互相依存和促進的生長形態。毀壞一塊草地,並不影響其餘,而摧毀森林中的一些大木,則將造成整個生態的集體性敗壞。

很長時期以來,我們對民營經濟的描述一直固定在「草根經濟」的認知基礎上。也正因此,一旦提起支持民企,習慣性的用詞就是:「一有雨露便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

即便是近幾年很流行的「五六七八九」的特徵總結——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其重點也主要在「八」和「九」上。

但是,這樣的認知顯然已不符合當今中國企業格局的現狀。當「草根」進化和疊代為「樹根」之後,其生命特徵和生態訴求,便發生了根本性的突變。那些大中型民企集團,若傷害根本,則很可能萬劫不復,絕對不是一點陽光或雨露,便能使之復生的。

如果仍然用「草根經濟」來定義和描述民營企業,可能發生重大的戰略性誤判。這一名詞低估了民營經濟的規模現狀和創新能力,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底盤型存在,從而在政策設計、資源配套以及產業扶持方面,發生令人扼腕的錯配。

而在全民認知上,「草根」既不再是民營企業家們的自我定義和期許,更不應該成為社會輿論的某種共識。如果在二三十年前,「草根經濟」是對民營經濟的讚美和認可,在今天,則已然是一種漠視和錯判。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吳曉波頻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12/180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