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NASA研究:太空人血液細胞 發現突變

NASA正在積極研究當年從事穿梭機任務的太空人血液細胞是否產生變DNA變化,造成癌病。圖為2000年10月,太空人麥克阿瑟在地球軌道上的穿梭機「發現號」外進行太空活動。(Getty Images)

研究發現,太空人完成太空任務後,血液細胞有基因突變的跡象,有致癌風險,應追蹤觀察。

1998年和2001年間,出穿梭機任務平均12天的14名太空人參加這項研究,其中85%是男性,六名初次運行太空飛行任務;研究人員在太空人離地十天前、返回地球當天,以及着陸三天後各抽取血液樣本,置於華氏負112度的凍箱20天。

紐約西奈山心血管研究所心臟科學教授古卡賢(David Goukassian)是本研究報告的領銜作者。他說,太空人的「極端」工作環境充滿可能導致身體變化的因素,尤其是太空輻射線,這種變化可能演變成拷貝性造血作用(clonal hematopoiesis)增強。

他說,團隊決定回溯研究太空人的血液細胞基因突變情況,因為越來越多人對商業性太空之旅和外太空探險有興趣,多次、長期從事太空探險,不無接觸有害健康因素的風險。

此處所謂的細胞突變是指受孕後細胞的突變,不是精子或卵細胞的突變,也就是不會遺傳給下一代的細胞病變。

發表於8月31日出刊的「自然通信生物學」(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的研究發現,太空人血液樣本最大的特色就是拷貝性造血作用過盛,各型血癌,都是拷貝性造血作用太強的結果,長期骨髓性白血球過多症(白血病)就是一例。

研究團隊運用DNA排序和生物資訊分析技術,從17個拷貝性造血作用驅動的基因裏面,找到34種突變情況。其中最常見的突變是TP3基因,這個基因會製造抑制腫瘤的蛋白質。另一突變基因是DNMT3A,這種突變基因在急性血癌患者身上最常見。

這些突變基因的數量,對太空人的年紀而言,雖然偏高,仍不到該擔心的地步。古卡賢說,太空人基因突變,不一定表示他們會有心血管疾病或罹癌,但如果繼續且長期身處外太空的極端環境,就有風險。

研究團隊建議太空總署,每三到五年,檢查一下太空人的細胞突變,看看拷貝性造血作用增強或減退,退休後也要繼續檢查。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06/179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