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關店潮洶湧 購物中心空置率超三成!真的太難了

—中國百貨公司空置率超三成!真的太難了

這就是購物中心這幾年最操心的"空置率"問題。一般來說,5%是一個城市購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的警戒線,但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北上廣、成都和武漢空置率均超5%警戒線,空置率最高的武漢已達到9.3%;上海重點商業項目平均空置率接近9%,浦東有家老牌購物中心的空置率甚至達到了34%。

前幾天,我家附近商場裏的西貝莜麵村突然關張了。因為有親子概念,西貝可能是這家購物中心生意最好的飯店了,但終究也沒挺過去。

自2020年初疫情以來,這家購物中心屢遭重創,幾乎跳進了中國經濟的每一個坑:

2020年下半年,我曾經每月光顧一次的電影院關門,以至於這兩年來我一場電影也沒看過;2021年,至少三家校外學科培訓機構關門,還有一家跑路的欠着我永遠拿不回來的學費;僅有的幾家服裝店全軍覆沒;以西貝為代表的中式"正經"餐館幾乎都"壯烈"了,剩下的都是麥當勞、達美樂披薩這一類快餐……

自2010年前後,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在中國以沛然莫之能御之勢勃興以來,這兩年,購物中心這個業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挑戰。

據相關數據,截止2021年底,上海3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數量達到343家;全國在營購物中心則高達6300個。

在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或是因為慣性和滯後性,購物中心擴張之勢不減,2021年全國新增各類購物中心近500個,而2022年僅上海據說還有37家購物中心擬入市。

離我家幾公里處有一家今年年初剛開門的購物中心,幾乎是一開張就碰到了疫情,關了幾個月。前一段我去逛的時候,在如此豪華的商場中,我甚至生出些物傷其類的悲憫心,買了一些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6月上海解封後,我去過多家購物中心,除了少數頭部餐館、親子娛樂機構,無不是顧客寥寥,最慘的是服裝店,營業員往往都比顧客多。不過,奢侈品店似乎是唯一的特例,甚至還要排隊,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國游的停擺創造了這一畸形繁榮。

購物中心的衰落幾乎是全方位的。

自電商興起以來,受衝擊最大的是線下服裝店。品牌服裝店漸漸淪落為消費者"打樣地",看到好的款式,低調的拍張照片,在電商 app里用圖片識別功能掃一下,相應的商品立即就跳了出來,東西同款,價格卻便宜了一截。

據我的觀察,這些年,購物中心裏碩果僅存的服裝店似乎就是 Zara、優衣庫、H&M這一類平價快消品牌。但問題是,一來每家購物商場的服裝品牌千篇一律,"逛街感"成為了失落的傳說,二來這些平價品牌幾乎都是海外背景,很容易受到各種輿論風波影響,對購物中心而言漸有雞肋之感。

幾乎從購物中心興起的同時,電影院就成了標配之一。但這兩年,影院可謂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很多城市的影院已關閉數月,開門營業的也是勉力求生而已。

今年上半年內地總票房僅為171.73億元,回到了2014年左右的水平。可以說,去電影院作為一種都市人生活習慣,已經漸漸被疫情所改變,"凡有商場處,必有電影院"的既往格局已一去不復返。

KTV的邏輯與影院幾無二致,這裏就不贅述了。

還有書店。2015年之後,網紅書店也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標誌打卡店之一,但作為一種資本泡沫,2021年之後,網紅書店迎來了閉店潮,最近言幾又就迎來了全線崩潰。

除了網紅書店的內在商業邏輯 bug之外,關店潮也意味着購物中心與其的商業結盟瀕臨破裂:為了所謂的引流和人氣,購物中心曾經給予網紅書店極大力度的租金優惠甚至免租,當在疫情下網紅書店的引流功能聊勝於無之時,購物中心不再願意充當這一賠本賺吆喝的角色。

這幾年,親子設施可謂是購物中心的最新增長點,可以說,越新的購物中心"含親子量"越高。但2021年以來,這個商業故事可能也快說不下去了,除了疫情這一共性原因之外,雙減校外培訓機構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兩年前,很多中低端購物中心裏幾乎成了培訓機構的扎堆之處,甚至整層樓都被培訓機構佔據,但現在你再去,很可能生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唏噓感。

而玩具店,特別是高速增長中的各式室內遊樂場雖然未被雙減所影響,但從中長期而言,"少子化"可能是更根本的閉店殺手。受益於人口淨流入,大城市存量孩子數量固然可觀,但我前一段專門觀察了一些針對一兩歲低幼童的親子機構,比如嬰兒游泳池,已然有門可羅雀之感,收縮關店是遲早的事。

這些年,在服裝衰落之後,包括飯店、咖啡館、茶飲店在內的餐飲店可以說是購物中心的最大客戶了。在這兩年的疫情中,一茬茬的餐飲店在購物中心中倒閉,就連西貝和海底撈如此資本雄厚的餐飲集團也元氣大傷。去年年底,海底撈公開宣稱,將啟動啄木鳥計劃,小目標是先關上三百家店。

那些不知名的餐飲店其實才是這兩年疫情的最大受損者。在以往,到了飯點,購物中心裏的網紅餐飲店門口自然是叫號的叫號,排長隊的排長隊,但隨之而來的"溢出效應"是,很多不想排隊太久的消費者就會在購物中心裏隨便找家飯店充飢,也因此,購物中心裏的"非網紅飯店"也不必擔心生意,其區別也就是,網紅排隊,非網紅滿座而已。

但這兩年,隨着總客流量的下滑,很多商場裏的網紅餐飲店不復有排長隊的盛況,他們的翻台率固然會受不小的影響,但對那些"非網紅飯店"可能就是致命一擊了,當僅有的客流量都到了網紅飯店,他們除了關門大吉別無他途。

更何況,隨着消費者總體經濟狀況的下滑,減少外食幾乎是大概率的,即使去飯店,他們也會減少預算去便宜的飯店,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幾年你會發現購物中心裏的平價杭幫菜餐館越來越多的原因。

看到我釋放了這麼多負能量,或許有人會不以為然的說:"關店不是正常的商業現象麼,難道以前就不關了麼,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這麼說不無道理,在任何時代,店鋪的生與死都在靜靜發生。但對於購物中心而言,這兩年的最大危機可能是,當舊店關張走人後,接盤的新店卻遲遲不來。我問你,你這段時間逛完購物中心時,是不是發現空置的鋪位越來越多了?門口貼着"旺鋪招租啟事",卻無人問津。

是的,這就是購物中心這幾年最操心的"空置率"問題。一般來說,5%是一個城市購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的警戒線,但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北上廣、成都和武漢空置率均超5%警戒線,空置率最高的武漢已達到9.3%;上海重點商業項目平均空置率接近9%,浦東有家老牌購物中心的空置率甚至達到了34%。

老店因為"經營不善"關了,新店卻遲遲不來,這就是空置率高企的公開秘密。

至於新店為什麼不來,這就是一個有關躺平的故事了。

而當各大城市的新開的購物中心還在不斷入場,就算經濟大勢不繼續走低,你說空置率是走高還是走低?

購物中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地產加金融"敘事。那些大體量的購物中心,哪個不欠着銀行的大筆貸款,一旦空置率繼續走高,租金不敷運營成本,又拿什麼去還貸?很多購物中心都附帶寫字樓,當寫字樓的空置率也在同步上升之時,大業主除了捉襟見肘乃至跑路還能做什麼?

購物中心內部的關店潮難道不會引發購物中心自身的關店潮?

Shopping Mall,作為市民的商業記憶,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繁華註腳,還能折騰多久?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冰川思享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23/179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