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年齡太小,分享教育沒有意義,這個年齡前讓娃自私一點也無妨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喜歡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告訴孩子應該學會分享,不要那么小氣,不論是吃的東西,還是玩的東西,都希望孩子能夠大方一些。

能夠理解父母們的這種做法,但其實父母們在進行這種教育時,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是否適合。因為如果孩子的年齡較小,那麼進行分享教育是沒什麼意義的,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排斥心理,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

三歲以前的孩子不懂分享是正常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三歲之前就會希望孩子嘗試着去分享,但其實孩子在三歲以前會有比較強的「物權意識」,他們知道某樣東西是他們的,而且只能是自己的,暫時還學不會分享,他們將那些到手的東西視為是自己的,於是在別人進行搶奪的時候會哭鬧,甚至進行反抗。

或許在家長們看來,孩子的這種行為是相對自私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大方一點,這樣他們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也能收穫到良好的友誼,但如果孩子過於自私,就會讓其他對他感到不滿,不願意和他們一起交往。

因此,父母都喜歡教育孩子進行分享,但其實對於三歲以內的孩子並沒有意義,因為這個階段正好是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關鍵時期。要知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培養重點,父母最好遵循這一規律,讓孩子在這個階段進行對自己權力的捍衛,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利。

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也就是三歲以後,父母就可以慢慢給孩子灌輸分享的觀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分析為什麼要分享,而不是教他們毫無理由地分享,這種分享只會害了孩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如果媽媽給孩子帶了較多的零食,那麼寶媽就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給朋友們分享一些零食,這樣朋友們會更喜歡你,他們下次有好吃的零食也會分享給你。

三歲以後的孩子其實是聽得懂這類說辭的,所以他們就會願意分享,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把東西拿給其他孩子。如果長期以這樣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兩種較為極端的情況。

一方面孩子可能變得對分享極為抗拒,覺得自己沒必要去分享。另一方面,孩子對父母毫無理由的分享一旦養成習慣,以後不論是什麼東西,都會分享,甚至自己都沒有的情況下也會分享,甚至會去透支進行分享,尤其是只為了自己面子的分享,這對孩子自身是不利的。

因此,父母們在孩子三歲之後,要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並且要進行的是應該是有理由的分享教育。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之後,認知慢慢豐富,能夠接受較多的觀點,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明白了想要進行社交,就要學會合作和分享。

但是在此之前,如果孩子們不願意分享,父母們不要強迫孩子,讓孩子自私一點其實也無妨,如果孩子在慢慢長大之後,仍然不願意分享,那麼父母就可以慢慢給孩子傳達一些分享的觀點。

同時父母自身也要做好榜樣,比如平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幫助分享的事情,自己家炒好的飯菜,或者是買的一些小零食、水果之類的,可以讓孩子幫忙端去給鄰居。再比如朋友來家裏做客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準備東西出來給客人吃,這類做法都可以在潛意識裏幫助孩子培養分享意識。

相反,如果父母自身都不願意分享,平時較為小氣,做什麼事情也都斤斤計較。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會較為計較,同時也會吝嗇於分享,而這對於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以及有關於生活和學習、工作等都有較大的影響。

等到孩子慢慢習慣分享之後,自然也就成長了,成熟的分享對孩子的幫助較大,也意味着孩子的人情世故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成長。當然,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分享也需要適當,以及要有底線的分享,否則如果孩子對分享有所誤解,同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擔,以後進入社會也會較為吃虧。

結語:成也分享,敗也分享,父母們要教會孩子正確的分享,幫助孩子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90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27/178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