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網絡安全審查「組合拳」學者:全面管制時代來臨

資料照: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針對網絡審查再祭出一系列新規,除自8月1日起要求境內各網絡平台嚴格核實使用者的身份外,也發佈《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嚴格管控數據跨國流通,更對中國最重要的學術平台「知網」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分析人士表示,時值中國經濟走緩及美中科技戰升溫之際,這是中共以國安之名展開的「維穩」舉措,恐引發經濟衝擊和產學界的負面寒禪效應。

中國網信辦發佈的《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將自8月1日起正式生效,屆時互聯網用戶的註冊號須填寫真實職業,也將揭露IP位址,而部分專業領域賬號的註冊更須提供核驗材料。

北京當局不僅嚴管註冊賬號,就連網絡發文也不放過。過去中國網民常用錯別字、同音、諧音或相近的文字、數字和符號來發表敏感文章,也就是俗稱「打擦邊球」的方式,來規避審查,現在都遭明文禁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指出,新規出台是因為截至2021年10月,中國網絡用戶數已達10.32億人,網絡普及率達73.0%,卻時常發生濫用賬號傳播假訊息等行為,危害國家安全,也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互聯網新規嚴控「數據出境」

同樣是以國家安全為名,網信辦7月7日發佈《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營運者向境外提供用戶個人的信息和重要數據,應先提出申報並進行安全評估。

該《辦法》規定,申報門坎為處理100萬人以上之個人信息或自去年起累計向境外提供10萬人之個人信息或1萬人敏感信息的數據處理者。此外,所有重要數據出境均須經安全評估。

對此監管新歸,來自北京的「漢坤律師事務」合伙人段志超7月8日於《安全內參》平台發表文章指出,新規體現中國政府對於大量個人信息出境之風險感到謹慎與擔憂,由於新設的申報門坎偏低,9月1日正式上路後,將對在華的跨國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嚴格限制。

段志超認為,《辦法》出台後,跨國企業勢必得調整IT平台及內部的組織架構,也須增加前期投入成本,而為了避免評估程序冗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更要擴大投資軟硬件,以實現「數據本地化」,這將對跨國企業帶來無可避免的昂貴選擇。

知網遭網絡安全審查學者指為應對美中科技戰

除了一般網絡使用者和跨國企業面臨緊縮的限制,網信辦6月底也對中國最大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展開網絡安全審查,並約談其負責人,使其成為今年2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以來首家被查的公司。

知網全名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自2017年起就自詡為全球最大的學術研究平台,擁有超過2,000萬名個人用戶及每日平均千萬次的檢索量。知網稱其所收錄的期刊達8,540多種,超過6000萬篇的全文收錄,佔全中國已發表學術資源的95%以上。

根據網信辦的公告,審查知網是因其掌握大量個人信息和涉及國防、工業、電訊、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衛生健康、金融等重點行業領域的重要數據,包括中國重大的科技成果及關鍵技術動態等敏感訊息。

知網遭審查的消息一出,網民叫好者為數不少。

部分網民認為,知網「店大欺客」形成壟斷且不斷漲價,紛紛留言稱:「幹得好」、「快把它給弄掉」或「知網有難,八方點讚」等冷嘲熱諷的說法。

不過,觀察人士分析,中國政府之所以審查知網,實因擔憂知網所掌握的海量數據,在美中科技戰打得火熱之際,恐成為外國情報機構「合法的情報來源」。

位於台北的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照片提供:江雅綺)

位於台北的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告訴美國之音:「這些學術資源網裏面包含可能中國最新的科技發展、研發技術、知識的累積,如果有人好好地對這些數據庫進行爬梳或者是分析,大家就會看到中國各領域科學發展的一個圖像。」

江雅綺分析,無論是審查知網,管制數據出境,還是強化一般中國網民的監管,共通點都是出於「國家安全」。為此,中國已先後發佈《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安全審查等規定,完備法源後才重拳出手。

其中,中共也將人民對施政的負面觀感視為國安威脅,因此,江雅綺認為,這一系列的監管說穿了其實是在「維穩」,而且緊接着網絡控管後,官方會不會繼續收緊中國學界與外國學界間的實質交流,值得進一步關注。

江雅綺說,當科技公司的數據使用遭到管制,個人用戶也須「實名制」,留下明確的網絡軌跡時,這就是「全面控制時代」的來臨。

從滴滴到知網中國嚴防關鍵數據外流

現於台北訪問的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計劃(China Media Project)主任班志遠(David Bandurski)以電郵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認為,中國的網絡監管新規,賦予中共法源,可充份行使裁量權,來全面掌控中國政經和社會信息的流動。

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班志遠

班志遠說:「雖然名為數據出境,但新規也適用境外人士,包括研究人員,讀取儲存在中國境內的數據。此外,該規定所謂『重要數據』的定義太過空泛,可能最終配合當局的意圖來適用。」

針對遭審查的知網,班志遠於7月6日發表論文稱,中國網絡安全審查一年來早已常態化。例如,網約車龍頭滴滴全球和貨運搭橋平台滿幫集團、在線招聘網站看準網都歷經過審查和禁止新用戶註冊等監管程序,直到最近才被先後解禁。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相較於滴滴等公司,知網作為一個大型的知識產品平台,其所涉及的審查問題更為複雜,內容可能包括產品服務的安全性及核心數據遭竊取、泄漏、毀損及非法使用、非法出境的風險等多重因素。

但班志遠認為,知網所刊載的文章早已經過學術論文審核,因此,官媒提出知網遭「非法使用」的風險恐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圍。

例如,中國知名商業數據網站「天眼查」就曾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用來揪出專門生產臉部辨識系統的中國公司。而「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1.3億篇判決書也可疏理出中國人士因言獲罪的各種荒謬判決。

班志遠說,中國現在禁止用戶從境外檢索這類數據庫,顯示北京對公共數據的高度敏感性,未來恐將據以展開更嚴密的控制。

嚴控網絡「維穩」學者:負面效應叢生

位於台北的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錦俊長期關注中國的網絡科技政策。他認為,網信辦祭出的一系列監管緊縮措施,凸顯出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在網絡政策領域出現「不同調」的矛盾。

位於台北的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錦俊(照片提供:張錦俊)

張錦俊分析,網信辦屬於黨務機構,而金融等領域的監管則歸國務院管,但近來外界看到,螞蟻金服上市案被叫停後,總理李克強雖出面喊話,強調政府鼓勵共享經濟,但相關政策卻逆轉走向強化管制。

分析人士說,以螞蟻為例,雖然官方要解決的是網絡金融業歷經「野蠻生長」後所衍生的風險,但中國經濟走弱導致中共對於社會穩定與統治正當性的焦慮感上升,恐怕才是這一波強化社會控制、收緊網絡言論背後的根本原因。

但掀起監管風暴的粗暴手法恐引發更多負面風險。張錦俊告訴美國之音:「經濟下行之後,它(中共)就會更在乎社會穩定跟控制,(緊縮)控制的時候,它就會繼續惡化國際的開放性、多元性,然後就會讓經濟再繼續往下走,形成惡性的循環。」

歐美各國也同樣面臨數據跨國流通,導致情報外泄的風險,但張錦俊說,美國政府選擇向企業示警,而非直接築起高牆,就是擔心過度介入市場。相較之下,中共政府選擇強勢管制,無論在學術圈,還是在商界,都恐將造成寒蟬效應。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22/177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