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性格養成的最佳年齡段,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曾經說過: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孩子出生後的幾年,是性格形成非常關鍵的時期。

對孩子來說,出生後的兩三年所經歷的事情,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提到:孩子的教育,性格比智力更加重要

她曾經特意強調過:12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性格決定了孩子的命運,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則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在孩子性格養成的最佳年齡段,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情。

逼孩子不許哭

記得有一次去狂超市,看到一個小男孩帶着哭腔纏着媽媽要買玩具,一旁的媽媽顯得十分不耐煩。

皺着眉頭大聲斥責:「不許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呆在這吧!我不要你了!」

媽媽說完頭也不轉的離開了,孩子突然就慌了神,驚恐着一邊哭着一邊尋找着媽媽。

對6歲以下的孩子而言,沒有什麼事比媽媽不要自己還重要;

可做父母的,卻總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所致。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裏留下巨大陰影,以致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後都有原因和需求。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哭的情緒,都應該被父母所接納,而不應該被否定,被逼着不許哭。

如果家長逼迫着孩子不許哭,長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會被壓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長期積攢下來的情緒,會久久停留在孩子心裏,總有一天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

有數據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歲的階段形成.

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處於起步階段,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心理學上也把這個階段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如果在這一期間,孩子受到傷害、暴力或其他障礙的影響,其個性就會發生偏離。

一個孩子未來的性格,往往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的心靈是有吸收性的,有時候,父母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孩子一生的性格。

逼孩子分享

對2、3歲的孩子來說,分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玩具、零食,對孩子而言,就是他們安全感的寄託。

而我們成人,往往想讓孩子表現的「大度」一些,強逼着孩子分享屬於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願意分享,6歲前的孩子也不應該被大人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

分享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但孩子如果年齡小,不懂得分享的意義,家長就不能強迫孩子進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2歲後會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能夠區分「我的」和「別人的」含義,擁有了物權意識。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在敏感期他們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

往往是從「我」出發,什麼都是我的,沒有分享的概念。

引導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發自內心的意願,而不是靠「犧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用情緒逼孩子聽話

面對孩子的淘氣、不聽話行為,很多家長都會來一句「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啦」。

家長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帶着情緒管教孩子,這樣做的後果,其實「殺傷力」非常巨大。

教育屆的專家曾經這樣說過:

如果父母經常對6歲之前的孩子說「我生氣了」,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

父母長時間帶着情緒教育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變成討好型人格。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孩子的脾氣也好不到哪兒去。

把隨意宣洩情緒當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這註定了孩子不會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帶着情緒管教孩子,本該好好說的話,容易因情緒的影響而增加了「火藥味」,這只會製造更多的麻煩,也會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

在你的情緒下,孩子能很敏感地感知到。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會變得為了你的需求而去討好你。

這樣的「乖」孩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養育孩子的路很長,同時也很累。

要讓每一位父母都做到完全不發脾氣很難,但是起碼要做到把情緒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高情商的父母,和孩子講話,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即使在生氣的狀態,也會等自己冷靜下來,再平和、理智地和孩子講話。

聽懂孩子的話,少說消極的話,多說積極的話,父母的好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蒙台梭利博士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甚至決定他一生。

逼孩子打招呼

等一下見到的阿姨是媽媽的好朋友,見了面要主動問「阿姨好!」

「快叫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木訥!」

強逼孩子打招呼這些「中國式禮貌」,其實害處非常多,有的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其自身成長。

平時聚會的時候,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參加,一進門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

這時候大多數孩子會一邊往後縮,一邊戒備着看着一張張陌生的面孔。

父母頓時會覺得沒面子,其實,孩子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為是正常的。

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才會在生人面前有距離感。

孩子在0-6歲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心理,是他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

他們通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許多長輩偏愛開朗活潑的孩子,看見「怕生」的孩子,就會用消極或否定的語氣說:

「這個孩子不會講話」、「這個孩子太內向」了……

這時候,作為父母千萬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迎合長輩的心態,在大人看來,打招呼不過就是動動嘴皮子而已。

但是對孩子而言,陌生的場合,需要留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適應。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這一邊,用正面的態度去保護孩子,當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的時候。

你可以友好地回應:

孩子不是不愛打招呼,他只是現在不想講話,等他準備好了就打招呼了。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孩子的心靈豐盈了,才會養成一個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漫長的修行。

你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裏,你的身教對孩子來說是就是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決定着孩子的成長軌跡。

因為心中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每日蒙台梭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27/176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