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孩子和奶奶出去玩,在過馬路的時候,鬆開了奶奶的手,但是奶奶及時的抓住了孩子,保證了安全,回到家後,奶奶很生氣,打了孩子幾巴掌,但孩子絲毫沒有認錯的意思,兩個人對峙了好久,在爺爺的勸說下才結束。
實際上,這並不是說孩子固執,而是奶奶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換句話說,任何父母都會非常生氣,如果汽車意外駛過,後果將是無法想像的,但是打罵孩子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與兒童安全和行為有關的問題,我們應該事先與兒童討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這些是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保證,在撫慰和接受孩子們情緒的同時,給孩子灌輸安全的意識。
一、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發脾氣
前段時間,看《不可思議的媽媽》,感嘆胡可真的會教育孩子。胡可的兒子因為媽媽沒有給他幫忙裝機械人就開始發脾氣,但是胡可跟兒子講道理說,裝可以,但是要先吃飯。
當小魚因為無法拿走他心愛的玩具而哭泣時,胡克說:「我知道你非常想要這個玩具,但是要遵守規則,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整個程序中,每當小魚煩惱時,胡可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知道」,然後再溫柔地告訴孩子理解他的內心感受,但仍要遵守規則。
孩子們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而父母不可能滿足所有這些要求。即使孩子暫時不能接受,也應該採取柔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遵守這一原則,這樣,孩子就不會使用哭泣來強迫父母屈服。
二、威脅會破壞兒童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1月1號那天,兒童幼兒園舉行活動,有一個孩子想讓媽媽抱着她,但是母親不耐煩的把女孩推開了,並且開始斥責孩子,媽媽尖銳的聲音把女孩給嚇哭了。
媽媽看到她開始哭泣,更加生氣了,用手將小女孩的頭推了一下,這時候旁邊的人勸說:「抱一下又沒事,孩子三歲正是粘人的時候。」但是這位媽媽堅持不能嬌慣孩子。然後他指着孩子,大聲說:「閉嘴!再哭試試看。小女孩看到母親的兇猛表情,恐懼地雙手捂住了嘴。母親看到小女孩乖乖地「閉嘴」後,滿意地點點頭,拉着小女孩繼續排隊。
有些時候,為了保護自己,孩子可能選擇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表現出別人需要的樣子,例如強迫性地照顧他人,不發自內心地大笑等,以便獲得其他孩子的愛。
但是這種行為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心理問題,就和小女孩媽媽逼迫小女孩一樣。當一些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會誇大自身的負面情緒,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三、兒童的情感學習經歷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也是穩定兒童情感的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進行的一項調查,把父母為情感教練的孩子更能夠應對自己的情緒,對挫折的容忍度更高,並且具有出色的社交技巧和學業表現。如何成為兒童的良好情感教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父母。讓我們想像一下在以下情況下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媽媽,我怕狗。媽媽:狗有什麼可怕的?我們是男子漢!
正確的反應如下:
1、一個有趣的母親可以以遊戲的形式做出回應
誇張地說「我也很害怕」,當母親以這種方式做出反應時,孩子就會認為對狗的恐懼是自然而正常的,母親誇張的反應,孩子們通常會傻笑着向媽媽學習,這可以幫助孩子釋放壓力。
2、表現平靜
如果媽媽很難做出上面那樣的回應,這個時候可以先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跟孩子說,有自己在,他們不會傷害到你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內心的安全感。
3、接納孩子的想法
「媽媽小時候就害怕狗,但是長大後就不會再怕了。」接納孩子的想法可以體會孩子的心理,這個時候就可以表現出與孩子相同的情緒,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反應是正常的。
總結
孩子在平時生活中難免會發脾氣,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急着去責備孩子,而是應該耐心的指出孩子的錯誤,用溫柔的態度來感化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孩子的情緒受父母的影響很多,父母要在平時多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觀察、模仿,孩子不斷吸收父母的情緒風格,在孩子面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益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