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李班子與競爭力排名

作者:
近年所謂的利港政策,例如互聯互通、理財通、債券通,這些政策其實更多是向內地傾斜,反而是吸收資金填補內地缺口。至於融入大灣區建設,在疫情之下,不知何年何月才重啟,一條港珠澳大橋加一個高鐵站,早已廢棄多時,恐變成浪費納稅人金錢的大白象工程。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司局長新班子獲正式任命,「我選擇的官員都是我自己的選擇來的」,頗有此地無銀意味。從李家超的新班子組成可以看出,雖然北京會考慮李家超用人的意向,但最終的人選,仍要視乎能否執行北京的治港方針,而由財金官員基本上是陳茂波班底,反映中央有制衡權力的部署。

對於新班子組成,坊間有不同解讀,不過有經濟報章大字標題,標榜李班子的所謂三大特色:

1.六個外來局長,熱廚房「降溫」。

2.信任AO專業職系,作風務實。

3.熟悉內地情況,良好聯繫。

這個「曲變直」說法,恕我不能認同。

整個新班子中,外來局長多達六人,但不要忘記,所謂外來局長有三人是來自立法會建制陣營,根本早在熱廚房內,真正來自商界只有現任「大灣區航空」行政總裁丘應樺。早已有消息指出,商界不願意加入新班子,是擔心日後被制裁,這個代價太大了。

至於所謂新班子當中2名副司長、4名局長,都是政務官出身,是反駁了北京不再信任政務官的說法。

承上所說,外面無人肯入「熱廚房」,沒有選擇下只有內部「揀卒」,而且由AO升任的幾個政策局,都是爭議較少的部門,如勞工、發展及房屋、環境及公務員事務。與其說是反駁不信任AO,更適當說法應是無兵可用,「邊個得閒邊個做」。根據現屆政府,這些職位被制裁的機會也低。

至於說到熟悉內地情況,其實只是指兩位外來局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及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

從事生物醫學工程的孫東,來了香港廿多年,廣東話一直不學,現在卻被標榜是首位獲邀加入問責班子的「新香港人」,這個亦是我最擔心,觀乎新立法會內有不少這類「新香港人」,建制陣營不斷放大他們與內地聯繫的優勢,卻無視連基本香港民情都一無所知。孫東獲委任,反映中央「留島不留人」的心態,恐怕新一代本土香港人,根本不是在一個Level Playing Field內競爭。至於盧寵茂,他街知巷聞的一句:「與病毒共存,等於共赴黃泉」已顯示他政治立場早已凌駕專業。

大家對李班子的質素大概心中有數,今篇只集中評論財金班子。

三位司長中,現屆只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留任,其副手則由現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升任;至於接替黃偉綸,是現任發展局常秘甯漢豪,房屋局局長則由建築署署長何永賢接管。同時許正宇亦將留任財庫局局長。

與整體班子組成不同,可以一眼看出,新一屆財金官員任命,基本上陳茂波仍有一定話事權,亦反映出北京信任陳茂波的班底,甚至某程度上,是形成了一股內部可以制衡李家超的勢力。一如當年曾俊華制衡梁振英一樣。

這個部署早有先兆:總理李克強當日在北京向李家超頒發委任狀時,表明希望新一屆香港政府,不斷提升治理效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李克強更向李家超提出具體任務:特區政府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

由此可見,中央對新一屆政府,特別是財金官員如何提升金融、貿易及航運功能,還是相當上心,因此提升香港在國際競爭力排名,就是當務之急。

過往處理財經新聞時,我對於香港的競爭力排名一向較為重視,比起其他電視台花更多氣力跟進,原因是競爭力排名反映的,不單是一個地區的高與低,更重要是能否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指標。

我理解政府內部對兩個競爭力排名特別上心:一個是「傳統基金會」創立的經濟自由指數排名,另一個就是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

自從兩年前「傳統基金會」將香港「除名」,政府內部曾向「傳統基金會」反映不滿,但當然無補於事;至於「洛桑報告」去年亦一度將香港降級,由第五位降至第七位,亦一度引起政府內部有相當意見。

不過「洛桑」上周發佈2022年的排名報告,可以說為陳茂波挽回一點面子:根據報告排名,香港重回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五位,主要源於「經濟表現」分類指標,從第30位升至第15位,以及國際投資細項表現從第七位升至第三位,都是令香港排名回升的原因。

但「洛桑」亦指出,香港在教育方面得分則下降;而在控制疫情和提振經濟、捕捉內地經濟發展機遇、推動創新科技、解決土地等方面亦面臨重重挑戰。

當中政府效率排名,則從全球第一位跌落第二位,營商效率亦由第三位跌至第七位,反映的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政策優勢,正在逐步流失。

更迫在眉睫是過去兩年半的反修例運動以來,本港淨移出人口多達32萬人,今年首季疊加疫情的防控限制,令淨移出人數增至14萬人,當中不少移出的人口更是專業人士:香港總商會調查顯示,移民最多是工程和技術,佔28%,其次是財務和會計、資訊科技,分別有21%。

而根據英國內政部調查,移英港人69%持有學位或更高以上學歷;在職業背景方面,最多人是專業人士,有39%,其次是副專業人士,有26%;其餘為經理、董事或高級官員。

兩個調查均反映,移民已影響香港競爭力,連進入最後倒數期的林鄭月娥早前亦承認,香港出現人材流失、機構及企業高管離港是不爭事實。但面對這個事實,她竟然可以說,對香港的未來樂觀,香港的優勢不易被取代,原因是北京對港的支持很大……

這個亦是建制派經常掛在口邊,說服外界(其實是自己),儘管有再多香港人材離開,只要有中央的政策支持,沒有什麼好擔心,未來香港仍然有優勢。

但事實是這樣嗎?

近年所謂的利港政策,例如互聯互通、理財通、債券通,這些政策其實更多是向內地傾斜,反而是吸收資金填補內地缺口。至於融入大灣區建設,在疫情之下,不知何年何月才重啟,一條港珠澳大橋加一個高鐵站,早已廢棄多時,恐變成浪費納稅人金錢的大白象工程。

何況請他們看看現在的上海,應該比香港更「親生仔」吧?但一旦涉及政治任務,特別是習近平個人提倡的「動態清零」政策,中國唯一的金融中心一樣可以犧牲。

香港?不要太看重自己。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21/176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