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下跌,正式進入熊市,所謂「熊市」(Bear market),就是指股市下滑至較近期高點低20%之意;在歷史上,會引發此事的原因,多半與泡沫破裂、對經濟前景的恐慌有關,而此次觸發恐慌的原因,則是因為市場擔心通膨率高攀、對聯準會採取行動將導致經濟衰退。
紐約時報(NYT)分析,股市在疫情後的漲勢,與聯準會強力的貨幣政策支持息息相關,但是該政策產生40多年來首見的高通膨副作用;現在愈來愈多跡象表明,聯準會將會撤回政策,讓股市受到顯著打擊。
雖然股市跌入熊市,代表投資人對股票市場、乃至經濟前景十分恐慌、悲觀,但是股市與經濟的走勢並不必然是共生的關係;例如1960年代美股曾三次跌入熊市,但是只有一次1968年那次成功預示之後的經濟衰退。
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破裂,造成股市既深沉而又持久的打擊,史坦普500指數(S&P500)在兩年多的時間幾乎蒸發一半,但是當時的經濟雖然陷入疲軟,但並未真正衰退,因為沒有出現連兩季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前一年同期負成長的情形。
不過,2007年10月開始的股市下滑,確實預告了次級房貸風暴所引發的、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2020年,新冠疫情則是讓史指在33天內蒸發33.9%,是有史以來跌入熊市速度最快的一次,而經濟也是沉重衰退後又快速反彈。
目前的經濟依然有光明面,例如失業率處於數十年來最低點,疫情期間離開就業市場的2200萬人中,已經有95%回到工作崗位,消費支出及房市依然強勁熱絡。
也因為經濟前景並非全然黑暗,且股市終有反彈的一天,因此許多人選擇觀望而非脫手股票,只不過這可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例如2002年那次股市反彈後,史指一直要到2007年才恢復到2000年的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