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港府新管治班子將擴至歷史性最龐大 增設副司長惹憂疑

香港的政府總部將迎來更多問責官員和公務員。2022年5月18日

將於7月運作的新治港班子會擴大,屆時將有15個政策局分管不同範疇的政策和工作,又會在港府第二高層增設副手,協助三名司長管理律政、財政及行政事宜。若建議獲立法會通過,將成為問責制推行廿年來最大的管治班子,港人須為此每年多付近1億港元。雖然建制派議員傾向支持港府建議,但不同學者質疑,增加人手未必能改善政策局各自為政的情況,遑論加強協調;旅英華人學者曾銳生則促請港府解釋,副司長是否等於中國的政治委員。

作為洗府最高諮詢架構的「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18日)通過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大致沿用現屆政府去年秋天提出的「三司十五局」方案,包括成立新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為兩個決策局;創新及科技局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重組民政事務局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擴大環境局並改名為環境及生態局;改組食物及衛生局為醫務衛生局。但最大不同的,是在現行政府架構中屬於次高的三位司長各增配一名副司長,職級介乎司長與局長之間。有關建議由李家超提出,但未經深入討論,在行會開會當天,《星島日報》更引述消息指,只會新增兩名副司長,律政司不設副手,但開會通過的,卻是律政司不單同樣增設副司長,並增設一名政治助理。候任特首李家超沒有正面響應增設副律政司長是否與《港區國安法》有關,只是說,律政司長須推廣國際交流合作,對外宣揚香港法治和澄清國際有關香港司法獨立不實之處,有需要設立副司長。他又說,三位司長管轄範圍廣泛,工作繁重,副司長未來可被委派督導指定政策項目,財政司轄下增設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和「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便是一例。

當現行的「三司十三局」擴大至「三司十五局」後,港府須為此增加13名政治委任官員和57個公務員職位,總薪酬開支約為每年9500萬港元(下同,折合約1149萬歐元),是特首林鄭月娥原改組建議涉及的薪酬開支的三倍。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的代表將於本周五出席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會議回答提問,期望6月向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提交建議,目標是在7月1日的香港回歸25周年起實施新架構。

曾銳生:副司長是中國式政委?

若獲通過,這將會是港府自2002年引入政治問責制後最龐大的班子。翻查資料,創建時,問責制只有十一個政策局;繼任的特首曾蔭權增加一個勞工福利局;其後的梁振英雖然未能如願增設文化局和副財政司長,但成功加設創科局,成為現時的十三局模式,而公務員人數亦漸增至接近2003年的20萬人高峰。根據財政司長2月提交的本財政年度預算案,近20萬名公務員的薪酬預算為940億元,較2021/22年修訂預算增加13%。

由建制派壟斷的立法會,議員多支持政府架構改組,例如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議員葉劉淑儀相信,新架構可以加強政府內部統籌;另一名身兼行會成員的民建聯議員張國鈞認為,新設的律政司副司長,可以多負責向社會和議會解說政策和法案;而工聯會議員吳秋北更直言,增設副司長有利培養政治人才。但對於增設副律政司長則有較多質疑,例如「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詰問,律政司沒有跨部門工作,是否有必要增加協調的副司長。

不過,港府文件未有交代增設副司長後的權責和分工,立法會內「非建制」議員狄志遠說,改組增加了人手,但人多未必好辦事,期望候任辦解說新架構如何處理現時的管治問題。另外,在立法會內沒有議席的民主黨質疑改組的功效,該黨主席羅健熙指出,港府過去多次重組架構均未見實際成效,而今次重組更需每年增加近億元的額外開支,提高了市民對新政府的期望,港府須說服港人這是物有所值。

學者方面,專研公共行政的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卜約翰(John Burns)向媒體表示,抗疫揭示的是新部門各自為政,橫向協調不足,但新架構增加了須統籌的架構,令協調更困難。他強調,單純增加一個職位不能改善協調。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曾銳生向英文《南華早報》提出質疑,究竟副司長的作用是什麼?是與司長有清晰分工的副手抑或變相是好像中國大陸的政治委員?他表示,香港日益與中國融合,這問題是需要提出來的。他強調,對此沒有答案,亦不是說副司長就是政委。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者蔡子強更指出,難以理解港府為何在經濟不景時增設高層官員職位,改組方案似偏離了港府的謹慎開位原則,候任特首李家超必須解釋。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18/175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