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深圳,正在瘋狂建大學

從荒涼漁村,到國際都市,短短40多年時間,深圳像乘坐火箭一般躋身中國城市第一梯隊,一座城市創造的 GDP就抵得上一個省份。

然而,正是這樣一座與北上廣並駕齊驅的頂級城市,卻總在文化底蘊上落敗,不但沒有什麼歷史古蹟,還因為大學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的名號。

2000年以前,整個深圳的普通高等學校不到4所,本土畢業的大學生幾乎是種稀缺品。

21世紀以來,深圳建大學的速度迅猛提高,許多世界名牌大學還掀起到深圳辦大學的熱潮。甚至有人預言,中國最頂尖的大學遲早會在深圳誕生。

深圳,正以建設特區的速度建設大學。

「高校荒漠」,正在瘋狂建大學

對比中國各城市的高校數量,深圳的高校數實在是少得可憐。

在中國城市中(不包含中國港澳台地區),北京建有最多的大學,全市普通高等學校數為92所(不包含成人大學,下同)。

在高校雲集的北京,往海淀區上空扔塊板磚砸倒十個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讀大學生。

其次是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這座巨無霸城市網羅了83所高校,每年春運的武漢火車站都有成堆的大學生放假返鄉。還有廣州、上海、重慶等一二線城市也高居榜單前列。

擁有足夠多的高校,幾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體現。但是,在中國這麼多城市中,深圳卻是個例外。

2021年,據深圳市統計公報,深圳僅有14所普通高校,不僅遠落後於其他一線城市,還被不少二三線城市「打敗」[1]。

2021年,天津全市有56所大學,GDP為1.57萬億元,常住人口1387萬人,平均25萬人就擁有一所大學。

同年,深圳全市 GDP為天津的兩倍,但大學數僅為天津的四分之一,且平均126萬人才有一所大學。

稀少的高校數成了深圳「摸石頭過河」路上的絆腳石。

1980年,深圳剛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時,這裏的「最高學府」只有兩所中專、一所師範、一所衛校。

深圳發展幾乎全靠從世界各地湧來的勞動者,本土培養的人才寥寥無幾。

直到1983年1月,深圳大學開始籌辦,當時的深圳市長還急切對負責籌辦的原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羅徵啟稱:「這個決心下定了,賣掉褲子也要把大學建起來!我們拿出錢,撥出地,請你們給我們生產人才,人才!」

決定籌辦後僅8個月,深大就迎來第一批本科生,開啟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序章。

而後,深圳的高等教育進入超常規發展期。2002年,深圳一年之間就多了6所高校。2011年來,深圳更是幾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學問世;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誕生;2016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在龍崗區落地;2017到20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相繼在深圳設立分校區......

到2022年,據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已有15所普通高校,還有深圳海洋大學、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和香港大學(深圳)等高校在籌建中。

一座座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學生數也隨之猛增。

2000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數僅有1.41萬人,彼時北京的這一數字高達28萬。

到了2021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數與2020年相比,足足翻了9倍,達到14.52萬人。

據《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深圳在校大學生數量還要達到21.5萬人。

不過,作為有1768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大學生數還是遠遠不夠,比不上北上廣,也與武漢、重慶等城市相差甚遠。

底蘊不夠,名校招牌來湊

於是,深圳建校速度雖快,但與城市發展速度相比,還是顯得緩慢了些。

與此同時,深圳的高校不僅數量不足,還被質疑實力不夠,大批年輕的高校要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和動輒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名校抗衡?

在這個問題上,深圳交出的答案是聯合辦學。本土大學沒底蘊沒關係,邀請有底蘊的名牌大學來深圳蓋分校就行。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便成立小組探討在深圳設立校園的可行性,並在2010年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開啟了深圳合作辦學的先河。

2014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文簡稱港中深),首批設置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三個深圳社會亟需的本科專業。

於是,背靠着港中文這座大山,港中深發展迅速,年紀輕輕便有了世界頂級的實驗室,還與港中文共享圖書館電子資源,錄取的學生也能註冊成為港中大的學生。

而後,這一合作辦學的成功先例也被許多高校借鑑,深圳這片「高校荒漠」反而成為了「建校沃土」。

中山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高校先後獲教育部批准設立。香港大學在深圳的新校區也在籌建之中。

還有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昆士蘭大學、法國空間大學等海內外高校都傳出要在深圳辦大學的消息,雖然許多已經再無下文,但足見深圳辦校的熱度。

除了大學,深圳還吸引了許多頂尖高校前來設立研究生院。

2000年創建的深圳大學城便已雲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多個研究生教育機構,許多專業的科研實力已經不輸本部。

還有一些在深圳土生土長的高校,也從零開始成為了中國的頂尖大學。

比如2010年首次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學,自成立起便頗具話題度,被認為走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當時的南科大實行自主招生,組建教育改革實驗班,還效仿歐美高校建立起書院制度。

十多年之後,在爭議中摸索的南科大快速地躋身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在多個世界高校排行也榜上有名。

2022年,在 QS中國大陸大學排名中,南科大已經超越許多老牌高校,排行第13。

而深圳大學更是有着「最火雙非」之稱,畢業生在深圳一眾高新企業中的認可度,不亞於許多985高校。

如果說這些新興大學在創立之初還會引來「野雞」「山寨」的質疑,那到今天,高考分數已經逐漸證明了大眾對深圳高校的信任。

202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本科普通批錄取分數線在全國許多省份,已經比本校區還高。

比如2021年海南理科高考生報考哈工大需要的一般最低分是722分,而報考哈工大(深圳)卻需要748分,足足高了24分。

甚至在哈工大的大本營——黑龍江,考哈工大(深圳)的難度都比本部要大。一些黑龍江考生寧可離家千里,也不願在省內就近上學。

深圳大學作為「雙非」院校,分數也水漲船高,尤其是計算機專業受到熱捧。

2021年,深大計算機專業在廣東理科本科批錄取最低分為623,這個分數已足夠報考華南理工大學等985院校。

更不用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它已多年佔據廣東省院校錄取分數榜首,報考難度已與中國人民大學相當。

快速建校,深圳的經驗好學嗎

當然,深圳能這樣快速建校,也是有條件的,第一條便是有錢。

在中國城市中,深圳市的財力是名列前茅的。

2021年,來源於深圳轄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破萬億,達到11110億元,比大多數城市全年的 GDP還多。

其中,中央級收入達到6852.2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以一市之力貢獻了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5%[14]。

於是,「財大氣粗」的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謂毫不吝嗇。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曾表示:「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15]。」

這樣的大手筆投入自然惠及到深圳的諸多高校。許多省屬或市屬的深圳高校,預算已趕得上不少教育部直屬的高校。

2021年,深圳大學部門預算收入為75.33億元,勝過中科大、大連理工大學等許多985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來自深圳市政府撥款。

如果單計算用在學生身上的教育支出,深圳高校的學生也享受到了不錯的待遇。

2021年,南方科技大學的部門預算中,教育支出為33.52億元,看起來與北大清華動輒上百億的教育支出沒法比[17]。

但是,南科大在校學生還不到1萬人,平均每個學生分到的預算是36.96萬元,超越了北京大學[17]。

除了錢,深圳瘋狂建大學的底氣還在於人。深圳的高校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如果高校能為深圳輸送無窮無盡的高素質人才,那建校的收益就可能遠大於成本。

根據 BOSS直聘發佈的《2021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深圳是2020年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線城市[18]。

深圳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已就業人群留深圳就業率達到了79.42%,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相上下,佔比接近八成[19][20]。

哈工大(深圳)與港中深的留深就業率雖然稍遜一籌,但平均十個2020屆就業的本科應屆生里,就有6個以上選擇留在深圳工作[21][22]。

除了能留住本地的大學生,深圳還從全國各地「薅」來最多的應屆生。

據中國聯通智慧足跡,2021年深圳本地大學畢業人數雖然僅有4.11萬人,但淨流入的應屆生數高達14.54萬人,而北京與上海淨流入的應屆生數都不到8萬人[23]。

可以說深圳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已經高於北京與上海。

與此同時,深圳還有着許多就業崗位,來吸引源源不斷的大學生。

智聯招聘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24]。

從深圳港,到華強北,再到南山科技園,深圳正吸引着各式各樣的人來此就業、生活。

而來深圳上學,便能與工作機會更近一步。許多背井離鄉的大學生們也就乘着深圳高校快速建設的「東風」,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甚至是母校的第一屆畢業生。

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就此在深圳紮根,與這座年輕的城市一起摸索着更多發展的可能。當然,前提是還沒被深圳的房價勸退。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網易數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16/174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