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上海封城 全世界都嗅到了血腥的味道

—70000家外企正重估在上海的明天

上海與奧密克戎的殊死搏鬥,讓全世界都嗅到了血腥的味道。根據日本經產省的統計,全上海約有70000家外資企業。其中,日資企業有24000家。它們一邊深陷對奧密克戎病毒的恐懼中,一邊思考解封後的對策。一場新的供應鏈重整,正在到來。

上海與奧密克戎的殊死搏鬥,讓全世界都嗅到了血腥的味道。

2022年3月26日,面對新一輪疫情,還在堅持精準防控的上海,預估了封城的後果。如果上海全城靜止,東海上就會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會影響整個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這曾引起外界對上海的哂笑。

2022年3月28日,上海封控的方向突然急轉,全域靜態管理的方式橫空而出。從浦東到浦西進入了抗擊奧密克戎的新階段。上海與當地約2500萬居民的大局觀,被壓縮到了病毒上。

38天後,從日本東京到廣州黃埔的整車工廠里,從上海浦東到中國台灣新竹的晶圓代工廠里,從江蘇崑山到韓國蔚山的生產線上,從越南胡志明市到江蘇蘇州市,從吉林長春到德國沃爾夫斯堡,都在為上海的封控措施付出代價。

從汽車線束到電子元器件,從基板到雨刮,從車載MCU到傳感器,從物流卡車到集裝箱,從陸運到海運,全球汽車、半導體、晶圓製造的供應鏈已經中斷。WTO在一份報告中稱,上海封城影響的外溢,強化了各個行業快速地去全球化。

根據日本經產省的統計,全上海約有70000家外資企業。其中,日資企業有24000家。它們一邊深陷對奧密克戎病毒的恐懼中,一邊思考解封後的對策。中國台灣的智庫說,眼前最困難的事情,是能否堅持到明天。與對解封後重啟的壓力相比,避免悲劇再次發生的決策更為棘手。

上海市政府發佈的信息,對此做了一個小小的註腳。截至2021年底,有800多家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區域總部。其中,121家為世界500強企業。無論企業大小,它們都面臨相同的難題。

從金融到物流,從商業到貿易,從科技到製造,上海的影子無處不在。

在各類麻煩中,汽車行業遭受的影響首當其衝。

上海是中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2021年的產量為283.32萬輛,佔中國汽車產量的10.7%。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有大眾、通用、上海汽車等主流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圍繞特斯拉已經逐漸建立起了產業集群。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博世、采埃孚、電裝、舍弗勒、大陸、弗吉亞等21家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都在上海設有基地或者生產工廠。在發動機、電池、原料等領域,上海及其周邊地區至少有600家企業。如果把小型廠商計算在內,預計有超過20000家企業。

在半導體領域,上海涉及材料、設計、製造、封測的完整產業鏈。高通、博通、台積電、日月光、AMD、阿斯麥等均在上海設立了分公司或生產基地。2021年,上海半導體產業的規模達到2500億元。在94家A股上市的半導體企業中,有27家落戶上海。

上海還沒有解封的準確時間,奧密克戎仍然無處不在。隨着封城時間的延長,所有的廠家都面臨着人員流動的限制、原材料與零部件短缺、物流中斷等的現實問題,這已經在汽車、半導體、手機、電腦等領域蔓延開來。產業鏈重塑,成為繞不開的難題。

自新冠疫情以來,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都採取措施,構建安全而有韌性的供應鏈。在這一過程中,靈活的中國台灣商家行動最為迅速。根據中國台灣投資審核委員會的統計,2019年台資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下降至41.7億美元的歷史新低,2021年反彈至58.6億美元;同期台資對新加坡、越南、印尼、泰國等新南向18國的投資由24.7億美元增至58.1億美元。

中國台灣資本在電子、晶片、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投資,逐漸分散到東南亞、南亞等地。上海的封控,成為新的催化劑。

在聽到韓國商家從上海發出的求救聲後,韓國新一屆政府立刻施援,鼓勵3000多家在上海的企業回歸本土。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原材料、半導體等領域,韓國更傾向於和美國、日本構建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

一場新的供應鏈重整,正在到來。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後視鏡里de未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6/174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