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電商疫後降溫 實體零售抬頭

隨着消費者重返實體商店購物,電商業面臨成長放緩、物流成本增加的局面。圖為亞馬遜物流中心。(路透

在新冠疫情期間「面對面」的實體零售產業受創,電商乘勢崛起,但隨着防疫措施解除,實體零售業者頗有東山再起之勢。反倒是電商業者如今成長放緩,除了要力拼加快到貨時間,未來還面臨高昂的實體零售投資支出。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的2020年第2季,美國網購在零售銷售的佔比大增超過4個百分點,至15.7%,但在去年第4季前,已降到12.9%,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大致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情況。

另據追蹤萬事達卡支付網絡、現金與支票估算調查的Mastercard SpendingPulse,今年3月電商銷售年比下滑、實體銷售卻上升,是疫情爆發以來首見。電商銷售在這段期間年比減少3.3%,為2013年11月以來首次下滑,而實體通路的銷售則增加11.2%。

肯定的是,目前在線零售銷售仍比疫前水準高,反映購物趨勢的長期轉變。產業觀察人士也說,若疫情惡化、或企業通過投資來改善網購體驗,消費者可能會重拾疫情間的一些網購習慣。

但當前的情況對網絡零售業者和相關科技公司來說,可不是好消息。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去年第4季在美國竟出現營業虧損約2.06億美元;整體在線商店營收也下滑1%,是2016年首次公佈這項數據以來首見下滑。電商平台eBay去年的活躍買家和賣家人數也較2020年減少;支付業者PayPal2月表示看淡展望後,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

同時間,購物中心的人流雖仍低於疫情期間水準,但已有改善跡象。Placer.ai公司的數據顯示,高檔室內購物中心的3月造訪人次較2月成長近17%,露天購物中心和暢貨中心(Outlet)則分別增加約18%和26%。IHL集團也指出,去年零售商開設實體店面的數量超越關閉數,是2017年來首見。

另外,電商業者也面臨成本上揚,例如亞馬遜去年第4季斥資逾40億美元,用於處理供應鏈限制的問題、因應貨物價格和薪資上漲的通膨壓力。電商業者成本大增,也反映它們儘可能讓消費者下單後,在愈短的時間內收到貨。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6/174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