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疫情中的上海人:在飛書學囤貨,在微信買豬肉…

4月13日,上海8級大風,暴雨。

下午5點,張阿姨開團成功的一批麵包到貨了。她冒雨去小區門口接了貨,剛把麵包分發到每一戶居民手中,卻在不到半小時內接到供應商的電話——麵包生產工廠被污染了。

於是,各大團購群緊急處理麵包。

幸運的是,一個小時後張阿姨得到通知,此次被污染的生產工廠並不是給本小區配送麵包的那一家。不過,恐慌的情緒已經蔓延開去。當天還沒有到貨的另兩個麵包團購群,紛紛出現了要求退貨退款的住戶。

混亂、緊急、恐慌、緊缺……這是上海社區團購的常態。

「做團長很辛苦,本來大家都有正經工作,有些人還要帶小孩,好多團長都是凌晨兩三點鐘還在處理團購的消息。」團長 Saki告訴36氪。

自4月1日起,上海黃浦江兩岸均進入封控狀態,按照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三檔階梯式實施管控。4月11日,上海新冠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宣佈,上海封控區有7624個,管控區有2460個,防範區有7565個。

上海封控區的居民進入「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的日子。

在微信買豬肉,在飛書學囤貨,在 B站學做菜,這是上海居民的新常態。

而共享文檔、在線小程序這些原本只在工作中用到的數碼化工具,正成為保障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幫手。

01獲取食物主要途徑:社區團購

4月9日,家中囤貨告緊時, Saki才成為一名團長。當時她參加的一個團購群,團長因為家中突發急事聯繫不上,而且也不願意承擔收錢的風險, Saki情急之下自告奮勇頂上了團長一職。

Saki最初採用了原始的群接龍方式,收集參與團購住戶的信息,根據成團信息先墊資下單,最後發出群付款。

「整個套餐是10080元,但是當天收到的群付款只有9550元。於是我就去表格上一個一個對信息,人都崩潰了。」 Saki無奈地告訴36氪,「後來知道原來大家都是用的團購小程序。」

現階段,由於封控狀態帶來的物流限制,上海居民的剛需物資仍處於緊缺狀態,居民的食物供給主要有三個渠道:其一是小區自發的團菜活動,其二是居民在各大社區團購平台每天準時準點的搶菜,其三則是居委會發放免費物資。

因為社區團購平台每天開放的食品數量有限,本次參與受訪的多數上海居民表示,小區團購是他們獲取食物的主要途徑。

而隨着團購的興起,快團團、群接龍等小程序的使用在各個團購群中發酵起來。這些小程序的用戶界面簡潔清晰,群友可以根據小程序指引快速開啟團購、線上統計訂單並收款。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02豬肉大漲價,數碼化能做什麼?

在需求端,上海居民靠着團購小程序簡化團購流程、減輕團長開團的壓力。

在供給端,不少供應商也在使用數碼化工具,尋找高性價比的原產地,補給庫存,保證供應可持續。

農牧人肉掌柜在2021年11月進入上海市場,在被管控前主要為上海農貿市場個體店、個體生鮮超市等700餘家小型商超提供新鮮豬肉。

疫情封鎖後,農牧人肉掌柜旗下的掌柜們因為掌握了鮮肉貨源,共計100多位掌柜成為了所在社區的團長,為小區居民提供鮮肉。

農牧人肉掌柜上海負責人顧海峰告訴36氪,鮮肉供給緊張起來後,該品牌在過去依賴上海本地供應商的基礎上,增加了藉助自研的供應鏈數碼化平台,在外地尋找符合保供資質的優質豬肉生源地,為旗下的團長提供新鮮豬肉。

該數碼化供應鏈平台匯總了農產品滯銷地區與緊缺地區的詳細情況,通過公開信息將農產品配送到相應的地區,減少滯銷農民的損失,也降低部分地區市民蔬菜生鮮供應不穩定的情況。

「因為供給不足,現在上海的生豬行情價處於混亂中,許多供應商也在抬高出貨價格。」顧海峰告訴36氪,「在消費市場,30元、40元/斤的豬肉也大有市場。」

農牧人肉掌柜憑藉供應鏈的優勢,在4月11日-17日的一周中,為旗下團長提供的新鮮豬肉價格穩定在20-22元/公斤,和其他渠道能比,每公斤至少能便宜1-2元。

03從線上到線下,重新連接的社區

小區團購群的興起,讓擁有更豐富商品資源的團長成為了香餑餑。

比如,因為社區團購平台和居委會發放的物資以生鮮蔬菜為主,那麼有生肉類資源的團長,開團就會很順暢。

「我們小區附近的幾個社群團購站點都關閉了,4月10日小區內組織了一次團購豬肉,今天早上(4月13日)剛送到。」 Saki告訴36氪。

「6斤豬肉230元,價格至少是平時的兩倍,但已經算便宜了。這個豬肉團是30份起送,群成立後很快就聚集了120多個人。今天我們整個小區都在燒肉。」 Saki說。

小區團購要成團,供應商一般有分量要求,少則20-30份,多則上百份。這讓許多上海小區的居民在短時間內,以共同目標物資為關鍵詞,組建了一個個微信群。

而小區居民線上的開團隨着成團下單,彼此的聯繫還會延伸到線下物資分發環節。

Saki告訴36氪,4月12日她參與的蘋果團到貨了,一份蘋果有34斤,她與鄰居各分了一半。而此前,她們甚至不是微信好友,關係不過於點頭之交。

「當時還有個群里的小姑娘說,能不能買我兩斤蘋果。她說她最討厭蘋果了,但是天氣熱了,想做個水果茶。我說可以,就不要錢了。但她還是主動拿了東西跟我交換。」 Saki說。

類似的,基於小區團購群延伸到線下的鄰里關照,多位受訪者均有提及。

目前尚在靜安區某弄堂里隔離的 Kevin告訴36氪,他觀察到隨着食品團購的增加,其他生活物資的短缺越來越明顯了。

「(小區里)不止一個人缺牙膏、缺洗髮水、缺捲紙什麼的,但是幾乎沒有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團,大家都是靠相互勻一勻。」 Kevin說,「疫情中,確實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鄰居,開始互相幫助了。」

Kevin用捲紙和抽紙,和一個鄰居交換了雞精調料,這位鄰居約他解封後一同喝咖啡;

他將團購到的大米和一個鄰居分享,作為回饋,這位鄰居約 Kevin解封後吃飯;

Kevin也曾給一個家中有小朋友的鄰居送去緊缺的水果和蔬菜,這位鄰居則給了他幾袋零食。

Kevin告訴36氪,還有一位鄰居,在封控前收到了朋友寄來的幾瓶紅酒,她就在小區群里通知大家,可以去她樓下的某個地方取酒,而她沒有要求任何回報。

住在上海偏遠郊區的老胡,則向36氪分享了他與小區跑腿員的故事。

「我們3月10日就開始隔離。外賣不送後,我們小區組建了一個跑腿群。我們只需要把購物清單和錢發給跑腿小哥。」老胡說。

「他不管一個人買了多少貨物、商品價值多少或者採購範圍有多遠,一個人只收30元跑腿費。這個價格從一開始就沒有變過,也沒有發生過他私吞我們轉賬的情況。」

04在飛書里學囤貨,在B站學做菜

除了在物理空間的小區,住戶們互相傳遞着關愛,在更大的網絡社區里,被圍困的人們也在組織着互助。

圖片來源:《疫區人民自求手冊》飛書共享文檔

4月9日,字節跳動上海員工歐瑜瑩根據自己的隔離經驗,發起了一個《疫區人民自求手冊》的飛書共享文檔。

文檔中詳細記載了隔離時必備物資儲備清單、各平台採購開放時間、小區團購流程指引、以及防疫的其他基本須知。

圖片來源:《疫區人民自求手冊》飛書共享文檔

截止4月18日,這個共享文檔共有超過1500人訪問,還有網友在文檔上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物資儲備清單等。

微博用戶@機智的雲遊君則在4月17日上線了一個做菜小工具,可以幫助用戶選擇食材、廚具,讓用戶根據手頭現有的食材和工具快速生成隔離菜單,隨後,該小工具還會跳轉至 B站做菜視頻,教用戶做居家隔離餐。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在互聯網上,類似的共享互助文檔和在線工具還有很多。

05弱勢群體仍需特殊關懷

當大多數上海市民苦於在家搶不到菜,團購送貨延遲時,還有一些群體卻苦於不會/不能使用數字產品,在更早一步就陷入了困境。

據微博用戶@JIYUU己由無障礙估算,上海約有90萬殘障人士。為了幫助處於疫情中的殘障人士,4月3日,@JIYUU己由無障礙在微博上發佈了一份在線表格《上海疫情期間殘障人群需求合集》,收集大家的求助。

圖片來源:上海疫情期間殘障人群需求合集

考慮到視障群體使用在線表格存在的問題,@JIYUU己由無障礙還在一位視障者軟件無障礙測評師的幫助下,於4月4日在微博發佈了一則《視障群體在線求助表格使用指南》。

不過@JIYUU己由無障礙還是認為,「這也只能極其有限地幫助到少部分有上網能力的視障者朋友們」。

因為通過橫向對比,@JIYUU己由無障礙收到的殘障群體的求助信息與其他求助表格相比,求助者的數量相差數百倍。

據統計,這份《上海疫情期間殘障人群需求合集》共享表格中,約90%是關於食物物資的需求,10%是醫藥物資與就醫的需求。

另一個在這場疫情中掉了隊的群體是老年人。

Kevin告訴36氪,他所在的弄堂約70%-80%的住戶都是老年人,而他們使用智能設備普遍存在困難。

「我曾下樓幫一位老年人團購。當時第一步是幫他進行微信實名認證,因為沒有實名就不能加群,然後才是在團購群里幫他購買速凍食品。而他當時給我的是現金。」 Kevin說。

在 Kevin居住的弄堂里,就連參加線下以物易物的都是年輕人居多。因為老年人不太會團購,存貨不多。即便囤了蔬菜水果,在天氣越來越熱後,也容易腐爛。

而這些老年人不光存在於 Kevin所在的社區,擴大到整個上海,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超大型城市。

統計顯示,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581.55萬,佔比23.4%。由於不少老年人不熟悉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鮮玩意兒,確保他們按時按量獲取生活和醫療物資,成為了上海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36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3/173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