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為啥omicron病死率低了導致的死亡數卻多了?

近期,由於奧密克戎較低的病死率,國外許多國家紛紛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

例如,英國在今年2月24日起,不再要求患者進行隔離,不再追蹤密切接觸者,同時也取消了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規定。

然而,較低的病死率是否便意味着我們可以忽視奧密克戎所帶來的影響?如此迅速地取消隔離政策將帶來怎樣的後果?關於奧密克戎,我們又忽視了哪些特徵呢?

死亡人數多

奧密克戎之所以會被網民們誤認為是「大號流感」,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其較低的病死率。

以英國為例,在德爾塔是英國的主流變異毒株,7天動態病死率在0.3%至0.4%之間,平均值為0.36%;而從進入2022年,奧密克戎取代德爾塔後,英國7天動態病死率下降至0.2%左右,平均值為0.228%。

但這背後隱藏着一個事實:奧密克戎在一次流行期內造成的累計死亡人數可能遠超流感,甚至德爾塔。

英國德爾塔於2021年6月初爆發,在一個月內,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846人。而奧密克戎於2021年12月初爆發,在一個月導致的死亡人數為3647人。

而從較長時間來看,奧密克戎導致的死亡人數也更多。

在英國,從去年12月爆發至今年3月,累計死亡人數達到20268人;而德爾塔作為英國主流毒株的時期(6月至11月),雖然長於奧密克戎,但累計死亡人數為17204人。

原因為何?因為奧密克戎超強的傳播力,四個月,英國感染奧密克戎的病例數就已突破1100萬,而德爾塔流行期內感染的人數約為576萬人。

R0值遠低於奧密克戎的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更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因感染流感而死亡的人數在29萬至65萬人。但從今年1月1日至4月11日,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因感染奧密克戎而死亡的人數已達到74萬人,遠高於流感的死亡人數。

積極防控能有效降低疫情峰值

由於取消所有的防疫政策,英國單日新增死亡人數在2月底反彈。

在2月8日,英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為258人(7天平均值),此後逐漸下降,到了2月27日,已降至92人。但此後,單日新增死亡人數出現反彈,在4月8日,已達到178人。

面對死亡人數相比上周增加了32%,英國首相約翰遜在採訪中表示,不排除英國將再次封鎖的可能性。

根據波士頓醫療中心、哈佛醫學院等數位研究者近日發表的論文《projecting covid-19 mortality as states relax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即使面對奧密克戎,防疫政策依舊能有效減少死亡人數,降低峰值。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冠疫情政策模擬器,在保持當前疫苗接種速度下,加入年齡、人群流動等因素,以預估不同時期取消包括強制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所帶來的影響與流行病學趨勢。

研究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越早取消或放鬆防疫措施,會導致新冠死亡人數迅速反彈,且峰值較高。相反,推遲解除防疫政策,能延緩反彈,且有效降低死亡人數的峰值。

例如在加利福尼亞,若防疫政策在3月1日取消,那麼該州單日新增死亡人數將在4月達到峰值,接近700人;若防疫政策在7月放寬,那麼死亡人數將持續6個月下降,在9月出現反彈,單日新增死亡人數在12月達到峰值,約為400人。

同時,病毒的傳染性也將影響疫情反彈程度。研究者分別模擬德爾塔與原始毒株的繁殖指數,結果發現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造成的反彈更為嚴重,死亡人數更多。

研究者也表示,對於傳染性遠高於德爾塔的奧密克戎而言,放寬或取消防疫將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此外,疫情的反彈程度也與人口密度、人員流動情況等因素相關,部分地區只要取消疫情政策,便將遭受疫情反彈。

存在氣溶膠傳播

為什麼奧密克戎傳染性這麼強?相比於其他變異毒株,奧密克戎更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染。中國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曾對隔離酒店進行測試,發現在空氣不流通的走廊中,存在具有傳染性的氣溶膠。少量病毒會通過短暫的開門、關門的間隙進入房間。

研究者對受污染的房間進行檢測,發現在39處常接觸表面樣本中,有21處呈現陽性,這比以往病毒污染檢出率高出了8倍。

同時,奧密克戎在不同表面的穩定性也比其他病毒更久。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在表面光滑的材料,例如不鏽鋼與玻璃,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可持續7天,而原始毒株在1至2天內傳染性便大幅降低。

而在表面凹凸不平的材料,例如面巾紙與打印紙,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可持續30分鐘,而原始毒株則在5至15分鐘內便失去傳播能力。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表示,氣溶膠傳播主要還是存在於相對密閉的空間中,加強環境消毒培訓與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奧密克戎的感染性。因此,面對奧密克戎,我們需要繼續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做好常規防護措施,不必過度恐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上觀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13/173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