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災難報道被罵「吃人血饅頭」?中國媒體哪敢啊

"不是壞,是無知"

東航 MU5735空難發生第二天,《人物》雜誌推了一篇描寫空難家屬的文章,被一些人罵吃"人血饅頭",群情激憤,有些小圈子吵成了一鍋粥,有人說,這叫暴露受害者私隱,有人說這叫消費災難,總之統統都是媒體有罪論,很快,文章就消失了,據說,被舉報了。

我生氣啊,氣得我頂著過敏的眼睛,一大早翻出了大學學過的《新聞採訪學》,藍鴻文寫的,主編是方漢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我倒要看看,是我上學學過的知識扔給了老師,還是專業院校教的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教材第360頁,寫了記者如何報道突發事件採訪:第一,要關心形勢。第二,反應靈敏,及時投入報道;第三,有緊迫感,要搶在時間前面,多發東西;第四,既要不怕危險,又要保護好自己。

教材第364頁寫了突發事件報道原則:如實報道,客觀報道,積極報道,做好連續報道的準備。

好了,沒別的了。

所以《人物》的報道哪裏出了問題?如果按照當下的輿論,那麼,約翰赫西那本著名的《廣島》描寫了美國往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後的日本慘況,也是吃人血饅頭嘍?諾貝爾獲獎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寫《二手時間》也是吃人血饅頭了?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集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吃人血饅頭?2008年,汶川地震那麼多報道災後殘酷一面的媒體如《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統統都在吃人血饅頭嘍?

我是覺得挺可笑的,換句話說,沒有一家嚴肅媒體在社會重大議題發生後,存心把自己變成"議題"本身。

氣得我一上午沒緩過勁,到下午,恍然大悟,罵"人血饅頭"的人並不是壞,而是無知。在中國,媒體"消失"太多年了,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正常媒體的運轉邏輯是啥。

正常情況下,災難性報道,媒體需要依次提供四個層次的信息:

1、客觀信息,所謂三 w,誰?在哪裏?怎麼了?事態客觀進展

2、Why和 How?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災難?是天災還是人禍?

3、核心當事人的故事

4、多角度、專業的,豐富的,有建設性的反思,多來自專業人士

以上按順序,為一組連續報道,符合大眾的心理認知。但當下這樣的環境,哪個媒體能做到一板一眼的1、2、3、4……《人物》搶發了3,大眾所受到的心理衝擊過大,一時情緒激動,可以理解,但一家媒體之所以連夜刊發,我猜是:能早發一天是一天。

倘若我們的公眾能明白專業媒體的運行機制,日常就習慣了接受專業媒體的服務,閱讀消費專業信息,是否還會對做出類似"吃人血饅頭"的判斷呢?是否在悲憤傷痛之餘,會更謹慎評判媒體的價值意義呢?

有時候,輕易下的判斷不是因為壞,而是源於無知。

"媒體"離開我們太久了

中國媒體行業的黃金年代是1998年10月,時任總理朱鎔基去了一趟《焦點訪談》,從不題詞的他,破例為《焦點訪談》寫下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自此,《焦點訪談》《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風行全國——在這裏讀懂中國,絕不含糊。新聞行業也拉開了黃金十年,其背後是大國崛起的玫瑰夢。

水均益、敬一丹等央視記者成為國民級偶像,而後,普利策新聞獎所帶來的特稿這種特殊的文體又傳入國內,極大豐富了報道的多樣性。

昨天,《人物》刊發更偏特稿文體,特稿要求以"人"為核心,着力刻畫人的情緒、經歷,特稿更像小說,重寫法,重情緒,但基於客觀事實之上。

世事變遷,隨著媒體商業模式的全面崩塌,特稿在中國幾乎消亡了,調查報道也是,從收費到免費到流量思維,媒體只剩下"娛樂、宣傳、教育"這類功能。

人們誤會媒體,也不足為奇。

我之前的同事,現在在某大學新聞系教《媒介經營與管理》,她經常在課上聲嘶力竭地喊出:

偉大的新聞需要偉大的商業模式,如果流量是唯一盈利模式,媒體就會流於低俗,課程的本質是教會大家如何用內容賺錢,同時探索流量之外的可能性,維持一個良好健康的產業生態。

喊完,下面的學生一臉茫然,問:抖音不是活得挺好的嗎?

沒有任何理由背叛你的採訪對象

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身在專業的機構,秉持媒體所遵守的價值觀,報道時代,在資本、政府、公眾間構成一股獨立的力量,這是媒體行業自誕生初期就力圖構築的理想藍圖。

記者的首要任務是什麼?美國知名的記者蓋伊特里斯曾說過:

我還是一個年輕記者的時候,《紐約時報》一個年長的記者就對我說:"我要教你的是,不要用該死的電話。去見人,看着他們的眼睛,要到場。

深入火災現場,奔赴地震現場,前往戰場;如果不行,窮盡各種方式接近核心當事人,聆聽他們的聲音——這是職業本分。

如果這叫吃"人血饅頭",那記者這個行業,應該以不道德之名立刻關停,越戰著名的照片《火從天降》就不該被刊登出來。

這張著名的照片改變了越戰歷史

沒有任何理由背叛你的採訪對象。

這是記者接受的另一重要的職業訓誡:倘若被訪者不願意說,絕不強迫,也不偷錄;倘若稿子發表後,強權逼迫記者說出信源,記者絕不能出賣你的信源,"水門事件"就是這樣的故事。

所以,一家媒體怎麼敢吃人血饅頭?這個行業有其職業操守,當個人的虛榮心和他者的生活發生衝突時,記者一定會堅定地站在他者一面,信守承諾,不強人所難,選擇能寫的,尊重萍水相逢的被訪者。

我從來不會對任何一家專業媒體冷嘲熱諷,哪怕它現在就是靠軟文為生;我也從來不說冠冕堂皇,充斥着理想主義的陳詞濫調,什麼記者辛苦,錢少事多,寫這些東西純靠理想支撐,大眾應該多點理解。

沒必要。

這就是一個關乎職業操守和媒體角色價值的討論——如果記者編造了事實,可以告他;如果媒體篡改了事實,可以告它,如果是不能理解媒體的價值,可深入討論,不必擴散議題。

如果每次遇到災難報道,公眾還是無法理解媒體的價值,那就喋喋不休,不厭其煩地講,告訴大家:媒體到底是什麼?抖音和微博為什麼不能稱之為媒體?職業記者的準則和操守是什麼?媒體是如何運作的?新聞倫理為什麼是建立在新聞實踐基礎之上的討論,而不能純粹脫離新聞實踐。

一遍又一遍講,興許講多了,就多一些人願意去了解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卓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25/172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