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社媒嚴控拜習會討論「反美」依然是宣傳主旋律

習近平與拜登通話的同時,中國的審查機構對有關信息進行了嚴格管理,防止出現與官方不同的聲音。而官媒則繼續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反美宣傳,還倒打一耙,將美國和西方描繪為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還規定個媒體和個人賬號要以黨媒的口徑一致,且不可以私自轉發、翻譯外媒的文章。」 專家:「也許習近平明早起床後突然決定普京是他一輩子的好朋友。」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3月18日)舉辦視頻會議的同時,中國的審查機構對有關信息進行了嚴格管理,防止出現與官方不同的聲音。而官媒則繼續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反美宣傳,將美國和西方描繪為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

近日來,中國網絡上出現了更多批評普京的聲音,而一些官媒對烏克蘭戰爭的報道也不再像以前那麼親俄。這引起了對中國高層改變立場的猜測。不過,專家表示,中國或許對俄羅斯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但反美、反西方將持續作為其宣傳戰略和外交政策的主軸。

「中國的主張對中國來說相當合理,那就是『自私的中立』」,《外交政策》副編輯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告訴美國之音,「它不會選擇任何一邊。」

嚴控拜習會討論僅推廣官方通稿

拜登與習近平的視頻會議於美國時間周五上午9點舉行。這是兩人自去年11月後、也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舉行的首次會談。

開戰以來,中國社媒上民族主義情緒激昂,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看作是戰爭的挑起人。但拜習通話開始前,中國的微博上卻沒有爆發對會談的激烈討論。微博熱搜話題前50名排行榜上沒有一條與之有關。

會談開始後不久,名為「中美元首視頻通話」的話題突然出現在熱搜榜第六位。但搜索該話題後,出現的博文僅來自新華社、央視等中國官媒,且內容幾乎完全一致。普通網民的微博則完全不被顯示。

這些官方博文下的評論區同樣受到了嚴格過濾,只有被篩選後的評論才予以顯示。而這些評論多是對此次會談的支持、對中國的讚譽和對未來美中更多交流的期望。

會談過程中,中國官媒又放出習近平在會上講話的文字片段,其中兩句話迅速成為熱搜話題,分別是「國家關係不能走到兵戎相向這一步」與「和平安全才是國際社會最應珍惜的財富」。這兩個熱搜話題同樣受到嚴格管控。搜索結果僅顯示官媒的微博,評論區也被嚴格過濾或關閉。

前微博審查員劉力朋告訴美國之音,這次的審查非常嚴格,但此類話題受到嚴格審查很常見。

「首先,這些新聞里都涉及習近平了,如果涉及習近平的話,這條微博也好,還是任何新聞、任何平台,都要關閉評論,」他說,「涉及習近平你就得『禁評』,這是現在標準的操作。」

劉力朋補充說,涉及美中關係的話題同樣會遭到類似審查。他舉例說,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外務官員楊潔篪去年3月在阿拉斯加會談後,中國大程度限制了對此事的討論。

」一般來講,他們會下指令告訴你,必須得嚴格遵守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的口徑,」他說,「不可以私自轉發、翻譯外媒的文章。」

網絡審查放鬆?反對聲音開始浮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初期,中國網絡上的親俄聲音被放大,而反戰或親烏言論常常遭到審查。劉力朋說,那時候,「你跟克里姆林宮口徑不一致的話,那也要被刪掉。」

劉力朋注意到,過去幾天來,中國社媒上反對普京和烏克蘭戰爭的聲音有所提高。他估計中國對這些言論的審查有所放鬆。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日前在《華盛頓郵報》上發文,表示中國並沒有提前得知俄羅斯的入侵計劃,並寫道:「中方不可能在知情的情況下不予勸阻」。

但《華爾街日報》報道說,這篇文章的中文版在微信上受到了大量網民的批評,他們拿出中國在聯合國拒絕譴責或呼籲俄羅斯退兵的例子,對秦剛的文章進行反駁。

「在烏克蘭被侵略的鐵證事實面前,你玩棄權!是首鼠兩端!是眼瞎還是心裏壓根就沒有正義?」點讚數最高的一條評論寫道。

「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這個某黨拿手,」另一條熱門評論寫道。

這篇文章的前十多條評論全部對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上的言行持批評態度。

在微博上,類似的現象也有發生。周三(3月16日),中國官媒選擇忽視烏總統澤連斯基對美國國會的演講,轉而報道普京的講話。但仍有不少網民轉發了澤連斯基演講錄像,並對他表達讚賞。許多網民更是在普京講話的熱搜話題下指責普京的侵略行為。

中國未變立場「反美」依是主軸

中國官媒日前的一些行為也引發了對中國高層開始轉變立場的猜測。

一張央視新聞節目的截圖在推特上流傳開。截圖顯示央視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報道了烏克蘭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並使用標題「烏軍摧毀俄軍近1700輛坦克及裝甲車」。

3月17日,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北美頻道報道了俄軍殺害10名排隊等待麵包的平民,並附上視頻。

但許多觀察人士認為,依然沒有清晰的指標顯示中共官方的態度有所轉變。

「需要記住的是,任何來自中國官媒的英語內容都是專門面向我們的。這是一場對外的國際公關活動,不反映北京對國內民眾發出的信息,」旅居德國的美籍華裔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在推特上寫道,「事實就是---中國依然沒有把它稱作『入侵』。」

《外交政策》的帕爾默認為,中國或許會開始使用「戰爭」而不是俄羅斯官方詞語「特別軍事行動」,並中立地展示戰爭情況,但不會用形容敵對國家的語言來描述俄羅斯。

「(中國)最終會持續譴責西方,和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一樣,」他補充說。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挺俄敘事和對美國的批評沒有停息的跡象。在拜習通話的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起微博熱搜話題,批評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拜習通話結束後,《環球時報》連發三條微博,分別轉述普京的戰爭講話、報道俄軍對基輔人民提供保護、稱歐美納粹「湧入」烏克蘭。

前審查員劉力朋也沒有看出官方明顯的轉向。他表示,如果官方想要緩和與美國的關係的話,完全可以刪除此前如美國投放「生化武器」之類的謠言。

「像這種官方操作的敘事,想要把它給收回來,其實是很容易的,」他說,「因為正着說反着說全都是它。」

不過帕爾默認為,由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進度遠遠低於預期,中共官方的確在降低親俄的程度,但這個趨勢隨時可能改變。

「(中國)依然是獨裁統治,」他說。「也許習近平明早起床後突然決定普京是他一輩子的好朋友。」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19/172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