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國足為何永遠不行:它是選擇之後的那個「代價」

春節期間最熱鬧的話題是什麼?

顯然,是足球。

中國男足一比三慘敗於越南,范志毅老師一語成讖,退錢哥的詠嘆調再一次響徹大江南北,一個大耳刮子抽在國足臉上。

緊跟着,這幾天,中國女足戰勝日本,絕殺韓國,奪得亞洲杯。好傢夥,反手又給了國足一個大耳刮子。

這波,這波是哪吒鬧海,一浪接着一浪。

但其實,我們都應該知道:國足輸球是很正常的。

在我看來:這一切都來源於中國體育戰略發展方向的選擇。國足,只是這個選擇的代價。

一什麼是體育

我們需要弄清楚的第一個概念就是:

體育是什麼?

在我看來,"體育"這個詞,一共有三種內涵。

第一種"體育",指的是作為"娛樂休閒"的體育,我願稱之為"休閒主義"。

高中生在課間打球、大爺大媽在公園練太極拳、下班之後去健身房鍛煉……這些都是體育活動,但這些活動的本質其實都是"娛樂"。

大多數人在進行這些體育活動的時候,並不存在強烈的勝負欲望,可能只是為了開心,為了打發時間,為了讓自己健康一些。

"休閒主義"的體育,一不為財,二不為名,只為自己開心,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重在參與"。

但是,"休閒主義"體育的蓬勃發展是成為體育強國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種體育,指的是作為"產業"的體育,我願稱之為"市場主義"。

世界盃、歐冠、NBA、職業棒球聯盟、LPL…..這些超級大賽的本質其實是"生意"。

"市場主義"體育的參與者——球員、教練、俱樂部老闆,甚至那些賭狗們——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錢。

第三種體育,指的是目的在於"奪金牌"的體育,我願稱之為"金牌主義"。奧運健兒們,絕大多數都是"金牌主義"的選手。

從體育精神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最最純粹的運動員——奪得金牌並不一定能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報酬,為了奪金,他們甚至要花費大量金錢、還要承擔損傷身體的風險,但這一切都值得,因為"奪得金牌"是他們每一個人必須懷有的夢想。不為別的,因為他們要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強"。

一旦接受這樣的設定,事情就很清楚了:

中國強勢的項目,例如乒乓球、跳水、體操、舉重、射擊……絕大多數都是"金牌主義"項目。中國弱勢的項目,例如足球和籃球……都是"市場主義"項目。

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選擇發展"金牌主義"和"市場主義"其實都無可厚非。但做了選擇,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中國無比耀眼的奧運戰績說明了一切:中國體育選擇的是"金牌主義"——國足,就是那個代價。

而英國、德國、法國、巴西、阿根廷……這些在"世界盃"上呼風喚雨的國家,顯然選擇的是"市場主義"。而他們的代價就是:奧運會的表現並沒有世界盃的表現那麼華麗。

比較特殊的存在是美國,美國是唯一一個"金牌主義"和"市場主義"兩開花的國家。美國在奧運賽場上的表現很強,而本土的 NBA、棒球聯盟、"超級碗"則是典型的"市場主義"項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這三大比賽,主要瞄準的依舊是北美市場,嚴格意義上和"世界盃"這種級別的"市場主義"還差很遠。所以我個人認為美國體育屬於"美國特色的金牌主義"。

中國和外國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差異,根源其實在於"休閒主義"體育的發展程度高低不同。相比起國外,我們參與體育的程度,的確還不夠。

那為什麼我們不去參與體育運動呢?是因為中國人費拉不堪、不喜歡運動嗎?

不,中國人的武德其實極度充沛,女足姑娘們的技戰術水準絕對堪稱世界一流。

而之所以總體的體育參與度不高,問題出在了成本上——在中國,成為"運動員"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情。

二成為運動員需要什麼成本

我們第二個需要搞清楚的概念就是:運動員。

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

中國足球之所以不如外國是因為"足球人口"太少,舉的是德國的例子——德國有8000萬人口,而其中有600萬是登記在冊的註冊球員,平均每十三個德國人里就有一個註冊球員,而中國註冊球員才幾萬人,所以中國足球不行。

這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真的,但是邏輯錯了。

因為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那麼中國乒乓球也一定很弱。

他們沒告訴你的是:德國有50萬註冊乒乓球運動員,而中國註冊乒乓球運動員撐死只有2000人左右。

可現實卻是:波爾和奧恰洛夫雖然很強,但遇到中國隊,也就是能多堅持幾個回合罷了。

所以,"德國有600萬註冊球員"這個條件,只能推導出一個結論:

在德國,在歐洲,足球很受歡迎,踢球的門檻很低,成為註冊足球運動員很容易。

低到什麼程度?

低到范戴克、里貝里、齊達內、C羅這些家境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都可以參加足球訓練。

范戴克,爸媽離婚,家庭不幸,成名之前都在餐館洗盤子謀生,里貝里、齊達內從小就生活在貧民窟里,甚至經常被人欺負,C羅的爸爸只是當地球場看管球衣的勤雜工,沒有絲毫權勢。

齊達內小時候

他們每一個人的家庭都很平凡,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極小的年紀便參與了足球訓練。

這絕對不是因為歐洲球探更敬業,每天啥事兒不干就到處跑,能深入每一條小巷,看到每一個踢足球的小孩。而是因為歐洲足球的入門門檻足夠低,能吸收更多新鮮血液。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一些南美和非洲國家——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喀麥隆,這些國家明明經濟上非常慘澹,老百姓生活並不富裕,但卻都能擁有超強的足球實力。

我們總說國足連敘利亞、越南都贏不了,但在我看來,這不是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比較,這是高成本體系和低成本體系的比較。

而在足球上,高成本體系,其實幹不過低成本體系。

在中國當運動員的成本有多高呢?就算是乒乓球這種從老頭到小孩都能來幾下的項目,全中國也只有區區2000左右註冊運動員,其中100多人還都是國家隊的編制。

這肯定不能說"中國人不愛打乒乓球",唯一合理的解釋是:

在中國,想當乒乓球註冊球員的門檻實在是太高了——你需要在很小的年紀就到體校去,從此告別普通孩子的學校生活,日復一日進行高強度訓練,你需要不斷向上爬,從地方隊到省隊,從省隊到國家隊——因為在"金牌主義"之下,運動員必須精英化。

這很勵志,這很強大。但又有多少孩子的父母敢這樣賭孩子的未來呢?

三"金牌主義"能不能拯救國足?

顯然不能。

"金牌主義"的"戰場"是奧運會和各種錦標賽,其戰略目標是在數十個不同的項目中儘可能多地獲得金牌。

可是,不同體育項目的流行程度是天差地別的——足球、籃球、標槍、長跑、跳水、舉重、摔跤——人們對這些項目的關注程度不是一個級別的。

而在奧運會項目里,絕大多數都是這些關注度極低的冷門項目。

簡單來說,全球體育比賽的營收,有四成都是足球貢獻的。李娜、莎拉波娃,很出名吧?但實際上,網球的營收只有足球的十分之一!

連網球都這樣,跳水、滑冰、舉重......這些項目的市場就更小了。

關注度低,意味着市場小。

市場小,意味着沒有資本贊助。

沒有贊助,意味着運動員只能自費練習。

然後,在奧運賽場上,那些白天賺錢養家、晚上抽空訓練的外國運動員,遇到了全天候脫產訓練、有專業顧問團隊支撐的中國隊。

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金牌主義"的另一面就是所謂的"舉國體制",用國家的力量來培養體育精英。

這裏我一定要表明的是:選擇"金牌主義"和"市場主義"都是無可厚非的,從全人類的視角出發,"金牌主義"下的中國運動員的確貫徹了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是非常非常偉大的。

但很不幸的是,足球是個100%"市場主義"的項目——"市場主義"體育需要巨星,而發掘巨星則需要龐大的球員群體,憑現在中國的球員規模,很難發掘出梅西、C羅這種不世出的奇才。而如果想擴大球員規模,就需要降低入門門檻。

所以,我們不要去看歐冠那幫人轉會費和身價有多高,那是他們成名之後的價格。在他們成名之前,很多人都不過只是路人甲乙丙丁——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別人就能找到這種精英?

四中國人能不能玩好"市場主義"

中國人能不能玩好"市場主義"?

能,而且玩的非常成功,

只不過不是足球。

在中國,最能代表"市場主義"的項目是電子競技。電子競技,也是中國人開發本土"商業體育巨星"的典範。

受傳統觀念影響,很長時間以來,遊戲在中國社會主流輿論里都是一個"人厭狗嫌"的存在。多年之前,甚至還有報紙說"玩遊戲的男孩子長大後都是小偷,玩遊戲的女孩子長大後都是小姐。"

因為這種"政治正確",電子競技在中國沒辦法走主流的"金牌主義"路線,只能走"市場主義"路線。

所以,陰差陽錯,電競成了中國最成功的"市場主義"項目。

尤其是 DOTA和 LOL這兩個遊戲,發展得極度旺盛,業內有句話叫"CN DOTA,BEST DOTA(中國刀塔,最強刀塔)",足以證明中國電競的世界地位。

之前我們也說了,"市場主義"的核心是"流行程度"——中國 DOTA和 LOL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這兩個遊戲在國內實在是太流行了,流量實在是太大了。

有流量,就有產業化的機會。

其實,"市場主義"體育最恐怖的不是它的賺錢能力,而是它為了賺錢而開發的選拔機制,以及這套機制帶來的超低成本。

2018年,IG代表中國獲得了那一年的 LOL全球總決賽冠軍,他們的 ADC——喻文波 Jackeylove(JKL)就是一個典型的被"市場主義"機器發現的遊戲天才。

喻文波的履歷非常簡單——2000年出生,14歲開始玩遊戲,因為戰績太突出了,所以被選到了高端局。然後又被戰隊相中,走上了職業道路,然後代表中國出征奪冠。

他的經歷體現了"市場主義"篩選機器的特點:組織者(遊戲公司、戰隊)能獲得每一個玩家的數據,只要總量足夠大,就一定能找到好苗子。

在網絡技術上,這個沒有什麼難度。

只要你遊戲打得好,KDA數據長期好看,就一定會被系統識別,但是系統不會就此認定你就是未來的職業選手,所以只會讓你打高端局。

如果你在高端局都一路順風,人們才會認為你有成為職業選手的資格,才有可能參加青訓營或者被戰隊看中。

和歐洲那些球星一樣,中國很多頂級電競選手也都是出身於普通人家——這也側面說明,在中國,玩遊戲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如果按照歐洲的定義,在座每一個打到過鑽石段位以上的玩家可能都算是"註冊電競運動員"。

假設有一個平行世界,那個世界裏中國年輕人不喜歡 LOL,喜歡踢足球,小學生初中生放學就去踢兩把,並且每場球賽的數據都在網上有記錄——那麼很顯然,我們也能仿照電競的路子發現潛伏在我們身邊的足球苗子。

其實都不用平行世界,歐洲、日本一直就是這麼做的——小學聯賽、中學聯賽、業餘賽、職業賽…這套現成的比賽體系就足夠識別出"足球苗子"了。

日本高中足球聯賽可見規格之高

更重要的是,這套機制也能及時勸退那些不足以成為職業球員的年輕人——在高中聯賽上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總比二十幾歲在足球俱樂部里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要好。

根本來說,小學聯賽,中學聯賽、業餘賽充當的是一種廉價的選拔機制,小孩子每周訓練一兩個小時就足夠應付這些比賽了,並不需要什麼額外的投入。

我們自己其實也有這套體系——高中時期的"七校聯考""四月調考""五市聯考"就是這樣的一套人才識別系統——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人,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在這些聯考里的表現也不會差。進入考上985等於進了甲級俱樂部,考上211等於進入乙級俱樂部,模擬考試就等于是之前的業餘聯賽。

這套機制的底層邏輯是相同的:通過長期的數據記錄,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大小——用挑選學霸做題家的方法來培養球員。

五國足怎麼辦

看到這,你們可能會說:這麼現成的模式我們怎麼就不知道搬過來呢?

還是那個原因:踢球的成本太高了。

不談命運選擇的成本,其實就算是普通人選擇用什麼方式消磨時間,通常也不會選擇足球。

為了了解"踢球的成本"為什麼那麼高,我專門詢問了一位經常踢球的朋友:在國內踢球,錢的成本很低,球衣球鞋屬於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而且豐儉由人。5V5足球賽的球場,踢兩個小時只要400元,平均到每個人也就是40元/場,比看一場電影還便宜。

踢球成本高昂,主要在於組織成本。而組織成本之所以那麼高,一方面取決於場地,一方面取決於運氣。

中國的球場數量,論人均還是太少了。相關部門當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國內很多城市現在也都在積極修建免費的全民球場。

但問題是,球場是需要管理和維護的——建設之後,相應的配套管理沒跟上,讓這些球場陷入了放養狀態,最後草皮也爛了,圍欄也破了,根本沒辦法踢球。

而另外一些維護良好的球場,因為修在居民小區里、由小區物業負責維護,漸漸也就成了僅供本小區居民使用的"專供球場"。

運氣,是另外一個問題。

對球友來說"組局"是一件需要一些運氣的事情——足球不是遊戲,需要面對面匹配,5V5足球要湊齊10個人,11V11的足球算上裁判和替補,可能需要湊齊30人——北上廣深之類的大城市還好,人口密集,總能找到隊伍。

可是,北上廣深加起來又有多少人呢?

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分散的縣城裏,而一個縣城裏,能經常出來踢球的人往往不會超過100人。

就這,還沒涉及你的身體素質和球技。

要麼根本找不到場地,要麼找到場地但踢不了,有場地能踢球,有可能還湊不齊人——種種因素,導致足球在中國成了一個比較"高成本"的運動,進而也就導致國內的足球氛圍冷清,進一步推高了成本——最終進入惡性循環。

我們能怎麼辦呢?除了高價請外援又能如何呢?國內會踢球的就那麼幾個,你不找他們找誰?誰讓我們的小孩不喜歡踢球呢?

所以中國電競能揚威世界,國足只能輸完日本輸越南。

在我看來,振興國足的根本,就是要降低踢球的成本,繼續埋頭修球場,繼續擴大"註冊用戶"的數量,做大數據採集的規模。

最重要的是,我們或許需要在職業聯賽之外,搭建一個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的比賽體系。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足球必須在中國流行起來。

如果我們用盡了手段,也還是不能讓足球成為中國主流的體育休閒方式,那麼接下來又該如何呢?

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旁邊的小孩們正拿着他們爹媽的手機玩王者。

此情此景,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藍鑽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21/171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