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當第三世界領袖要花多少錢?

二戰結束後,蘇聯為了挑戰美國霸權,謀求世界領導者地位,同時為了推銷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第三世界開展了大規模的援助行動。尤其到蘇聯後期,進行了超出國力承受範圍的對外援助,投入力度之大、範圍之廣都超過了同時期的美國。

二戰結束後至斯大林逝世,蘇聯即開始對社會主義陣營12個國家大力開展援助。隨着蘇聯國力的增強,戰略野心不斷膨脹,赫魯曉夫時代開始向「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時,受援國已經達到27個。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進一步加強全球戰略攻勢,在第三世界廣泛培養親蘇勢力,到1981年蘇聯援助國數量達到64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重要的第三世界國家。

那麼,為了支撐這麼大的援助規模,蘇聯花了多少錢呢?這個數據當時是保密的,政府雖然也正式公佈一些數據,但都是被嚴重壓縮的。比如根據1973年蘇聯政府統計公報,1967年至1972年的對外經濟援助每年在1.94億美元至8.65億美元不等,這僅僅是實際數據的十分之一左右。

直到蘇聯解體之前,面臨民眾「公開化」要求的壓力,蘇聯政府第一次全面公佈了對外援助情況:截止到1989年,蘇聯共向12個社會主義國家和49個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858億盧布貸款,按照美元匯率約1490億美元,這個規模大致相當於蘇聯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總量的8%左右,遠遠超過美、英、法等國的對外援助規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全部債權,到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後,俄羅斯單獨或通過巴黎俱樂部與受援國達成了債務協議,這些債務國欠債數量分別是:古巴320億美元、朝鮮110.96億美元、伊拉克120億美元、蒙古112億美元、阿富汗105億美元、敘利亞98億美元、越南94億美元、利比亞46億美元、阿爾及利亞47億美元、埃塞俄比亞48億美元、也門53億美元、莫桑比克20億美元、巴基斯坦50億美元,南斯拉夫43億美元、坦桑尼亞20億美元以及贊比亞10億美元。另外,這僅僅是部分國家的債務情況,絕大多數東歐和拉美國家都沒有算進去。

由於援助規模很大,以至於蘇援在很多國家的經濟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甚至成為一些國家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據統計,蘇聯的援助項目和貸款佔據了印度工業產值的17%,敘利亞經濟總投資的15.3%,阿富汗工業投資的30%以上,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家60%以上的工程是蘇聯承包援建的。蘇聯解體後,像朝鮮、越南、古巴等這些長期依賴蘇聯援助的國家,經濟立即陷入巨大困境。六七十年代這些國家都是耀眼的「社會主義明燈」,人民生活普遍比周邊發展中國家好,其實這都是蘇聯人民勒緊褲腰帶,大力輸血的結果。

有人或以為蘇聯是高積累、低消費的經濟模式,即使是維持這麼大的援助,也肯定」不差錢」,其實不然。蘇聯到70年代中後期經濟情況就惡化,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借債,蘇聯解體的時候,已經欠下西方660億美元的債務,以至於成為90年代俄羅斯的沉重負擔,到普京時代才還清。然而一邊借外債,一邊又大舉援助他國,維持「強國形象」,這實在是匪夷所思的「打腫臉充胖子」。

當第三世界領袖要花多少錢?

那麼,蘇聯巨額援助是否取得了巨額回報?是不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能力援助這些亞非拉國家,只有蘇聯獨具慧眼,抓住了第三世界的市場和機遇?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蘇聯援助的都是最窮國,根本沒有償還債務的能力。蘇聯援助外交初期,受援國償債情況就不樂觀,1955至1968年,按照計劃應該償還32.67億美元,實際僅償還9.09億美元。進入八十年代,蘇聯的援助進入還款高峰期,按計劃每年能受援國需要償還40億盧布左右,但是到賬率不足20%。

當第三世界領袖要花多少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對這些國家的債權,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隨着失去了蘇聯支持,經濟財政急劇惡化,更失去償債能力,最終絕大多數債務都被免除。分別是:古巴288億美元(減免比例90%,下同)、朝鮮約101億美元(90%)、伊拉克120億美元(100%)、利比亞46億美元(100%)、阿爾及利亞47億美元(100%)、阿富汗105億美元(94.5%)、蒙古112億美元(98%)、埃塞俄比亞48億美元(97%),越南94億美元(86%),敘利亞98億美元(73%),也門53億美元(80%)、莫桑比克20億美元(80%)。另外,減免比例不詳的還有巴基斯坦50億美元,南斯拉夫43億美元,坦桑尼亞20億美元,贊比亞10億美元。

因此,可以說,蘇聯對多數國家的投資和援助最後基本都是「打水漂」了,而這些錢都是蘇聯極力壓低國內人民的收入和福利,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擠出來的真金白銀。

再者,蘇聯援助的多是政治風險極高,或不講信用的政權。以埃及為例,1970年薩達特總統上台後,蘇聯認為在非洲開拓影響力的機會來了,立即與其簽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幫助埃及發展,還為其修建了舉世著名的「阿斯旺水壩」。

然而,沒過幾年,薩達特轉而與美國、以色列親近,蘇埃關係急劇惡化, 先是於1976年廢除《蘇埃友好合作條約》,關閉蘇聯駐埃及的外交機構,最後,1978年薩達特慷慨激昂地在人民議會正式宣佈終止償還所欠蘇聯的約40億美元的債務。一廂情願想領導和控制其他國家的蘇聯卻漠視教訓,三年後,薩達特遇刺、穆巴拉克上台,蘇聯再次向埃及提供援助。

蘇聯曾經向利比亞援助46億美元,卡扎菲政權一直拒絕償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宣佈免除利比亞45億美元的債務。其實,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財力充沛,人均生活水平甚至高於蘇聯和俄羅斯。

當第三世界領袖要花多少錢?

蘇聯為什麼會在這種高風險低回報的路子上越走越遠,最後深深地陷進去呢?這根源於蘇聯的外交目的和決策機制。

首先,蘇聯急於建立世界領導權,過度迷信自己的經濟實力和金錢的力量,採取了機會主義的「金元外交」政策;其次,蘇聯不像美國的對外援助一樣,有國際開發署這樣的專門機構評估風險,並且要經過國會的審議批准。蘇聯政府要援助誰和援助多少錢,由少數幾個人說了算,這種充滿長官意志的決策很難是科學明智的。

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經營亞非殖民地數百年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於是採取了風險較低的有限投資、貿易優惠加人道主義援助的形式。

蘇聯出於政治目的,其經濟援助往往是不計成本的,慷慨對第三世界解囊相助。希望用這種沉重的經濟代價,換來第三世界領導者的形象。

但是,從長遠看,蘇聯的援助政策是失敗的。從最根本的外交目的上來講,蘇聯並沒有收穫所期待的堅定盟友。蘇聯曾經重點援助過的南斯拉夫、中國、埃及、智利,無一不是最終反目。更多國家跟蘇聯友好,是衝着錢而來的,尼克遜說「如果沒有經濟和軍事援助,莫斯科在第三世界的朋友連一家都支撐不下去」。

時至今日,俄羅斯在當年蘇聯曾經經營過的絕大數地區都沒有影響力,蘇聯的援助並沒有像英國、美國那樣在經營過的地區留下豐富的「外交遺產」。

當第三世界領袖要花多少錢?

從經濟回報上看,蘇聯也是失大於得,它所投資的都是重工業工程,建設周期長、回報慢,多數工程到蘇聯解體或受援國發生政治動盪後就成為爛尾工程。從援助資金本身效力來講,蘇聯的援助也沒有根本改觀本國落後面貌,雖然為落後國家建設了不少工業項目和提供了不少貸款,但現在依然是最不發達國家,事實證明蘇聯的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在亞非拉國家是不適合的。

總之,蘇聯雖然擴展了全球影響力,但是並沒有獲得全球領袖的地位。反而越到後期,蘇聯的政治經濟模式,在受援國產生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模式的神話終於破產。看來,金錢買不到真朋友,關鍵還在於志同道合。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山河路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18/171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