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廣東一村子生娃獎9萬 4個月12名新生兒出生

生孩子,於國於家,都是要緊的大事。而「催生」如果停留於口頭,只會引起年輕人的厭煩。拿出真金白銀,減輕他們的生活和養育壓力,才是真正的支持。

比如,生一個孩子補貼9萬元,就會有效果。

2017年3月開始,在廣東省廉江市營仔鎮包墩行政村,以黃竹根村為代表的7個林姓的自然村(以下統稱「黃竹根村」),只要有村民生了一個孩子,一次性發放3萬現金補貼。

根據現有資料,黃竹根村是全國首個實施生育補貼的地方。

生育補貼小組總負責人、廉江市計生委前主任林琨介紹,以往,黃竹根村每年的新生兒不足20名,但第一輪生育補貼實施期間,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村里共迎來了100名新生兒。

2021年9月,第二輪生育補貼實施,補貼總金額從3萬元提升至9萬元。截至2022年1月初,4個月左右,村里已有12名新生兒出生。

(2021年9月9日,生育補貼公告在黃竹根村革命老區文化活動中心會議室通過【圖源:南風窗記者黃茗婷攝】)

這似乎是一場超前的社會實驗,推動它的是一種孕育於鄉土的、來自草根的自發力量。

經過一周的調查與採訪,南風窗記者發現,這場補貼的目標並不止於「刺激生育」,而是從「生孩」出發,覆蓋育養、教學、家族發展等更長遠的工程。

生一孩,補貼9萬

黃竹根村,距離廉江市區40公里,差不多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

(黃竹根村村景)

一條水泥公路,將田地劈成了兩邊。一套帶院子的、4層樓高的民居矗立在公路旁。這是家裏為林進趙新婚而建的房子。

林進趙與妻子李水平,在2021年結婚、生孩、成家。這對「90後」夫妻,是村里第一對獲得9萬元生育補貼的夫妻。

為了便於管理,總金額共9萬的生育補貼,分成5次發放,每半年發放一筆。

2021年10月下旬,林進趙從村里領回來了1.8萬元生育補貼。回想起出現在眼前的那一捆粉色的紙幣,李水平還是會開心地哈哈大笑。

她說:「(能拿到補貼)肯定很爽啊,因為現在養孩子壓力很大,每個月3千元補貼,肯定可以將壓力減少。」這位27歲的新手媽媽,開心又害羞。

在嫁到黃竹根村之前,李水平不清楚夫家還有這一項福利,直至2021年9月初,當時李水平已懷有身孕9個月,林進趙轉發了村里微信群的通知給她,圖片上,紅底黃字寫着:

我族賢兄林祥先生為了響應國家鼓勵生育政策,增加我族人口,解決兄弟們「生子易,養子難」的問題,決定捐出巨資,資助自2021年9月1日出生的嬰兒,在哺乳期,每位嬰兒每月3000元,三房每月3300元。資助到兩歲半,沒有名額限制,資助到用完資助金為止。

(2021年9月通過的「資助黃竹根村林族兄弟生育子女的公告」)

林進趙屬於林姓氏族二房的人,孩子每月可獲得3000元補貼。他領回來的1.8萬元,正是生育補貼的第一筆資助。

公告中的鄉賢林祥,是一名華裔企業家,上世紀60年代左右出生於黃竹根村,在海外主要從事投資工作。

71歲的林琨向南風窗介紹,年逾60歲的林祥,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根就在黃竹根村,對我們這些地方很關心,很支持。當他成功了,就回饋家鄉。」林琨說。

2017年,林祥回國與林琨見面。具有多年計生工作與基層管理經驗的林琨向林祥直言:「村裏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

根據族譜記載,林姓祖先於16世紀中遷居到黃竹根村,後代在此繁衍。世代族人以農為生,直至改革開放,外出經商打工的人數增多,村里人口日益減少。2017年初,林姓氏族人口約3300人。

林祥了解情況後說:「那好,我們來出300萬,生一個孩子就一次性獎勵3萬塊,獎到第100名孩子出生為止。」

林祥並不是心血來潮,在2017年實施生育補貼之前,林祥已出資100萬用於村裏的公共設施建設。

(林祥出資修建的林氏宗祠和香火堂)

2017年3月,第一輪生育補貼開始實行。兩年半後,2019年10月,村里迎來了自生育補貼實施後的第100個新生兒,這也意味着第一輪300萬生育補貼的結束。

「生孩子有錢發,大家都很開心。」林琨說,100名新生兒的結果,也讓他很滿意。

疫情後,林祥無法回國。近幾年,每到8月份,林祥與林琨都會進行一次越洋通話。

2021年6月,「三胎時代」來臨,村莊裏的第二次生育補貼也開始醞釀。

同年8月,林祥打來了一通電話,為了響應國家鼓勵生育的號召,第二輪的補貼確定為生一孩資助9萬元。

「為了村裏的興旺發展」

2021年9月9日,黃竹根文化館,村長會議正在召開。會議室里聚集了19人,除林琨外還有7個自然村的代表以及一部分退休幹部。

林琨將經過林祥本人確認的《黃竹根林族生育子女資助實施方案公告》發放到各人手上,並宣讀了方案內容。

為表達感謝,會議一結束,早已在外等候的村民自發將提前定製的紅色橫幅掛在了文化館樓外:衷心感謝林祥賢兄捐巨資支持生育事業。

據林琨介紹,生育補貼的落地與推動,依靠的是村民自發組織與互相監督,地方管理部門並未參與其中。

與第一輪生育補貼實施時一樣,為了確保補貼的順利落地,成立了「黃竹根林族生育子女資助實施方案領導小組」,林琨任組長。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了詳細的實施程序,包括申報、審核、確認、領取補貼等步驟。

(小組成員在公告上簽名、畫押)

林老強在小組中負責審核各種申報材料。他向南風窗表示,申報生育補貼的夫妻,需要提供孩子出生證與廉江當地醫院開具的出生證明、夫妻雙方身份證以及結婚證、戶口本等資料。

具有申報資格的,必須是戶口在村裏的。林老強解釋說:「老闆(指林祥)意思是,我們是為了村裏的興旺發展才設立的補貼。」

生育補貼剛實施時,有少數已將戶口遷出者打電話到林琨處表達不滿。林琨說:「那些在外面已經買了房、將戶口從村里遷出去的,才不補貼。你都在外面成家立業,補貼當然是留給村里經濟困難的同胞。」

如今還留在村裏的村民,主要以務農和打零工為生,種植水稻、花生辣椒荔枝等農作物,或者從事建造房屋、運輸派送等零工。

林進趙一家正是村民生活的寫照。

林進趙和李水平兩人早前輪番在珠三角幾個發達城市打工,做過客服、電商,開過快餐店。在結婚前,兩人沒有多少積蓄。

懷孕後,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出來養不起。在孩子預產期前兩個月,兩人才回到了黃竹根村。「後來知道了村裏有生育補貼,心裏真的覺得壓力減少了很多。」李水平向南風窗記者說。

孩子出生後,兩人未有外出務工的打算,李水平在家負責帶孩子,林進趙做貨車司機,不定期為當地工業區的工廠送貨,月收入不到3千元。

林進趙的父母已經過60歲,日常種辣椒、花生、水稻等作物以及自家吃的蔬菜瓜果,待市場攤販到來村里收購。他們還在村里經營一個小賣部,賣醬油、紙巾、零食等家庭日用品。林父一直都在村里做着建造房屋的工作。

李水平算了一筆賬:生孩子在醫院花了1萬多元;孩子出生後,紙尿褲、營養品、孩子衣物、玩具等每月開銷1000多元,接近丈夫收入的一半。有了補貼,這一切都不成問題。

「不餵母乳的不予以資助」

村里要求母乳餵養,孩子不用吃奶粉,家裏省出了一大筆錢,李水平說。

必須母乳餵養,這是第二輪生育補貼新規定的要求:「不餵母乳的不予以資助」。

「這是林祥要求的。鼓勵母乳餵養,是為了優生優育」,林琨解釋說,把錢給到大人,大人吃好了,奶水就足,孩子也吃得好,還不會攝入有害物質。

(生育補貼實施小組組長林琨)

為此,領導小組新設立了「婦女主任」一職,專門負責檢查母乳餵養的工作。經村民推薦,村民張石金當上了「婦女主任」,成為領導小組中唯一一名女性。

「婦女主任」張石金,在村附近的倉庫做分揀工,早晚兩班倒,月收入2000多元。

張石金生於1989年,嫁到黃竹根村超過10年,今年33歲的她也是村里少有的生育了4個孩子的母親。林琨向南風窗表示,村里生到第四胎的婦女人數,一隻手就可數過來了。

從2021年9月起,張石金成為了領導小組的「婦女主任」,大概隔10天,就會到領取補貼的家庭里檢查是否遵循「母乳餵養」的要求,進到屋裏,先環顧一周,看看有沒有奶粉等物件。

(林琨手寫的已領取第一輪生育補貼的村民名單)

領取第二批生育補貼的婦女大多才生育了第一胎,張石金理解她們害羞的心態,就陪同她們到房間裏檢查。張石金說,領取了補貼的家庭,都很配合工作,都在遵循「母乳餵養」的規定。

為了拉近和村民們的距離,張石金還跟她們拉家常,交流促進母乳分泌的方法,比如多喝湯,多吃海魚等。這項工作,她得心應手。林琨等小組成員都對她的工作很是認可。

張石金自己也是第一輪生育補貼的受益者。2017年初,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將這個消息告訴丈夫時,丈夫的反應是遲疑。

「當時已經生了3個女兒,養孩子壓力大,我老公就說,不如把孩子打掉吧。」

正糾結的時候,村里傳來了生孩子有補貼的消息,而且是一次性發放3萬元。這對於張石金一家來說,可謂一筆巨款,也有了把第四個孩子生下來的動力。

「婦女主任」這個職位,能為張石金的家庭帶來每個月2000元的收入。丈夫在外打零工,兩夫妻一個月收入不到7000元。但她說,目前養育孩子的負擔依然很重。

當初3萬元的生育補貼,早已用完。如今張石金的3個女兒和小兒子,分別在村裏的包墩小學讀五年級、三年級、一年級和幼兒園大班。在讀小學的每個女兒,每學期學雜費至少500元,小兒子幼兒園學費每學期4000元。一年下來,4個孩子的學雜費至少需要1.1萬元。

(張石金家裏的一面牆,貼滿了4名孩子的獎狀)

除了孩子的學雜費,還有家庭日常的支出以及贍養公婆,這讓張石金兩夫妻感到力不從心。

忙完工作和家務後,張石金還要輔導孩子作業。「媽媽,媽媽,這道題我不知道怎麼做。」放學回來的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問題,張石金的重心就從家務轉移到了輔導孩子上。

她直言:「養孩子之後還要教,壓力太大了。」

張石金身上的困難,恰恰反映了補貼的必要。

要讀書

採訪過程中,李水平和張石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教育問題。

李水平是廉江另一個鎮的人,但從小到東莞讀書,一直到嫁人才來到黃竹根村。

長期在外讀書的她,意識到村里與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雖然孩子才幾個月大,但她已經在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

張石金的三個女兒正在包墩小學讀書,成績在班級里處於中上游。在小兒子出生前,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張石金曾經和丈夫計劃過,將女兒們帶到鎮上的學校讀書。

(包墩小學教學樓)

但到了鎮上,物價更高,家裏的老人也無人照料。現實將他們逼回村里。

林琨等人早已了解到村民重視教育的需求,在2017年之前,就開始着手建設村裏的小學。

先從硬件設施下手。之前,包墩小學沒有水井,也沒通自來水,師生上課需要自帶飲用水,加上校舍破舊,沒有操場,面臨着被合併的前景。

林祥了解到情況後,出資500萬元,為學校新建了一座5層校舍,劃出空地建設水泥籃球場,鋪設200米長的跑道,打出一口百米深的水井……林琨說,如今包墩小學已是鎮裏最好看的小學了。

上世紀70年代初,林琨就離開了黃竹根村,在縣裏讀中學,後來考上了華南農業大學,成為了村裏的最早的一代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廉江,從基層幹部做起,做過6年計生委主任,也做過6年鎮長。

他是「讀書改變命運」的一代,因此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人窮,一定要讀書,要奮鬥拼搏」,林琨對南風窗說:「促進人口增長和發展,教育要跟上。」

這天,學校剛結束了期末考試,林琨回到了包墩小學,他撐着一把傘,在冷風細雨中,向小學的藍校長了解今年學校的教育情況。

(林琨和藍校長在討論學校教學情況)

藍校長對南風窗表示,為了提升教育質量,近幾年,學校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以寓教於樂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也比較明顯,學生考上鎮重點初中入學率為100%。

如今,林琨有一個想法,成立助學獎學金,資助村里家庭經濟困難但讀書、品德優異的學生,也獎勵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庭。「對於做好事、讀好書的孩子和家長,肯定要資助他們的。」

林琨初步設想:小學階段,獎勵四年級到六年級成績優異的學生;獎勵考上重點初中、高中的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重獎1萬元。

藍校長對此項計劃非常支持,他說:「成立助學獎學基金會對本地孩子有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當地還有部分家庭還不是十分富裕,如果有基金會的幫助,當地的家長會更加的關心和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資金從哪裏來?助學獎學金具體如何執行?林琨還沒想好。

「我計劃春節前回村里開個座談會,看看村民和村干(對助學獎學金)的想法。」林琨說。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南風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23/169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