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海運業去年大賺1500億美元 卻成為全球通膨歸咎的禍源

海運業靠運價大漲,去年賺進1,500億美元,今年預料仍將維持在高檔,可望再創穫利滿載的一年。但運價居高不下,也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歸咎通膨高漲不退的眾矢之第。

海運業者堅稱,很多供需失衡干擾其實是陸上運輸造成的。路透

海運業靠運價大漲,去年賺進1,500億美元,今年預料仍將維持在高檔,可望再創穫利滿載的一年。但運價居高不下,也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歸咎通膨高漲不退的眾矢之第。

從亞洲開往美國的40呎貨櫃含附加費和保費的現貨運費去年超過2萬美元,較幾年前足足高出9倍,目前仍保持接近1.4萬美元的水準。此外,由於貨櫃運能吃緊加上塞港,貨櫃海運業者和貨主議定的合約價估計將較一年前高約200%,在可預見的未來,高運價仍然是常態。

貨櫃輪業者大豐收,以全球第二大貨櫃輪業者摩勒馬士基(A.P. Moeller-Maersk)為例,光是去年獲利即可能追平甚至超越過去年九年合計的業績。

馬士基本月股價再創新高之際,也令政界神經大為緊繃,因為經濟學家已警告,運價居高不下,不僅推升通膨,也不利經濟復甦。以往運費成本上揚只會造成通膨一時上漲,如今看來卻成為美國在內各地皆然的長期特徵。

堪薩斯城聯邦準備銀行經濟學家 Nicholas Sly研發發現,海運成本過去每漲15%,一年會導致內核通膨上漲0.10個百分點。他表示,海運運費目前是持續而非只是一時的考驗,「這類的震撼往往會有12到18個月的持續效果」。

為此,全球各地委託海運的業主紛紛向主管機關陳情,主張對海運業者的運費設限。英國國際貨運協會(BIFA)日前即向英國政府呼籲,要調查全球貨櫃船運市場的「扭曲市況」。

BIFA指出近幾年來海運業有集中化的趨勢。目前,光是10家貨櫃輪業者就掌握全球85%的海運運能,而在25年前,前20大業者也只掌握半數的運能。

全球貨主論壇主持人 James Hookham說:「這市場並非為大眾謀福利。我們相信,這市場需要介入調查,以確保客戶不被剝削。」

海運業者則堅稱,高運費是疫情引發的供需失衡而出現的異常飆漲。世界海運理事會(WSC)理事長 John Butler指出,海運業者聯盟是為了整個體制運作更有效益。至於供需失調,是因為美國需求比平日更強,而很多干擾其實是陸上運輸造成的。

不論該歸咎誰,客戶總是苦不堪言。規模較小的進出口業者不時出現貨運遭到排擠,猶如航空公司機位超賣的狀況。

全球主要貨櫃輪業者去年獲利大豐收。取材自彭博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19/169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