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世界「白左」的源頭法國:為啥沒有頂尖大學?

如果到巴黎的拉丁區走一走,就會被那裏的豐厚教育遺產和文化底蘊感到震撼,這裏無疑是世界大都會中最壯觀的文教區域,集中了巴黎第一至第六大學、高等師範學院、礦業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和法蘭西研究院等世界知名科教機構。

走在這些擁有數百年歷史,外表精湛輝煌,並且與莫里哀、伏爾泰、狄德羅、雨果、龐加萊、羅蘭等人類文明巨星有着密切聯繫的,連綿數公里的街區中,不免會覺得即使是波士頓、倫敦的高教區與之相比也淺薄太多。

但是,因此也不免會心生一個疑問:既然巴黎是世界最重要的科學、文化中心之一,巴黎大學又是「歐洲大學之母」,有着近千年的悠久歷史,法國為什麼沒有產生像哈佛、耶魯、牛津、劍橋一樣的全球頂尖級的大學呢?

其現有高校的全球影響力,儘管不乏優秀者,但與法國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稱。

對於其中奧妙,有人說是法語的原因,全世界非英語學校在排名上都會吃虧。但這並非主要原因,以巴黎大學的底子本來在全世界排個前十名也不是問題。如果探究法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就會明白其根本原因還是法國大革命後,政府過度干預教育,尤其跟幾次「院系調整」把大學搞得元氣大傷造成的。

1789年大革命後,法國政府對大學進行了第一次「院系調整」。首先是綜合性大學被取締,雅各賓派等大革命領導人都很痛恨以培養通才為目的大學,認為這是為貴族和教士培養接班人和走狗的地方。一些偏激者還主張「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等觀點,於是把綜合性大學統統都給關了,更有甚者把著名化學家拉瓦錫這樣的學術泰斗,當成反動派給送上斷頭台。

法國對大學的這一關不要緊,就是一百多年,直到1896年法國才恢復大學的合法地位。這期間恰好是英國、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先進國家高等教育大發展時刻,誕生了洪堡自由大學、哈佛大學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但法國人卻跟自己過不去,導致19世紀晚期,世界名校名單之中已很難找到法國的大學。

其次,大革命領導人認為專才教育要勝過通才教育,改為重點發展專科類學院,於是建立起理工學院、礦業學院、師範學院、軍事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等這些學校(很多研究高等教育的專家都說,建國初北京學院路上「八大學院」是學習蘇聯教育模式成立的,這句話是不對的,專才教育模式發源地不是蘇聯而是法國)。實行下去效果卻恰如其反,因為人才教育不是越專越好,而綜合性大學的通識教育,能夠給學生更深刻和開闊的思維,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思想家往往都數出現在劍橋、洪堡、美國常青藤等奉行通識教育原則的大學,而不是這些專門的理工學院。

再次,法國大革命又開了「教育工具論」的濫觴,教育的本質本應該是啟迪和解放人性,大革命後卻開始流行「教育是培養共和國公民的工具」的觀念。既然教育是工具,那就要牢牢控制在權力的手中,於是創造了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模式。這個模式有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學校沒有自主權,經費、招生、課程設置都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門手裏,行政部門派出的督學是學校的「太上皇」,巴黎大學自13世紀就確立了「大學自治」的原則,才有了巴黎大學的輝煌地位,而這次改革等於是把「大學自治」的靈魂給拋棄了;第二,嚴禁私人辦學,所以法國到現在除了幾所天主教會大學外,是沒有私立大學的。而實踐證明,世界上最優秀、最有活力的大學,無論是美國的哈佛耶魯,還是民國時期南開燕京等,都是私立大學。

實踐證明,法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大大削弱了法國教育和科技競爭力。以科學研究為例,在大革命前,法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從1710年到1810年這一個世紀,全世界近半數的最頂尖級科學家和科學發現產生於法國。18世紀下半葉法國湧現出拉瓦錫、拉格朗日、傅里葉、泊松、布豐、安培、庫倫等偉大的科學家,這是法國在世界科學史上最璀璨的時代。

而經過法國大革命對教育的一番折騰後,法國科學創造了大大下降,到1830年左右,德國就開始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法國則淪落為二等科學強國。

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之後德國高校的崛起,才讓法國政府認識到過去「院系調整」的苦果,開始放棄專科教育思維,重視綜合性大學發展。

當時法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刺激下,經濟發展迅速,文化上也是充滿蓬勃生機,是法國科學和文化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鑑於法國高校起點高,底子厚,如果此時政府給高校鬆綁,以及准許社會力量辦學,過幾十年打造一二十所世界一流大學是不困難的。

然而,法國政府依然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1896年直接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幾十所專科院校合併組成17所綜合性大學。這種行政命令主導下產生的大學,內部矛盾重重,各個學院之間自行其是,高等教育質量依然很低,法國依然不可能產生與英美德名校實力匹敵的大學。

法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最後一擊則是1968年的大學拆分。1968年法國爆發了著名的「五月風暴」,參與者主要是青年學生,當時全國有60多萬名大學生上街抗議。事後法國政府為了更方便控制約束學校,再次把20所綜合性大學肢解為60多所。

其中最為慘痛的教育是將法國高等學府之母,聚集了全國最優質資源的巴黎大學被拆分為7個大學,也就是今天的巴黎第一至第七大學。其中,以法學院基礎組建巴黎第二大學,以文學院為基礎組建第三大學和第四大學,以理學院和醫學院為基礎組建第六大學,而作為整體的巴黎大學再次消亡。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一個世界影響力的大學,這將極大提高該國在全球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比如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因為有牛津劍橋兩個超然大學的存在,使得英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重要性僅次於美國。在法國,巴黎大學無疑是唯一有機會躋身於全球頂級影響力的高等學府,也是二戰後非英語世界,唯一一所在辦學歷史、師資和規模上能夠跟美國藤校和牛津劍橋競爭的大學。

然而,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把這樣的一所「千年學府」解散,這在英美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發生的。大革命後兩個多世紀歷史里,法國政府在與高校的角力中,牢牢控制着大學,說拆就拆、說並就並,毫無疑問政府贏了,法國的高校卻輸了,輸給了作為小字輩的英國、美國、德國大學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放大鏡看美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