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真實的抗日將士,沒有髮膠雪茄與別墅,只有稀飯與堅忍不拔

作者:

♦《雷霆戰將》裏的「雪茄秀」

充斥着髮膠、雪茄和別墅,宣傳中號稱《亮劍三》的抗日神劇《雷霆戰將》,2020年終於在一片罵聲之中被強制下架。

略說一說抗日將士的真實生活。

頂着滿頭髮膠在炮火里耍帥,當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軍隊的統一髮型是「陸軍裝頭」。這是黃埔軍校學員的規定髮式,其實就是半光的平頭。這種半光平頭不但流行於軍隊,也滲透到了家庭——比如,蔣光鼐之子蔣建國回憶說,「父親嚴格要求我們生活要儉樸,抗戰期間男孩子一律要留平頭(當時叫陸軍裝)」。①

八路軍的情況也差不多,貼着頭皮剪短,是最常規也最普遍的「髮型」。

空軍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抗戰期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家境優渥且受過高等教育。家庭與教育背景,讓他們在進入空軍之前,就比較注重儀容;加之空軍沒有理「陸軍裝頭」的傳統,作戰方式也與陸軍不同,且許多人還在美國接受過訓練。所以,他們的髮式與陸軍很不相同,多以髮膠定型為中分頭或榛子頭。

將指揮部設在富麗堂皇的別墅里,也是不可能的。

以八路軍冀中軍區的情況為例。親歷者回憶稱:

「在敵人瘋狂時機,往往以山洞為家,……晚間鑽進山洞聊一陣以後,躺在石板床上,一個挨着一個互相取暖。天將亮以後,特別不是滋味,渾身又潮又濕,正如平常所說的『肚內無食,身上無衣』,好容易盼着天亮,出得洞來看看,還是星斗滿天。有的同志出洋相,唱出兩句戲詞,道是『仙家出洞來,遍地黃花開』。」②

♦《雷霆戰將》裏的別墅裝潢華麗

《雷霆戰將》裏那種裝潢豪華的高級別墅,不要說在敵後根據地沒有,在國民政府高官雲集的陪都重慶,也很難找到。

國民政府中央宣傳部1938年撤至重慶。「除極少數人之外,幾乎全體同仁,上自副部長、處長,下至科長、主任、科員、辦事員,都在巴中覓地自建竹筋、土牆、泥地、稻草頂的房子,藉避風雨」。該部副部長董顯光的住所,是巴縣中學「校園內原有的一座六角涼亭,用磚起了牆,就變成他同董夫人的住所了」。

重慶當日最豪華的飯店是嘉陵賓館,是外國人士與國民政府軍政要人經常出入的地方。1942年10月,駐英大使顧維鈞回重慶述職,住進了該賓館,他在回憶錄里說:

「房間裏的電鈴沒有電,不響。抽水馬桶因水管損壞,不能自動沖洗。夜間,燈光十分昏暗,我不得不用鼻子聞一聞來辨別是哪種食物。但是,這是整個重慶最好的旅館,所以,我對這一切閉口不談。對我房間的寒冷、潮濕泰然處之。我睡在一張類似我在國外監獄看見過的那種簡陋的鐵床上,又小又窄,而且油漆剝落。」

用今天的標準來看,嘉陵賓館更像是一座不入流的黑店。

♦1940年,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在嘉陵賓館內設茶會招待英美法蘇四國大使。圖片引自《中華(上海)》雜誌1940年第88期。

通過叼雪茄來表現從容,進而讓底下的士兵「安心」,也純屬扯淡。

事實是:無論是敵後根據地,還是國民政府的前線部隊,在全面抗戰期間,始終面臨着飲食供給高度匱乏的困境。若有軍官在戰場上大抽雪茄,除增加士兵的反感之外,不會產生任何正面效果。

敵後根據地的情況,仍以冀中軍區為例。按照1938年制定的標準,該軍區將士的飲食標準是這樣的:伙食費菜金,每人每天5分。津貼費每人每月:戰士1元,排級幹部2元,連級幹部3元,營、團級幹部4元,旅級(分區)以上幹部5元。糧食以小米為標準,一般規定戰鬥部隊每人每天1斤12兩(老秤,16兩為1斤,下同),分區以上機關人員1斤10兩(1939年1月後減了2兩)。顯然,這只是一份勉強不挨餓的伙食標準。而且,略有天災人禍,這份標準就會執行不下去。1939年,冀中地區遭受了水災,根據地部隊不得不將一日三餐改為兩餐,開始喝稀粥、吃野菜、吃黑豆(馬的飼料)。④

進入1940年代後,冀中軍區將士的飲食標準繼續惡化。親歷者回憶說:

「現在回憶以往,很難想像是怎樣度過來的。開始時,每天只發給四兩小米(舊秤),三錢油鹽,有時還難以為繼。每天兩頓稀粥,粥熬的半稀不稠,喝起來滋滋響,時間一長,找出經驗,喝粥時一邊喝,一邊轉碗,一碗粥三下五去二就可以喝下去,當時好象是飽了,肚子鼓鼓的,一下炕就餓了。」⑤

「1943年春天,部隊沒有糧食吃,(冀中軍區)三分區只好將騎兵團的戰馬交給當地群眾,把用做馬料的黑豆、高粱拿出來,作為部隊的口糧,……有時摻一些紅棗和黑棗搞瓜菜代。到後來,黑豆也吃不上了,就吃柳葉、楊樹葉,實在沒有辦法了,就與老鄉們一起吃用臭椿樹葉做的酸菜。那時,如果能吃一頓榆樹皮與小米的混合面,就算改善生活了。」⑥

國民政府前線部隊的情況,也大體如此。

二戰期間,不論質單論量,美國陸軍戰地口糧,每人每天約6磅。日本陸軍約4磅。國民政府陸軍最多時僅約1.6磅,但這也只是文字層面的標準,並非實際所得⑦。1940年後,國民政府陸軍普遍改三餐制為兩餐制,菜品普遍退化為菜葉鹽水湯。該年7月7日,國民黨中宣部部長王世傑在日記中寫道:「今日余漢謀司令自粵來,對蔣先生言,前線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飯,予聞之不甚震駭!」⑧

♦王世傑日記記載「前線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飯」。引自台灣「中研院近史所」網站

1941年6月,梅貽琦從重慶坐船去瀘州,目睹同船士兵「多顯病態瘦弱之外,十九有疥瘡」,除了早晚吃一點米飯,其他時候則「以水沖辣椒末飲之」或「各食萬金油少許,用水送下」。梅猜測,士兵之所以吃萬金油,可能是「因肚中餓得荒而誤以為發痧」⑨。1944年,美國專家隨機抽取1200名國民政府軍隊士兵進行體檢,發現營養不良者高達57%。

飲食方面的情況是這樣,衣裝的供應同樣非常艱難。《雷霆戰將》裏那種漂亮裙裝,只是當代人的一種輕佻想像。

比如,1941年4月,地下黨人張公幹從宜昌前線歸來,向重慶軍政名流做報告,講述前線士兵的生活情況,其中提到:

「衣服問題,冬天少棉,夏天缺單,一件衣服,往往數月不換,衣上的虱子振一振幾乎要蓋地,晚上鋪蓋全是稻草,實不如犬馬,談起來只想痛哭。」⑩

♦《雷霆戰將》高跟裙裝劇照

敵後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在晉綏抗日根據地:

「部隊長期用不足量的黑豆和野菜等充飢。寒冬季節,被服供應難以為繼,往往一個班只能發兩條被子,全班合蓋。有一年冬天,由於棉衣不足,有的部隊只好兩人發一套,你穿上身,他穿下身。在大青山地區的騎兵部隊,因皮衣鞋帽難以解決,每年冬季都有不少人凍壞耳、鼻、手、腳。指戰員普遍營養不良,體質下降。有個時期,部隊中患夜盲症的高達30%,患腸胃病的人就更多了。」⑪

以上種種,才是當年的抗日將士所置身的真實環境。一如時任兵役部部長的鹿鍾麟,當年所承認的那般:「士兵生活太苦,使大家都視入營當兵為進監牢,甚至簡直就等於判死刑。」

只有理解了這些史實,才能理解「堅忍不拔的抗戰精神」,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堅忍不拔」,而不是滑向引人發笑的「抗日神劇」。

①蔣建國:《童年隨父在抗戰中度過》。收錄於《愛國將軍蔣光鼐》,虎門鎮人民政府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頁。

②金剛:《抗日烽火中的淶源縣》。收錄於《烽火春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平頂山市委黨史資料征編辦公室編,第77頁。

③左雙文:《陪都戰時生活:一些可能曾被忽略的側面》。《同舟共進》2013年第1期。

④尚學祖執筆;王文波、封永順、陳尚孔審定:《抗日戰爭時期冀中軍區供給工作大事記》。收錄於《冀中人民抗日鬥爭文集(第一卷)》,冀中人民抗日鬥爭史資料研究會編,航空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224-227頁。

⑤金剛:《抗日烽火中的淶源縣》。收錄於《烽火春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平頂山市委黨史資料征編辦公室編,第76頁。

⑥郭寶倉編著:《冀中軍區在唐縣》,唐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唐縣抗戰歷史研究會2017年版,第300頁。

⑦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第二十一期。

⑧王世傑日記,1940年7月7日。台灣「中研院近史所」網站線上資料。

⑨《梅貽琦日記(1941-1946)》,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4頁。

⑩《馮玉祥日記》第五冊,第840頁。

⑪賀彪:《一二0師的醫療衛生工作》。收錄於《八路軍回憶史料(四)》,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頁。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11/168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