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你的陪伴正在悄悄改變着他

今天,在小區的小廣場上,我牽的寵物將4個孩子吸引到我身邊。

最小的才4歲,其中只有一個5歲的孩子有媽媽陪伴,但媽媽卻只在刷手機。

我問4歲的孩子:「你爸爸媽媽呢?」

孩子指着物管辦公室說:「媽媽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上班,爸爸在那棟房子上班。」

看着孩子花貓似的小臉,心酸孩子如此的孤單和危險。

這樣的場景,其實在很多家庭出現。父母與其說在陪伴孩子,不如說更像地鐵乘客的關係。

不是給一個IPAD,就是給一個手機,或者任其自己坐在一堆玩具里。沒有和父母的任何互動,沒有父母讀睡前故事,沒有和父母的嬉戲,沒有和父母嘰嘰喳喳講自己看到的世界。

他們的成長就是父母拍的默片而已,而父母們卻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聽話。

殊不知,一切的問題都在自己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有句話叫: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只有陪伴,讓情感記憶深入骨髓;

只有陪伴,能給孩子家的支點;

只有陪伴,才能給孩子造就人生的鎧甲。

用心陪伴,就像潤滑劑,可以讓機器運行自如一樣,讓孩子健康長大。

01

陪伴是情感記憶不斷的線

曾經看到的一個案子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4歲多的小女孩在商場走失,痛苦的媽媽,歷經3年走遍全國,都沒有找到丟失的寶貝。

從此,每見到乞兒,她都要看看是不是她的女兒。

一天,她給一個乞兒盒裏放錢時,卻聽小女孩怯生生地叫了聲:「媽媽」。

她震驚得發抖,試着悄悄地叫了孩子的小名,孩子應了。

她悄悄報了警,最後救出了孩子。

其中一個細節讓我記憶猶新。

當警察問道:「你怎麼認出媽媽的?"

孩子說:「她身上有媽媽的味道。」

記憶中獨屬於媽媽的味道,讓她找到回家的路。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

在孩童心理學上,0-3歲時的孩子,不具備語言和思維能力,但是卻有超強的身體感官能力,他們的一切吸收、模仿能力,都是通過身體感官來獲得,而不是思考。

因此,媽媽的肢體呵護、迎合嬰兒的呀呀之語、陪孩子歪歪扭扭地學步和遊戲等,都是在孩子心裏真正建立親密感、安全感和認同感,能讓孩子記住父母的氣味、聲音,再到相貌。

上面案例中,正是記憶里強烈的媽媽的味道,讓母女能得以重逢。

正應了一句話:父母早期的陪伴,決定着孩子的人生底色是暖還是冷。

02

陪伴不是「照看」,需要父母身心投入

聽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僥倖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其必然性的。」

很是贊同。

無論是幸運還是不幸的孩子的意外,其實最終都是父母的原因。

曾經六次下井救人的少年王泯燃,在讓人贊一聲少年英雄時,又不得不無語於被救女童的父親究竟是怎樣陪伴孩子的。

為什麼呢?

因為,趙先生帶着3歲的女兒去走親戚,在飯店吃完飯後,為了結賬,將孩子交給朋友帶到飯店停車場玩。

更可怕的是,他們居然是大人在前,孩子在後,聽到咚地一聲,孩子已經掉進飯店20米深的井內,被卡在井內大約13米的位置,井口內徑只有30厘米,井內漆黑一片。

聽着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爸爸,爸爸,你在哪裏?」趙先生哭暈倒在地。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救援隊員王慶軍,願意讓自己未經訓練的14歲兒子王泯燃參與救援。

最後,在第六次下井後,堅韌的少年救出了女童。

這種意外年年有,但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悲,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幸遇到好人。

但,很多父母仍然重蹈覆轍。

因為,他們似乎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強大;似乎看不到孩子的孤單眼神,總是用不同理由來為自己開解。

陪伴不僅僅是「照看」。

你的陪伴,應該可以讓他無所畏懼地、跌跌撞撞地開始探索世界;你的陪伴,能讓他永遠記住童年的快樂時光;你的陪伴,讓他學會去看待社會事物。

否則,你不知哪天這樣的意外發生在你孩子身上,也不知道你的孩子有無足夠的幸運被救;你也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的不盡人意,深深地痛苦。

就像湖南一位父親為救掉入下水道的孩子,雙雙溺亡。

正如格言:幸運女神不願將任何人長久馱在肩上,她很快就會疲倦。

03

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健康成長

人人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是的,無論是對父母、對夫妻還是孩子,陪伴都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陪伴不是「陪」就行了。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養育是教育的基礎,0-6歲是情感、性格培養的關鍵期。

0-3歲形成良好的一對一的親子關係,是後期性格教育的基礎,有了3年的養恩,才能有後期的教養心理資本,也能立威於他。

老話說:3歲看大,6歲看老。

誠然如是。

曾看過一個調查視頻,

視頻是90後三對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他們每周都要抽出一天和孩子出去郊遊、陪伴孩子跑步、陪伴孩子練習芭蕾。

其中一個父親說:「第二個小子,開始和我們一起跑步時,喊累,堅持不了,後在我們的鼓勵和陪伴下,能堅持跑完4、5公里。」

在陪伴中,父母和孩子一起,經歷着跑步所遇到的難關。父母的堅持,給孩子力量;面對孩子的嬌氣,父母沒有妥協,給予的是鼓勵和共同練習,讓孩子明白了榜樣的力量。

他們一同走過鍛煉帶來的身體的痛苦,到最後的精神收穫,讓孩子明白:只要願意堅持,你一定可以做到。

這就是陪伴的意義。

對此,李教授談到:3-6歲是孩子人性被喚醒的過程,是情感、性格發展的起點,是後天觀念、行為模式建立的關鍵期。而通過某件事就可以把觀念定格,形成定勢。

養育孩子,沒有捷徑,只有用心的陪伴。

只有陪伴孩子嬉戲、玩樂、互動,才能發掘,及時引導,打好教育的基礎。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因為無謂理由來迴避父母應盡的養育責任。

曾記得同事的一句話:「每天回家看見孩子,就忘記了單位里所有的煩累。」

深以為然。

孩子的內心,最是純真。他渴望父母的陪伴,陪伴他一起遊戲、一起看動畫片、一起讀睡前故事,和他分享一切的屬於他的秘密,把他認為的所有快樂都會毫無保留的給你。

而父母在經歷了社會的複雜和艱難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用心體會,你能感受到一份心靈治癒。

誠如果農在《我的事業是母親》裏說:「陪伴孩子成長,就是重回生命最初的快樂時光,是一件多麼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啊!」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願每個父母都能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去感受這份生命難得的快樂,發現孩子的長處,打好教育的基礎,為孩子也為自己創造一生的美好。

足夠的愛和用心,才能讓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去治癒成年社會的不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21/167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