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世界文化 > 正文

富可成國:東印度公司如何主宰印度長達百年?

歷史上曾有這樣一家商業公司:它以股份眾籌的方式經營貿易起家,後來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強大。於這家公司而言,「富可敵國」的評價非但不是過譽,反而尤顯不足。因為這家公司曾是一個大國的正式政府,掌握鑄幣權、談判權、擁兵權、宣戰權、稅收權和殖民權等種種權力。

極盛時,這家公司管轄的人口達數億,掌握規模數以十萬計的軍隊,主宰東方大國的命運長達百年。

這家公司的名字,時至今日仍是西方殖民擴張和東方屈辱歷史的代名詞——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亦稱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為BEIC或 HEIC)。

1為了胡椒,成立公司

一切始於地理大發現與大航海。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因大航海而驟然興起的天主教國度,為爭奪海洋而劍拔弩張。出於共同的信仰,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用詔書為它們做出了仲裁:以通過大西洋上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1里格約為5.42公里)處的子午線為分界線,東屬葡萄牙,西屬西班牙,別國船隻非經西葡各自允許不得在這些地區航行或經商。

這條「教皇子午線」,西班牙和葡萄牙藉此獨霸海洋,沒給後起的新興強國留下任何空間。16世紀中期英國崛起,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深知惟有打破教皇子午線才能在海洋上突飛猛進。於是,伊麗莎白一世一面派航海家探索新航路,一面簽發著名的「私掠許可證」。

以弗朗西斯·德雷克為代表的英格蘭海盜游弋在大洋之上,四處奉旨打劫西班牙等國的商船,所得贓物按比例由女王和海盜瓜分。據統計,在伊麗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英國海盜劫掠所得高達1200萬英鎊,而17世紀末,英國的國民總收入才4300萬英鎊。西班牙人憤怒抗議,伊麗莎白女王回答:「我的臣民有權與西班牙人一樣在各處活動,因為海洋與空氣是屬於人類所共有的。」

如此,1588年西班牙出動龐大的「無敵艦隊」遠征英格蘭,準備一舉解決問題。然而,這支艦隊非但在海戰中不敵英國人,更飽受風暴和暗礁的打擊,遠征英格蘭以失敗告終。英國人總算為自己掃清了障礙,開始以殖民征服者的身份踏上征途。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直接緣由,1599年秋季,倫敦市場上的胡椒價格飛漲,從每磅3先令漲到8先令。倫敦商人們聚在一起開會,得出結論:出產胡椒的東印度群島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控制,壟斷抬價;所以,英國商人應該自己籌組公司,購置船隻,直接與東方貿易,打破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壟斷。說干就干,在座的一百多名貴族豪紳、富商巨賈現場出資,你100鎊我3000鎊,共募集了3萬英鎊。集股人們在集股書上寫明了要求:請女王陛下批准裝備三艘船,輸出金銀,並授予特許狀。

在商討如何獲利的英國人。來源/電視劇《禁忌》片段

17世紀第一年的最後一天,1600年12月31日,伊麗莎白女王正式批准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遙遠的東方,這一年是中國的明朝萬曆二十八年,盧象升與朱舜水降生。這一年也是日本的慶長五年,發生了著名的關原合戰,德川家康將統治日本。

成立之初的公司名為「倫敦商人對東印度貿易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伊麗莎白女王授予的東方貿易特許狀為期15年,規定公司在非洲好望角以東享有貿易獨佔權,並賦予公司在好望角以東制定法律、受理行政和建立貿易據點的特權。彼時的這種特許公司還是一種中古式的商業形式,做完一次貿易就結賬分錢。

1601年4月8日,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從泰晤士河口首航東方。而公司開張的第一筆買賣,卻是出航7個月後船隊在非洲西海岸搶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

1603年9月11日,船隊歷經兩年半成功返回英國,完成了東印度公司第一次對東方貿易。這一次航行不單從印尼群島的亞齊等地收購回大筆胡椒,給公司股東帶來豐厚利潤,還代表英國跟當地土著首領簽訂了商業條約,建立了貿易據點,為公司進一步開展東方貿易奠定了基礎。從這時到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共派出16支船隊遠航東方。除第4次遭遇風暴沉沒,每次都給股東帶來3倍以上利潤。

2與荷蘭人展開競爭

英國人的成功給荷蘭人帶來威脅。14家從事東方貿易的荷蘭公司於1602年合併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以避免過度競爭,共同對抗英國。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正好從競爭對手這裏學到了新的經營方法: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模仿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單一航行的投資改為數次航行的合股投資。從此,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近代性質的股份公司。公司的利潤不斷增長,貿易範圍不斷擴大,甚至遠及中國福建和日本九州。161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因機緣巧合來到日本、以武士身份為德川家康效力的英國人威廉·亞當斯建立聯繫,1613年,得以在日本九州的平戶建立商館。但因受到荷蘭人的壓力,加之日本市場難以打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日本平戶商館於1623年關閉。

英國人與荷蘭人在東方的爭鬥無休無止。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本國政府的特許狀而享有發動戰爭、簽訂條約、佔據領土和修築城堡等權利,被稱為「巨大的戰爭和征服機器」。這部機器的實力猶在英國之上,英國人在海上交鋒中屢屢敗陣。當時荷蘭商船總噸位占歐洲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海軍人數比英法兩國加起來還多接近一倍。無可奈何,162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倫敦董事會決定,除在印尼爪哇島的萬隆保留一個據點外,撤出東印度群島,將主要力量投向更大的目標——印度次大陸。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初就開始於印度西海岸建立貿易據點(其中以果阿和孟買最為出名),將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內海。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首先要用武力打破葡萄牙人的壟斷。對付這個實力較弱的對手不算難,英國聯手荷蘭在印度洋屢敗葡萄牙,將葡萄牙在印度海岸的據點一一拿下,讓葡萄牙在東方的勢力不斷衰落。與此同時,公司還有另一個對手——統治印度的莫臥兒帝國。

1615年,東印度公司徵得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同意(國王本人就是公司大股東),派托馬斯·羅伊爵士以英國大使身份赴印。英國人自命要以「卑辭厚禮」的方式,以武力為後盾,從莫臥兒帝國手裏獲取印度的貿易特許權。羅伊率80名全副武裝的隨從在印度登岸時,座艦上48門大炮齊鳴,幾十名來迎接英國使節的莫臥兒帝國官員頗受震撼。羅伊在印度呆了三年多,軟硬兼施。他一面看似彬彬有禮,一面寫給莫臥兒皇帝賈汗吉爾措辭強硬的信件:「請在預定時間內答覆,我是您的敵人還是朋友,請由您決定。」賈汗吉爾則通過羅伊向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回信:「作為對您的皇室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

英國東印度公司由此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設立了總部,商業觸角逐漸從印度西部伸向東部。當時莫臥兒帝國尚在全盛期,自古以來入侵印度次大陸的外敵又都來自西北陸路,所以莫臥兒皇帝對英國人不甚在意。17世紀大部分時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專注於在印度東西沿海建立橋頭堡,向周邊擴展勢力。1634年公司貿易擴展到印度次大陸東南部的孟加拉地區,1639年在孟加拉灣畔的馬德拉斯建立了貿易據點。此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的貿易據點已達數十處,並建立了一系列防禦堅固的城堡要塞。 

3巨大的財富轉化為權力

隨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興盛,巨大的財富開始影響英國本土。1665年,英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公主嘉芙蓮聯姻,孟買作為嘉芙蓮的陪嫁歸屬了查理二世。三年後,查理二世因財政緊張急需用錢,以6%的年息向英國東印度公司借款5萬英鎊。同時,東印度公司每年付給查理二世10英鎊作為象徵性租金,得到了孟買的所有權,並取得了在當地委任總督、建立軍隊、執行司法的特權。1687年,東印度公司將總部從蘇拉特搬到孟買,今天印度大城市孟買的繁榮即由此而起。1690年,公司在恆河三角洲下游東岸找到一處可停泊商船的地點。英國人將附近三個村莊連成一個貿易據點,以其中一個村莊的名字為這裏命名——加爾各答。1700年,公司又在這裏建成了威廉堡,這座城堡要塞就是今天印度大城市加爾各答的雛形。

英國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也成了東印度公司繼續發展膨脹的推力。詹姆士一世信仰天主教、交好西班牙,查理一世解散國會,都對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獨佔權造成了損害。而經過了慘烈內戰,護國公克倫威爾於1657年為東印度公司頒發了新的特許狀。根據新特許狀,英國東印度公司轉化為永久性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股本増至73萬英鎊,設24人組成的董事會管理公司日常業務,並從中產生一名總裁。復辟時代,1670年,查理二世發佈了五條法律,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佔據領地、鑄造錢幣、指揮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及在被佔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力。不滿貿易獨佔權的英國商人一度成立新的東印度公司與之相抗,旋即被英國國會施壓與舊公司合併。合併後的東印度公司力量更加強大,逐漸開啟了對印度財富的「榨乾性掠奪」。

反抗東印度公司的印度反抗軍成員。來源/電影《印度暴徒》片段

1680年,公司開始在印度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士兵從印度當地招募,由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這支公司的僱傭軍名義上是為保護公司在印度的商業利益和僱員的人身安全,並為與公司合作的印度地方領主王公提供保護,實際成為後來英國統治印度的重要工具。

一般認為,到17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了一個「國家」的特質:它實際統治着孟加拉、馬德拉斯和孟買,掌握着可怕的軍事力量,殖民本性完全暴露。彼時,東印度公司軍隊一度受制於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大帝,但很快聲勢再振。169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格言:從屬於贊助者—英格蘭國王和國會或奉英格蘭國王和國會之命(Auspic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

時間進入18世紀,此時荷蘭已因三次「英荷戰爭」後陷入衰落,但法國的勢力卻到達了印度。18世紀兩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都成為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角逐。

在印度同樣如此,直接代英國出戰的正是東印度公司。法國人在印度的手段與英國人完全一致:組織法國東印度公司,建立法國軍官指揮的土著軍隊,設立據點,構築城堡,擴充勢力。恰逢莫臥兒帝國盛極而衰陷入分裂,各地土王領主割據一方各自為政,這為英法兩國公司爭霸印度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印度南部的卡納蒂克地區屬海岸富庶地帶,是英法爭奪的重點。從1746年到1763年,英法兩國先後進行了三次卡納蒂克戰爭,英國東印度公司終於重創法國在印度南部的勢力。

這時,東印度公司的英國殖民軍官羅伯特·克萊武嶄露頭角。這個來自希羅普郡的頑劣少年後來被英國人視為帝國的締造者之一,他在印度人眼中則是罪惡的強盜。

4成為整個印度的主宰

1756年6月,孟加拉的納瓦布(Nabob,意譯為總督或太守)西吉拉·烏德·道拉對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掠奪貿易行徑十分不滿,率軍直趨加爾各答,攻陷威廉堡。時人記載:「英國人被印度人這種出其不意的大膽行為所駭倒,雖然擁有優勢裝備的軍隊,結果弄得手足無措,未加任何抵抗就逃出了威廉堡,並且樹起了投降的白旗。」孟加拉人將146名英國俘虜關進一座不通風的小牢房裏,一夜之間123人窒息而死,這便是後來被英國人大力渲染的「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克萊武率軍從馬德拉斯經海路趕到孟加拉,奪回加爾各答,並斷絕了法國人對西吉拉的支持。接下來,1757年6月,雙方在加爾各答以北的普拉西展開大戰。克萊武的殖民軍僅3000人,其中歐洲人不足1000,而孟加拉軍隊多達5萬。克萊武自有英國人之故技,開戰前收買了西吉拉麾下大將米爾·賈法,許諾戰後讓他當上孟加拉納瓦布。酣戰之時天降大雨,孟加拉人的火藥被淋濕,火槍火炮無法使用;英國人則早有防備,提前用雨布遮蓋,不受影響。米爾·賈法果然臨陣倒戈,英國人遂反擊得手。結果普拉西之戰東印度公司大獲全勝,以死傷75人的代價擊潰孟加拉5萬大軍。

西吉拉被米爾·賈法斬殺,東印度公司軍隊開進了他的宮殿,打開了他的金庫大門。看到滿庫的金銀珠寶,英國人頓時像開了閘的洪水衝進去。金庫空了,公司滿載而歸。後來克萊武向英國國會陳述此事時,感覺頗為遺憾:「想想由於普拉西戰役勝利給予我的地位吧。一個偉大的王公要巴結我,一個富裕的城市受我支配,它的富裕和人口稠密都超過倫敦。其中最富有的銀行家為了博得我的一笑而競相出價。我出入於只為我而敞開的金庫,雙手抓滿了黃金和珠寶。主席先生,此刻我對於自己那時的節制真是大為吃驚。」彼時史家則評價:「普拉西之役,是克萊武用盡了各種陰謀以後,採取了不正當的手段『襲擊敵人的下身給以致命的打擊』。這是一種懦夫的行為。」

克萊武當上了東印度公司的孟加拉總督,在當地敲詐勒索,貪得無厭,每年收入高達10萬英鎊。時人稱:「沒有一個英國人從一無所有,能在34歲擁有這樣多的財產。」英王授予他爵位,東印度公司甚至為他樹立銅像。1764年克萊武二度出任孟加拉總督,受命整頓公司財務,打擊公司在當地的腐敗,結果反過來被人舉報自己的腐敗行為。1772年,克萊武接受英國國會質詢,為自己留下了著名的公開辯護詞:「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擁有的帝國比任何歐洲王國都大,他們的收入高達400萬英鎊……我為了公司的職務常常冒生命的危險,公司沒有任何藉口要我放棄空前未有的發財機會。我獲得財富對公司毫無損害。公司顯然也不能因我的少取而多得。」無論如何,克萊武名譽掃地。國會撤銷了對克萊武的指控,但克萊武無地自容,加之常年吸食鴉片不堪病痛,於1774年11月22日用小刀自殺,時年49歲。英國官方對他的結論是:「羅伯特·克萊武勳爵曾為國家做出了偉大的功勞和貢獻。」實際上,克萊武自殺時,任命他為北美殖民地總督的命令剛剛簽署。

無論如何,普拉西戰役和克萊武之後,曾經以貿易為主業的東印度公司不再局限於城堡據點,而是擴大統治區域。隨着法國人敗退,英國東印度公司更成為印度唯一的殖民者。彼時莫臥兒皇帝已毫無實權,只是印度名義上的統治者。東印度公司不斷控制和征服印度各地,安置公司中意的土王領主和納瓦布,再取得莫臥兒皇帝的敕令,使之合法化。土王領主和納瓦布表面上掌握地方稅務和軍政,實際是公司掌握一切。所以,公司每年從印度各地的地租和稅收中獲得大筆利潤。這時的東印度公司已經不再是一個商業公司,而是所謂「雙重政府」模式下印度的真正統治者。一如後來的印度代理總督肖爾所言:「東印度公司既是印度的統治者,又是商人。以商人的身份出現時,他們就壟斷貿易;以統治者的身份出現時,他們就攫取賦稅。東印度公司用賦稅購買印度貨物的方式把賦稅匯往英國。」

稅收總額成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公司要不斷擴大土地佔有,擴大田賦,擴大財政收入。公司統治印度東部不久就將田賦提高近一倍,造成連年饑荒,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據稱餓死上千萬人,約佔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公司意識到,如此暴力搜刮乃是竭澤而漁,所以要制度化。1793年公司在印度實行固定賦額制:土地集中在印度地主(即「柴明達爾」,Zamindars)手中,公司與地主約定地租,雙方結成共同壓榨印度農民的聯盟。一位東印度公司官員說得透徹:「我們的制度很像一塊海綿,吸取恆河沿岸的精華,而把它們擠在泰晤士河沿岸。」

5罄竹難書的罪孽

這種「榨乾式掠奪」讓英國股東們坐享其成,更讓印度人苦不堪言。輕易得來的財富花出去毫不吝惜,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大把分紅,另一方面揮霍無度。比如1838-1842年英國第一次出兵阿富汗,花費的1500萬英鎊全部出自印度稅收,英國人沒有出一個先令。

1836年,一位公司僱員在董事會作證時所說:「在我看來,印度人之所以受重視,似乎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是給東印度公司納稅的動物。」至於代價,有歷史學家統計,19世紀下半葉印度屢次饑荒,死亡人數超過1500萬:「這就是說,在二十五年內,印度的死亡人口相當於歐洲一個不太小的國家的人口。中年男人和婦女的記憶所及,相當於英國人口的一半在印度被毀滅了。」

印度的另一個災難,是傳統手工業的毀滅。18世紀前期,印度手工棉紡織業盛行,曾輝煌於世界上千年。到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用專橫的貿易掠奪、進口的高關稅壁壘、出口的苛捐雜稅徹底扼殺了印度的手工棉紡織業。千百萬手工業者失去生活來源,大批死於飢餓,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一位東印度公司的總督感嘆:「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屍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印度的手工業絕跡,更無近代工業的痕跡,完全成為英國的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我們(東印度公司)比天王老子都有錢」。來源/電視劇《禁忌》片段

東印度公司永不滿足。整個19世紀上半葉,公司出兵邁索爾、馬拉提、尼泊爾、緬甸、阿富汗、信德和錫克等地區,又通過「軍費補助金聯盟」「權利喪失制」等手段兵不血刃兼併土地,馬克思總結:「從1849年起,一個龐大的英印帝國開始出現。」後人指出,公司統治着這個龐大的帝國,讓英國「繼續不斷、毫無止境地吸取印度的鮮血」;「每個英國人所賺得的每一個盧比,對印度都是一去不返的損失」。公司用印度人的錢來支付英國的國內開支,發行公債向印度人借錢來支付統治印度的費用,從印度田賦中抽出錢來進行對歐洲和中國的貿易投資,並以長期貿易出超的方式從印度向英國輸血。史家評價:「這樣大量的財富外流,會把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弄得貧困不堪。財富外流,曾把印度變成饑荒的國土。比之於印度歷史上的饑荒,或世界歷史上的饑荒,更加頻繁,更加普遍,更加嚴重。」至於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種植和生產鴉片,從加爾各答通過中介商向中國廣州走私,更是難以容忍的罪惡。

時至19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不再是17世紀初的東印度公司。公司早已從皇室眷顧,變為了國會操縱。公司既是商人又是統治者,掌握的軍隊從1757年的2000人猛增到1857年的20萬人,龐大腐敗的行政制度和職員的貪污自肥導致公司入不敷出,被迫向英國國會借款。英國國會趁機通過1773年管理法案,由政府任命總督坐鎮公司加爾各答總部,管理英國在印度的所有領地。沃倫·黑斯廷斯成為首任全印總督,印度開始受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雙重統治。然後是1784年印度法案,管理印度的實權從公司董事會轉移到英國政府。緊接着英國國會於1813年和1833年兩次頒佈法案,強化對印統治,過度壓榨卻催生了1857年震撼世界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6東印度公司「樓塌了」

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僅僅二十多天就蔓延印度全境。時人記載,平日好像「穩如磐石」的東印度公司統治,突然「像夢幻一樣消逝了」。起義歷時兩年,最終被英國人鎮壓,整個印度淹沒於血海之中。英國政府廢黜了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同樣意識到:要維持和擴大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必須有一個更強力的組織機構,這個機構必須由英國政府直接領導。1858年英國國會通過《改進印度管理法》,正式規定東印度公司所屬領土統歸英國王室,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對印度的管理權統歸印度事務大臣,全印總督和馬德拉斯、孟買總督由英國國王任命,直接聽從印度事務大臣的命令,印度事務大臣的任免則由內閣決定。一系列法案連綴,逐步實現了國家統管,印度真正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根據該法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發表《告印度人民書》,聲明東印度公司過去在印度佔領的土地和對印度的統治已正式轉移到英王政府手中,要求這些領土上的所有臣民必須忠誠依附於英王及其子嗣或繼承人,印度人今後應服從受英王委派來管理印度的全印總督。聲明還宣佈了英國政府對待大起義的善後態度,最重要的一條是:「我們在軍事上鎮壓了那次叛亂,顯示了我們的威力。」1858年11月1日,在印度阿拉哈巴德舉行交割儀式,全印總督坎寧勳爵宣讀《告印度人民書》。同月,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王,標誌着東印度公司的終結和英國對印度的全面統治。

19世紀60年代,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交付英國政府,公司僅協助英國政府從事茶葉貿易。《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生效後,公司於1874年1月1日正式解散。這家統治了一個大國百年的公司,其罪惡為人所銘記,同樣也影響了近代世界歷史的走勢。誠如彼時《泰晤士報》的評論:「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又如光緒十九年(1893)晚清名臣薛福成出使英國時的感嘆:「英人初借公司之力,蠶食五印度,未幾,沃壤數萬里,盡為所並。」

正在沉沒的東印度公司船隻。來源/電影《加勒比海盜》片段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31/166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