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老北京毀掉了:北京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被拆掉的

二說:安定門以出入糞車為主,過去安定門外是北京主要的糞場,比較荒涼,靠近地壇東、南、北三方面均有糞場,過去老北京有一句描述安定門外地區的順口溜:「安定門,三道坎兒,糞場、窯坑、亂墳崗兒」。

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將瓮城和閘樓拆除,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拆除城樓。

德勝門

揮師之門,走兵車

德勝門,1924年拍。

「出德勝,進安定」,德勝門走兵車。寓意着走這邊出去旗開得勝,當然也就是這麼一說,挨揍的時候也不少。德勝門元朝時名為「健德門」,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為「德勝門」。洪武四年(1371年)古都防線南移,修繕加固第二道防線,但此門仍稱為「德勝門」,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德勝門。德勝門為出兵征戰時必經之門,出此門預示打勝仗,故德勝門又被稱之為「出兵門」。

真正修建德勝門的時候,要到明朝的正統二年(1437年)。完整的德勝門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瓮城組成的一整套軍事防禦建築。隨後在明朝嘉靖年間和清朝康熙年間修整過,當然民國初年也曾經整修,但是可惜因為沒錢,只修了半個城台就停工了。

後來1915年德勝門的瓮城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後僅剩下了城台、城券門。1951年曾經對城台和城券門修繕,可惜到了1955年,依然沒有逃脫被拆除的命運。萬幸的時候,因為德勝門僅存的箭樓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米,所以1969年再修地鐵的時候,得以倖存。1979年以後,德勝門箭樓徹底擺脫了被拆除的風險,得以依然挺立在二環路邊上,成為九門裏僅存的兩座箭樓。1980年德勝門再次得以修繕,並在1992年恢復了瓮城裏的真武廟。

1915年德勝門瓮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現僅存箭樓!

作為城樓的防禦性建築,德勝門箭樓城台高12.5米,東西寬39.5米。整座箭樓坐南朝北,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北側樓體面闊7間、東西寬34米、南北寬12米。樓下共有4層,並擁有箭窗82個,其中北側48個、東西兩側各17個,作為守城的射擊孔。同時在箭樓正中就是復建的真武廟,真武廟的東側還有一座《重修玄帝廟碑》。

上世紀七八十年的時候,德勝門就跟一座界碑一樣,分成了內城與外城,也就是德內和德外。當年的北京城都說「東富西貴,男貧北賤」。位於正北的德勝門城外更多的有糞場子、收破爛的聚集區、還有水果的批發市場,所以就又有了「窮德勝門,惡果子市,不開眼的西滌胡同」的說法。

古老厚重的北京城大部分的建築都已經成為了記憶,德勝門箭樓就好比偌大的京城四合院中一扇沖北的窗戶。屹立在二環邊上已經600多年的德勝門箭樓,看着樓下的人來車往多少興衰史。

西直門

泉水之門,走水車

據說想當年乾隆爺有個銀鬥,稱過了天下所有名泉之水,唯有京西玉泉山的泉水最輕,也就是所含雜質最少!因此皇家飲用水一直由京西玉泉山經西直門進入皇城。因為每天清晨給皇宮運水的大馬車都要進出於西直門,因而西直門又被稱之為「水門」。

1969年修建環線地鐵時,將城樓、箭樓、閘樓、瓮城一併拆除。

阜成門

黑金之門,走煤車

北京有句俏皮話:「門頭溝的財主~搖頭(窯頭)」。當年京西門頭溝的煙煤可是在論的,絕對稱得上是「黑色黃金」啊!而阜成門正是從門頭溝運煤的必經之路,所以阜成門又稱為「煤門」,當然了,畢竟煤的造型不是很美觀,因此借音抄字,阜成門上刻有一枝梅花。

1953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樓。

宣武門

死亡之門,走囚車

宣武門早期全景

想必全中國的人都知道,宣武門外菜市口是過去殺人的刑場。而宣武門正是每次菜市口殺人走囚車的地方!因此清代刑部衙門還在宣武門箭樓西側立了一塊寫有「後悔遲」的青石碑;也因此留傳下來了一句頗具北京特色的歇後語「刑部的碑——後悔遲了」。

1965年拆除。

經過這一番拆除,現在您僅能在北京看見「一座半」內城的城門了,也就是「正陽門(無瓮城)」和「德勝門箭樓」。

外城七門

永定門

古都南大門

永定門位於城南垣正中,是明清外城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前有箭樓、中為瓮城、後是城樓」,以雄偉姿態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其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84年)補建瓮城。取名「永定門」。當初修築外城是為了國家安定,所以永定門取「長治久安」之意為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

由於永定門既是北京中軸線的起點也是從南面出入京城的要道,故而在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永定門箭樓、城樓及瓮城,並將永定門城樓的建築規制改同於內城城樓。

1957年被拆除

2004年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起點,重建永定門城樓(無箭樓、瓮城)

右安門

右安門,拍攝於1924年。

右安門位於外城南城牆的西側,俗稱「南西門」,又稱「豐宜門」,其地處金中都遺址。右安門城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防止異族入侵修築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增建箭樓。古時候朝廷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

1956年拆除箭樓、城台及瓮城,1958年拆除城樓。

左安門

該門又右安門相對稱,俗稱「江擦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

左安門城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增建箭樓。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1953年,將城樓、城台、箭樓、瓮城全部拆除。

廣安門

廣安門最早的照片,1885年拍攝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名為「廣寧門」,又叫彰儀門;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京城與南方陸路交通之重要門戶。故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廣寧門城樓並提高了其規制將城樓改為兩層面闊三間。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繼位,由於其名字中有個「寧」字(愛新覺羅·旻寧)為避「寧」字之諱,廣寧門遂改為「廣安門」,且做為地名沿用至今。

1957年城樓被拆除。

廣渠門兒

上世紀20年代初的廣渠門。

歷史上的廣渠門位於外城東牆正中偏北處,即今廣渠門內大街東口、廣渠門立交橋西側,俗稱「沙窩門」。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唯一的一座城門,曾稱大通門,又稱沙窩門。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增建箭樓。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1930年代日本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瓮城。

東便門兒

東便門城樓正面,1920年拍攝

明清時期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右肩部,即今東便門橋北處。與東便門對稱,也屬於當時的「偏門」,因而建築規制較低。東便門城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增建箭樓。

1952年因修建鐵路拆除瓮城和箭樓,1958年全部拆除!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東便門箭樓」實際是北京內城的角樓!

西便門兒

西便門,1924年喜仁龍攝影。

明清時期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左肩部,即今西便門內大街北口處。西便門城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增建箭樓。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嘻嘻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28/166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