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無數中國父母正在用「當眾出醜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毀掉自己的孩子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而這也是區別於他人的方式。

很多家長都苦惱於自己的孩子不服管,想讓他們順從自己,只要不服管,就用打來解決,畢竟乖孩子都是教訓出來的。這種「責打式教育」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庭暴力」,可能正無形中正摧毀着你的孩子。

科學家曾對被當眾責打的孩子做過研究,這些童年階段受過傷害的孩子和從戰爭中回來的士兵一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和受傷的威脅,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甚至有心理學家指出它比戰爭更可怕:「因為它發生在一個應該安全的地方。」—家庭和信任的父母面前。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有一個誤區,認為讓他們當眾出醜就能長教訓,所以經常不顧場合責打孩子,殊不知,這種「出醜效應」可能只適用於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出醜效應: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

最討人喜歡的人偶爾會犯錯誤的人。這針對的是那些活在完美面具下的成年人,他們在大眾面前留下自己完美的形象,讓人覺得不敢親密和高攀,即使成就再高,也沒有人喜歡他們,偶爾出個洋相,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相反,還會讓人們從心理感覺到他很真誠,值得信任。

當然,這種偶爾的出醜也是有限度的,涉及到一個詞語叫做「羞恥感」,這種因為尷尬而產生的失望、丟臉等情緒反應,是一種對自己的痛苦感知,稱為羞恥感。

適度的羞恥感可以讓我們越戰越勇,但過度的羞恥感會給人留下陰影。

最直觀的危害就是失去對生活的勇氣,筆者的父親高中時有個同班同學,這個男生平時陽光活潑,人際關係也處得不錯,有一天他的好哥們兒想來捉弄一下他,在他的褲拉鏈上調整了一下,原本只是簡單地惡搞一下。結果沒想到這個男同學在升旗儀式上,走着走着褲子就掉了,當時這個男孩子就感覺到無比的羞憤,覺得在眾人面前丟盡了臉,也沒臉做人。

僅兩周後,這個男同學就請了假回家,不久後就休學了。十幾年後,當筆者的父親偶遇他提起此事情時,都是泰然一笑,表示並沒有記清這個掉褲子的男生的名字。有些事在旁觀者眼裏可能就是個笑話,但在當事人眼裏就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就是一個羞恥感過度的典型案例。僅因為這件事情就放棄了學習生涯,很早就出來打工,命運也潛移默化地被改變了。過度的羞恥感,會讓我們對痛苦的感受產生長久的記憶,我們都不願意去感受痛苦。

成人都尚且不能接受這樣的痛苦,更何況是孩子呢,如果一個孩子當眾被責罰打罵,又會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怎樣不可逆轉的傷害呢。

很多父母打孩子是一時衝動,比如自己工作不順利,夫妻關係不協調,就順帶把氣撒在孩子身上。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父母,怒氣沖沖地趕來學校,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掌摑孩子,直接進行打罵。

2019年,一個14歲的男孩在下課打牌被班主任叫家長到學校後,母親在樓道里當眾打了他兩個耳光,隨後這個孩子就從樓上跳了下去。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被領導批評後,都要難過好久,更何況是一個心智不成熟的青年學生呢?

如果孩子說謊做錯事,就採用「責打式教育」,長此以往,孩子為了避免受罰,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絕對的「責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常常精神壓抑,唯命是從,孩子雖小,但自尊心絲毫不低於成人。

如果孩子被當眾責罰,自尊心肯定會受損,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從此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慢慢地會自暴自棄,逐漸變得懦弱,孤僻,不願意與人溝通。並且在和同齡人出現矛盾後,常以「暴力」方式來解決,也會讓同齡人逐漸疏遠他們。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孩子有逆反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階段必要的一個過程,如果此時壓抑住自己,成年後就會以千倍百倍的放縱還回來,這緣於人的補償心理。

所以非常順從父母那才是奇怪,若自家孩子都像機械人般順從,那麼孩子的成長就失去了意義。僅靠這種愚蠢的「責打式教育」,只會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尤其是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遇到挫折和問題時,父母千萬不能再去打擊孩子,一個合格的父母此刻應該做的,是無條件地站在孩子背後並告訴他,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永遠會站在你的背後,我們永遠是你最堅實的臂膀。

父母要記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你們的附屬品,教育孩子唯有付諸足夠的耐心和包容,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得到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19/166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