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旅行回來後,我不想離婚了」:婚姻破裂前,去這四個地方看看

作者:

前不久,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很有感觸:

我和老公邁過了七年之癢,沒有家暴、出軌之類的大事,可婚姻還是敗給了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

婚姻第十年,在民政局門口等待辦離婚手續時,老公破天荒地要請一個月假帶我去旅行,正是這段旅行,拯救了我們的婚姻。

啟程的列車上,他拿出一個本子,裏面竟然密密麻麻記着這些年我曾經說過的每一個夢想:

去三亞的沙灘邊牽手散步;

去鼓浪嶼寄出愛的時光明信片;

去泰山看日出,甚至連出行攻略都一一列了出來……

老公說結婚後總以為咬牙奮鬥幾年,就能給我一個更好的生活,沒想到現在弄丟了我,再不去就沒有機會陪我實現這些夢想了。

那一刻,我淚目了,原來一切他都記得。

成年人身心疲憊時,就以為不愛了,其實不過是太忙了。

輕鬆的旅途中,我們敞開心扉溝通了婚姻中存在的小問題,竟然找回了戀愛時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壓垮婚姻的必須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實際上打敗婚姻的多是一碗泡麵、一雙襪子、甚至一頓飯菜這樣的小事。

婚姻被我們寄予了太多美好的期待,某些失望的瞬間總想說出那句:「我們離婚吧。」

離婚專家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

衝動是離婚的主因,中國70%的夫妻都離錯婚了。離婚夫妻中80後所佔的比例最高,因為大都是獨生子女,吵一次架可能就勞燕分飛了。

在這個過度宣揚「離婚自由」的時代,動不動就拿離婚說事,並不是人間清醒,而是對婚姻的不負責任。

對於每個普通人來說,婚姻的失敗雖不能算致命,卻也是重傷。

婚姻不是牌局,重新洗牌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世界上的每一份感情都不是完美的,當有離婚的念頭時,先不要輕易做決定,不妨先去這四個地方看看。

去過之後,再回頭看看我們的婚姻,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民政局,是一個見證合和離的地方。

有人眼裏帶光走進婚姻的殿堂,有人蛻一層皮才從糟糕的婚姻中解脫。

回想最初手牽手進入民政局時,我們大都是真心愛着對方才心甘情願走進婚姻。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暖心新聞,5月20日成都當天最大風力達到11級,因為賦予了「我愛你」好寓意,很多情侶都冒着風雨趕着來民政局登記結婚。

男生小林從凌晨就開始在民政局排隊,只為這一天能夠順利拿證。

很多網友調侃:「可以拍個視頻留念,以後想離婚了翻出來看看,當初為了結婚也是蠻拼的!」

然而曾經的海誓山盟走着走着就會慢慢淡去,接着會發現婚姻並不全是美好,還要經歷一些瑣碎,甚至還要受一些委屈。

幸福的婚姻大都相似,不幸的婚姻卻有各種原因。

一位在民政局做調解的朋友曾經聊過,離婚是人生百態的修道場:

一對等待離婚的年輕夫妻全程不說話,板着臉進了調解室。

調解的過程中發現,兩人非常恩愛,離婚的導火索不過是一件小事,只是兩個人都比較任性,想用離婚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後來說開了,女人說再抱抱我,男人便抱着女人拍拍頭,最後兩人手牽手出去了。

另一對中年夫妻的調解過程就比較出乎意料,女方抱着一個紀念品盒子,裏面有電影的票根,成沓的車票,還有一個手串。

很多零零碎碎的東西還沒有整理完,兩個人就抱着哭了起來,感慨為什麼走到了今天。

本以為這對夫妻感情基礎如此牢靠,一定是離不成的,沒想到兩人還是領走了離婚證。

還有一對夫妻因為買房假離婚,最後假戲真做。

男人拿着房子另娶了新歡,人財兩空的女人鬧到民政局,無果後用腦袋對着牆硬撞。

每一段走不下去的婚姻,總會有一些癥結所在。

離或者不離,都不應該是一時衝動,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後再作決定。

離婚不是報復的手段,也不是要挾的工具,更不是尋找下一個人來拯救自己於水火。

如果只是希望用離婚去解脫現在,剩下的婚姻路多半也是不好走的。

想要離婚時,去民政局裏看過了聚散,或許就能明白婚姻的真諦。

知乎上曾經有個熱門話題:「婚後覺得過不下去的瞬間。」

很多網友參與了話題討論:

「我興致勃勃地想和他討論新房的軟裝,得到的卻是他一個冷漠的「隨便」。」

「加班到很晚,很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家裏的餐桌上只有一片狼藉的外賣盒。」

「凌晨為吵鬧的孩子餵奶換尿褲,旁邊的那個人沖我吼,能不能小聲一點!」

再動人心魄的愛情,到最後不過是兩個人一起居家過日子。

如同三毛所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吃飯、穿衣、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婚姻無非就是下班回家,做做飯,吃飯刷碗,做家務,孩子在一旁做作業,和妻子打開電視看一會,聊會,過一會差不多洗洗睡了。

有人覺得這樣的婚姻很沒勁,但剛剛描述的生活,幾乎是每個結婚的人能想像到最好的生活。

他能夠照顧你的喜好,你也能體諒他的勞累。

他會先抱孩子,讓你好好吃飯,你也會很快吃完,然後接過孩子。

他記得你愛吃的菜,你記得他愛穿的牌子。

所謂的愛情,可不就藏在家裏的這些點點滴滴上。

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有這樣一句話:

「婚姻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妻,對對方沒有愛,也沒有任何期待,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婚後的生活終究會在柴米油鹽中走向溫吞,我們要學會在荷爾蒙冷卻後,開心地用鍋碗瓢盆奏樂。

愛不愛,到家裏看看就知道,那裏藏着婚姻的真相。

過不下去的婚姻,家中是冷的,冷鍋冷灶以及冰冷的心。

好的婚姻,總能把平凡瑣碎的日子過得歲月靜好。

如今的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

離婚後,孩子缺失了父母一方愛的滋養,形成抑鬱心理或者自卑感的概率也會相對增加。

微博上一個單親家庭網友的故事很有警示意義:父母離婚,是我一生最大的心理陰影。

上四年級的一天,他們爭吵得非常厲害,媽媽匆匆收拾好行李,一把牽過我就離開了原來的家。

之後我們搬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學校里的同學經常嘲笑我是沒有爸爸的野孩子,我就這樣被同學孤立了。

有一次碰到了同桌的水杯,她都會厭惡地把杯子裏的水倒掉,仿佛我是病毒一樣。

我變得不愛講話,被同學欺負時也只敢偷偷躲起來哭,到後來我對許多事情都會很敏感,怕老師家訪,怕開家長會,怕同學去我家裏玩。

即便是現在,我仍有社交障礙,童年愛的缺失,恐怕這一生都無法治癒。

當我們決定斬斷婚姻時,孩子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很多人離婚爭取孩子撫養權的時候,都想着讓孩子少受一點委屈,哪怕是單親,也要給他最好的。

然而現實情況是,一個人帶孩子,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你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經濟能力,才能不被情緒和現實問題裹挾,否則想要給孩子一個明媚的童年是很困難的。

朋友林子在一年前結束了自己的婚姻,前夫是做工程的,經常需要出差,偶爾在家的日子也是數不完的應酬。

逃離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時,林子經歷各種周折才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

她本以為自己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愛,直到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

「孩子在學校有些孤僻,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躲到角落裏,建議你有時間還是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很多孩子,在父母離婚的那一刻,童年就結束了。

一個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這樣說:「幼兒園裏,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是跟着父親或者母親,大都比較早熟,懂事的讓人心疼。」

離婚對於成人來說不過是法律關係的解除,對孩子來說卻意味着愛和安全感的缺失。

婚姻可以解除,但父母的愛不能缺席。

如果維持一段形同虛設的婚姻很難,請一定記得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醫院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這裏可以看到產房外焦急等待的丈夫,病床前苦苦守候的伴侶,也有細心照料老伴的老人。

民政局門口的山盟海誓,遠遠不及醫院的患難見真情來得感人。

有時一場疾病就能看清世間冷暖,也能驗證一份感情的重量。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女子生產後大出血導致昏迷,雖然醫生全力搶救了回來,但是女子還是留下了癱瘓的後遺症。

面對高昂的醫藥費以及後續漫長的康復路,女子的父母賣了房子才為女兒籌得治療費用。

然而女婿拿到房款之後竟然人間蒸發了,病床上的女子雖然無法說話,卻總是偷偷掉眼淚。

婚姻好不好,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就能知道。

決定走進婚姻可能需要的只是勇氣,然而守護一段婚姻卻需要一輩子傾盡全力。

走過半生才明白,年少時送你玫瑰的男孩不過是青春,醫院裏給你送一碗熱粥的伴侶才更值得珍惜。

朋友圈曾被一張病床牽手照刷屏,醫院的icu里並排擺放着兩張病床,床上躺着一對牽手57年的伉儷。

70多歲的彭奶奶因為小腦出血住進了醫院,一直在醫院照顧她的高爺爺也突發心梗,陷入了昏迷。

在他們幾十年的婚姻里,老兩口也時常會吵架拌嘴,但是誰也離不開誰。

彭奶奶剛恢復意識就要去見老伴,她握着老伴的手,目光中儘是不舍:「老頭子,老頭子……」

或許愛情最美的樣子,並沒有轟轟烈烈的橋段,只有從青絲到白頭的陪伴。

聽過這樣一句話: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聆聽過更多真誠的祈禱。

婚姻里最珍貴的,是那些風雨里為我們點燈,醫院裏陪我們熬過艱難時光的人。

「現在的人,分手能力遠遠大於相愛能力。以前的愛情是日常生活,今天的愛情有些信仰層面了。」

現代人的婚姻太脆弱了,過度宣揚的離婚自由,讓很多人遇到婚姻問題時不是想到去解決,而是直接放棄。

就像一個網友問奶奶:「為什麼現在的戀人不能像你們那代人,走那麼遠?」

奶奶這樣回答:「我們那時候東西壞了只想着修,現在人們只想着換。」

每日的忙碌奔波讓人累覺不愛,總以為換一個伴侶,或許一切就好了。

然而沒有經營婚姻的能力,換一個人也不過是出了狼巢又入虎穴。

很多看似天長地久的婚姻,其實也經歷過爭吵和心碎,只是他們更懂得什麼更值得珍惜和守護。

如果婚姻確實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及時止損很有必要。

如果愛情並沒有消散,只是在生活的瑣碎里漸行漸遠,請嘗試憐取眼前人,找回那份理解和愛的初心。

畢竟能在一起不容易,千萬要懂得好好珍惜。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6/1655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