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無微不至的傷害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但也應當是一種深遠的謀慮。

01

前幾天看到一個經典的故事,先分享給大家。

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一個小島上落腳。

它們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

島上住着一對漁夫夫婦,他們見到這群漂亮的天外來客,十分高興。

於是拿出餵雞的飼料精心餵養它們,還專門去湖裏打來小魚給它們吃。

天鵝被養得白白胖胖,冬天來了,夫婦倆怕它們凍着,敞開茅屋讓天鵝進來取暖。

習慣了舒適環境的天鵝,從此就在老夫婦家住下了,不再南飛。

漁夫夫婦就這樣精心照顧着它們,一直到後來他們年老,離開了小島。

他們走了以後,寒冬時節,人們在結了冰的湖面上發現了天鵝的屍體。

一群億萬年代代南來北往的天鵝,就這樣死於漁夫夫婦無微不至的傷害。

02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視頻。

一名成年男子在視頻中慷慨激昂,稱希望國家出台一個法律:

「不要說孩子到了18歲就可以不養了。

如果孩子沒有能力,父母就應該一直養下去。」

如此言辭鑿鑿,還以為父母做了什麼對不起他的事。

然而接着看下去,卻令人心生憤怒。

這名男子叫匡正軒,29歲。

在普通人成家立業的年紀,他依舊孑然一身,也不找工作,每天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找父母要錢。

父母不給,他就將雙親告上法庭,「我父母明明比我有能力,為什麼不能養我?

而他口中「有能力」的父母,租住在每月200元的小門面里,整個房間只有15平,連幾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

父親老匡只是一個普通的建築工人,一年辛辛苦苦也不過能掙2萬元,母親臥病在床,還需要大量的錢來治病。

一個年輕力壯的大男人,絲毫不體恤父母的難處,父親在工地汗流浹背賺錢的時候,他躺在床上玩手機。

這樣一個現實版的巨嬰是怎麼養成的?

匡正軒的母親,一直十分溺愛孩子,每每父親想讓兒子干點活,母親都會制止。

據鄰居們說,匡正軒從小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的任何一個需求,父母都會想辦法滿足。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匡正軒,逐漸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逐漸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到了而立的年紀,卻完全無法獨自承受風雨,本來是孝順父母的時候,他卻揚言讓父親養自己到老。

可憐兩位老人,花費數十年光陰,拼盡全力去愛自己的孩子,卻最終把孩子養成了此等白眼狼。

03

總有人說,中國父母太偉大了,把孩子置於自己的一切之上。

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從不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孩子大些了,父母又開始操心給他們謀個日不曬雨不淋的好職位,尋一門好的婚事……

但悲哀的是,那些被父母傾其所有愛着的孩子,其實也成了愛的犧牲品。

經典短片《巨嬰》裏,母親事無巨細地照顧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餓了渴了,只需要喊一聲媽媽,水和食物就立馬餵到他的嘴邊。

孩子想要最新款的玩具,媽媽二話不說就掏錢買,實在拿不出錢了,就賣身上的器官。

等她用最後一顆腎臟,為孩子換來一個遊戲機時,沉溺在遊戲中的孩子,絲毫沒有察覺自己的母親早已倒在了血泊中。

打遊戲打累了,再喊媽媽時,已經沒有人回答。

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孩子,最終也只能躺在母親身邊孤獨地死去。

黃磊曾說:「父母對孩子的愛過了頭,就變成了自私的愛,這種愛比恨還要傷害孩子。」

父母的無微不至,只會讓孩子沉迷在溫柔窩,不知不覺就被剪斷了羽翼。

有段話說得很好:

「如果你不讓孩子吃苦,他將會永遠逃避吃苦;如果你不讓孩子直面困難,他將會永遠逃避困難。」

好的父母,一定是愛得適度,包容中有規則。

好的教育,一定要嚴慈同體,自由中有管束。

04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通過無意識的記憶,適應環境並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人格形成的根本,在原生家庭。

如果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那個執筆人。

父母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1.立規矩,無規矩不成人。

教育學者丁琳曾分享過她的一次經歷。

有一位朋友,帶着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去她家做客。

女兒很喜歡丁琳家裏的小糖果,連着吃了兩顆,當她想伸手拿第三顆時,抬頭詢問母親是否可以。

母親朝她搖了搖頭,很明確地告訴她,不可以。

女兒也很乖巧地聽從了母親的建議。

丁琳驚訝於孩子的聽話,朋友卻說,是因為事先就和孩子做好了約定,吃糖的數量,不能超過兩顆。

比爾·蓋茨曾說:「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天職,便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規則來約束他們。」

無規矩不成方圓。

懂得遵守規則的孩子很少任性蠻橫,因為當他們犯錯,父母會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正因為被父母「逼」着接受各種規矩,孩子才能端正行為,未來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

2.捨得放手,教孩子獨立。

小男孩卡姆登患有先天性「海豹肢症」,一出生就沒有四肢。

換作旁人,可能都會將這可憐的孩子捧在手心。

但卡姆登的父母卻認為,孩子有能力、也有權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父母「狠心」的要求下,卡姆登學着獨自吃飯、畫畫,拋橄欖球,甚至還學會彈鋼琴

父母還會帶他去看勵志演講,告訴他,即使身體殘缺的人,也能擁有獨立完整的人格。

命運從一開始就給了卡姆登狂風驟雨,但父母卻用堅定的愛和鼓勵,教會孩子獨立,給予他最大的底氣。

3.學會狠心,讓孩子體驗生活。

14歲男孩王龍澤從5歲開始就跟着父母在菜市場賣菜。

當別的孩子跟着父母到處旅遊時,他卻默默守在菜攤前。

有記者問他:「別的同學都出去玩,你羨慕他們嗎?」

王龍澤淡然地說:「不說羨慕吧,每個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生活,對一件事情肯定有不同的看法。」

他還說,希望自己長大了,能考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不要讓父母這麼辛苦。

孩子的懂事,離不開父母的良苦用心。

媽媽說,之所以帶着孩子賣菜,是想讓他在幫助父母的同時,看到生活的辛苦。

當他熟練地幫人揀菜、裝袋,他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會累得直不起腰。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但也應當是一種深遠的謀慮。

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必要時在冰島雪地或者灼熱的岩石上也能生存。」

教孩子遵守規矩,讓他在約束中懂得自由的含義;

教孩子承受磨難,從挫折中汲取直面生活的勇氣。

慈愛而不寵溺,不要讓你的無微不至,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05/165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