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里,藏着他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學識、見識、品格和修養。
1
遇急事要「緩」
《格言聯璧》中說:「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急事,總是給人壓力,亂人心智。若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往往會出錯。
緩,是先緩平心態,認真觀察,理清思路,確定方案。
緩,是給之後的行動一個準備的時機,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記錄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年冬天,周容想從附近的河港進入縣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夾綑紮了一大摞書籍跟隨。
太陽馬上就要落山,離縣城還有兩里路。他問擺渡人:「城門關閉前,還來得及嗎?」
擺渡人打量了一下書童,答道:「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關上了。」
周容聽了,認為他在戲耍他們,便與書童快步前行。
走到半路,小童摔了一跤,繩子斷了,書籍也散了一地,等到把書整理綑紮好,前方的城門已經緊緊關閉。
周容在文後自評:「天下事以自急自敗!」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
急難成效,事緩則圓。若遇急事,心態首當安詳和緩,行動也應穩穩噹噹。
從容安詳,為處事第一法。
2
遇大事要「靜」
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遇大事,一定於靜觀中思考,以靜制動,先靜而後謀,先謀而後動,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化險成功。
靜,才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氣,免被情緒影響和控制。
因為在情緒的蠱惑下,縱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被放大成可以撬動地球的大事。
靜,才能撥開雙眼的表象,快速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破局的關鍵。
沉靜才能沉靜,謀定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性的基礎。
3
遇難事要「變」
常聽到的兩句話:
不撞南牆,不回頭。
一條道,走到黑。
這種執着,讓人佩服,但有時太過執着,不懂變通,也會害了自己。
這世間萬物,往往很多都是迂迴曲折、循環往復的。人生在世,一馬平川的時候少,曲曲折折的時候多。
如果進了「死胡同」,不妨觀察一下旁邊的出口,也看看左右的岔路,但凡不是「歧路」,也不是「末路」,那麼就可以考慮踏上去,繼續前行。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初心不變、矢志不移,那就多看結果,少拘泥於過程。
此路不通,就另尋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創新路。
靈活機動的人,往往可以枯木發芽絕處逢生;而做事呆板木訥、不知變通的人,則常常浪費掉大好的機會。
學會變通,才能困頓少、生機多,走得通達。
4
遇爛事要「離」
《智囊》裏有句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生活中的爛事破事,仿佛自帶磁場,相互吸引。漸漸地,你會淪陷更多的精力,也難騰出空間去做正經事。
「破甑不顧」的故事和西方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為惱人的爛事和無法挽回的破事而一再自尋煩惱,無異於一種自虐。
執着於殘局,既無法讓時光倒流,也無力改變現狀。與其任由自己深陷憂傷,不如昂首闊步走出困境。
你要相信,避免跌入深淵的最好辦法,是遠離深淵。
5
遇順事要「斂」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格局大的人,越是得意時,越是內斂。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謙虛低調的人生態度,以低求高,以謙自持,因為謙和有禮、虛心待人,所以贏得好口碑,得到支持,以此成就自己。
低調不張揚,才能踏踏實實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