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向中年投資人販賣焦慮,才是真正的財富密碼

前幾天我跟一位券商分析師朋友喝咖啡,他突然問我:「喂,你覺得 B站、泡泡瑪特和元宇宙,有什麼共同點?」

我猝不及防,一時被問愣了。反覆思考之後,感覺除了「估值很高、深受資本市場追捧」之外,以上三者沒有太多的共同點。好吧,我承認自己遠離投資機構圈子有一段時間了,是不是它們最近又搞出了什麼新概念?

分析師朋友哈哈大笑:「B站、泡泡瑪特、元宇宙,都是很典型的向中年投資人販賣焦慮的公司。中年基金經理、投資總監、投委會主席,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輕人在想什麼,最不希望被時代潮流扔到後面。你越是跟他說『年輕人喜歡這個』,他就越會在恐懼趨勢之下,用錢投票、大舉買入,把相關公司的估值炒到天上去。」

我仔細一想,還真有道理!遙想兩年前,我還在當分析師的時候,去大型公募基金路演,最沉迷於「雲遊戲」「MCN」等熱門概念的,恰恰就是中年基金經理;忽悠他們簡直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只需要反覆強調「這是未來的新趨勢,你不懂的」即可。

相比之下,年輕一點的研究員、研究助理,反而很不好忽悠,因為他們懂的太多,而且自己就是年輕人,很容易把你懟回去。所以資深的券商分析師都養成了習慣:直接找投資總監,就是那種喝茅台、抽電子煙、開特斯拉,但是不玩遊戲、不看短視頻、對元宇宙聞所未聞的,一忽悠一個準。

稍有常識的人就知道,投資圈的權力主要是掌握在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手裏的。這個「中年人」,可不是現在90後自嘲的「25歲以上」,而是40歲甚至50歲以上。正規投資機構都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和晉升次序,研究生畢業加入一般就25歲了,當上基金經理的一般三十多歲,資深基金經理和投資總監往往就45歲往上了。其實,不僅二級市場如此,一級市場也如此;不僅中國如此,歐美也是如此,畢竟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由中老年男性統治的。

中年投資人有權力、有財富、有社會地位,但最缺少時間。他們同時受着工作和家庭兩方面的重壓,精神脆弱,心亂如麻。他們如果玩遊戲,最多也就玩玩《王者榮耀》這種全民級遊戲;如果看視頻,一般也就看看眼下最火的綜藝和大劇。他們顯然是敬業的,是愛學習的——可是除了讀財報、做調研、聽路演,還哪裏有時間精力去向現實學習呢?

像這樣掌握着資源、卻沒有時間學習新鮮事物的中年投資人,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輕人,被時代淘汰。這種焦慮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被烙在了骨頭裏面。過去十多年,他們看過太多「因為不懂年輕人而被淘汰」的例子了:

騰訊的市值超過了三大電信運營商之和,當年那個賣 QQ秀的公司成為了全世界最值錢的中國公司。

B站莫名其妙的超過了愛優騰,後三者準備的「超級 IP」「頭部作品」被前者的 PUGC打得落花流水。

國產二次元遊戲從2016年打開局面,到產生《明日方舟》《原神》這樣的原創大作,只用了3-4年時間。

泡泡瑪特從一家在購物中心裏通過自動售貨機賺錢的公司,到千億估值的獨角獸,也就用了5年多。

元氣森林、鍾薛高……這些新國貨快消品的崛起,在一瞬間就完成了,甚至沒給人留下學習的時間。

整個世界都在變化,但是中國變化的尤其快。「世代更替」在發達國家或許要花二三十年,但是在中國只用三到五年。就拿過去十年來說,中國的 PC互聯網紅利才走到一半,移動互聯網紅利又出現了;移動互聯網紅利尚未耗盡,回歸線下的「新零售」「新消費」又被炒熱了。因為風口變的太頻繁,風速又太快,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保持呼吸就很不容易了,誰還有時間去判斷風向?

與互聯網和 IT圈比起來,投資圈已經算幸運了——前者流行着35歲失業,年齡往往變成負資產;後者至少沒有35歲失業的普遍現象,50歲左右的管理層大有人在。不過,投資圈的內卷化也很嚴重,因為好的資源、好的崗位都被分完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又在不停地擠進這個行業。想在投資機構高管的位置上退休,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就足以構成焦慮。

我很早就意識到:中年人的焦慮,比年輕人沉重百倍、厲害百倍。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有無數的可能性,能賣力氣、能熬夜、能犧牲個人生活,也沒有被各種無形的社會關係綁住。而中年人,這一切都沒有,失去社會資源就失去了一切。「被時代潮流拋棄」,是他們負擔不起的代價,不堪回首的噩夢。

別以為只有一二級市場投資機構里的中年人才有這種焦慮,在互聯網大廠做戰投的人也一樣,甚至到了公司高層也一樣。據說某互聯網大佬每天晚上要聽一小時的網絡小說廣播,據說另一位互聯網大佬每星期要讓人教他玩一小時遊戲——我求證了一下,好像兩件事情都是真的。你可以想像,與他們年齡相仿但是職位低幾級的人,又會焦慮到什麼地步。

何況,在中國當代特有的社會格局下,中年男人雖然是公司與家庭的頂樑柱,卻是比較缺乏自信的:

對自身的消費能力沒信心,所以有「中年男人的購買力不如狗」的段子(有趣的是,這個段子是中年男人編的);

對自身的文化品味沒信心,所以不敢站在消費者的主觀視角去評判內容產品和品牌消費品;

甚至對自身的專業能力也沒信心,尤其多見於投資圈,朝不保夕、日暮途窮的心態很常見,而且很容易傳染。

當然,在市場上也有一些「對中年人友好」的消費賽道,例如白酒;但也只有白酒了。其他的消費細分行業,從遊戲到短視頻,從美妝到運動裝備,從精品咖啡到連鎖奶茶,無一例外地對中年投資人不友好。你也可以選擇不去碰這些賽道,但代價可能是你無法承受的。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投資人總要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早早下結論、一窩蜂地衝進去,而不是在場邊靜觀一段時間。凡是在投資機構做過的人就知道,專業投資人其實是沒有資格選擇「靠邊站」的:在二級市場,基民斤斤計較的是季度乃至月度排名,甚至一個星期排名不好就會被萬口唾罵;在一級市場,如果你投不出去,那就沒有管理費可收,下期基金的募集也就無從談起啦。

一個多月前,我跟一位一級市場投資人聊起現在「新國貨」「新消費」行業的高估值亂象,他無奈地嘆息道:「大家都知道,投資業績提成這個東西,從來只有人聽說過,很少有人拿到;至於管理費,則是大家都拿得到的。我哪怕投幾個最貴的、最不靠譜的項目,也比不投項目強。」

上面這位投資人是看透不說透的。更多的投資人則是「看不透」的,尤其多見於二級市場。其實,二級市場的焦慮往往更有影響力,因為它可以向上傳導到一級市場。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2020年的 MCN概念,本來是在一級市場爛大街、已經被判了死刑、基本無人再投的商業模式,卻硬生生被一批 A股上市公司給炒活了。正在進行的元宇宙概念也是如此,早在四年前就在一級市場過了熱度的 VR設備廠商,紛紛再次出馬謀求高估值。

無論你是創業者、天使投資人還是中介機構,當你坐在一間寬敞舒適的會議室里,面對一個或一群掌握着大量資源、儀表堂堂、微微皺着眉頭的中年投資人時,你應該看得見他們眼中的焦慮,以及他們骨子裏的不自信。你應該理解,「錯過下一個騰訊/ B站/泡泡瑪特/元氣森林」將是他們的噩夢,而你就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種恐懼感。

這時候你只需要說:「我們公司是年輕人最喜歡的,Z世代拼命在我們這裏消費,反正你們不懂,那就拿錢吧!記住,如果你們現在不投,幾年之後就會以十倍的估值哭着喊着要投。」

至於你的公司真能活到幾年之後嗎?鬼才關心。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互聯網怪盜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4/164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