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死亡率很高的「急性肝衰竭」,可由中草藥引起,老百姓請慎用

平時生病了,你會選擇中藥還是西藥?

想必許多人會選擇前者,因為在我們看來,傳統中藥是純天然的,不是化學合成,雖然起效比較慢,但至少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如果你也這麼想,今天就來學一個新詞彙——急性肝衰竭(AHF)。

一、中草藥:急性肝衰竭的推手

急性肝衰竭(AHF)是一種急速惡化的肝臟凝血功能障礙,美國肝病協會定義為: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病程在26周以下的肝衰竭;我國診治指南將其定義為:起病2周內,且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的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複雜,死亡率接近80%,主要症狀有腦水腫、黃疸、腹水、右上腹壓痛、嘔血、黑便、低血壓、心跳過快等。

引起AHF的原因以藥源性肝損傷最為常見,並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們普遍認為「天然」「無毒」的中藥,是造成肝損傷的重要原因,這在業內已經不再是秘密。

20世紀90年代,臨床上不斷出現含馬兜鈴酸中藥導致的腎毒性事件。鑑於此,2001年開始,世衛組織對馬兜鈴酸藥物提出警報,我國的《中國藥典》從2005年開始,也已取消收錄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從此,醫學界開始重視中藥的副作用。

2005年,安徽醫科大學許建明教授做過一項調查,覆蓋全國16家大醫院,結果發現,在1200多例藥源性肝損傷病例中,有20.6%是中草藥導致的

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的一篇論文也顯示,從1994年到2011年,在24112例藥物性肝損傷病例中,有18.6%是中草藥引起的,僅排在西藥中的抗結核藥之後,位居第二。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杜曉曦表示,據北京一家肝病專科醫院的院長介紹,醫院裏有60%左右的肝病病例與中草藥有關

另一家西醫醫院的院長也曾說過,他們醫院與中草藥相關的肝病病例可能在50%左右

為了進一步遏制中藥的「傷肝事件」,2018年,國家藥監局官網發佈了《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主要用於中藥全生命周期的藥源性肝損傷評價與風險管控。

二、中藥材傷肝,原因有3點

中草藥對肝的傷害顛覆了很多人的想像,他們無法理解,被視為「國粹」的中藥為什麼會傷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成分及代謝產物

某些中藥本身就含有能引起肝損傷的成分,比如苦楝子中的苦楝素、苦楝萜酮內酯;黃藥子中的薯蕷皂苷、薯蕷毒皂苷、黃獨素、黃毒萜A、B、C;雷公藤中的二萜類、三萜類、倍萜類;蜈蚣中的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艾葉中的揮髮油和苦艾素等。

此外,中藥本身含有的成分在肝臟代謝的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也會造成肝損傷。比如,野百合、土三七、貓尾草等中藥含有羥基雙稠吡咯啶生物鹼,進入體內後,會在細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轉化為吡咯衍生物,損傷肝細胞。

2、盲目相信中藥「天然無害」

中醫藥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再加上對西藥副作用的擔憂,導致大部分人對中藥過於信賴,認為中藥「無毒」「無害」,因此失去了對藥物基本的防備心。

此外,偏聽、偏信、亂用中藥的現象也不少見,尤其是中老年人,對專業醫生缺乏信任,反而聽信民間偏方、秘方,從而導致肝損傷。

3、沒病亂「調理」

中藥首先是藥,既然是藥,就應該用於治病,而不能把它當成保健品。平時沒病亂吃,以為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最後往往適得其反,導致中藥濫用,引發用藥安全問題。

三、注意5件事,避免中藥傷肝

中藥傷肝,那就不用了?並非如此。中藥在現代醫學治療領域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需要做的,是科學、規範地用藥,而不是遠離中藥。那麼,在與中藥「打交道」的過程中,應該怎樣避免肝損傷呢?

第一,養成正確的觀念,不要認為中藥是無毒、無害的,應對中藥保持戒備心理,以防亂用藥、濫用藥等不良用藥情況發生,同時還要杜絕「無病用藥」。

第二,用藥應遵循醫生的指導,不要按照自己或他人的「經驗」用藥,應該針對實際情況,合理用藥,對症下藥。

第三,注意藥物配伍,是藥三分毒,不是所有的藥都可以聯合應用,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減輕或避免藥物毒性。

第四,注意用藥的劑量,儘量避免最大劑量用藥,對於一些毒性較大的藥材,可以從最小劑量開始,等身體適應後,逐漸加大藥量。

第五,特殊人群要謹慎用藥,老人、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由於體質等因素,使用中藥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損傷肝臟功能。

最後九叔想說,承認中藥存在的毒副作用,並不是在抹黑中醫。相反,只有建立一套規則,更好地規避肝損傷,才真正有利於中醫的發展,應該大力支持才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8/163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