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什麼有的人對家裏人不好,卻對外人很好?原因有三點,令人悲哀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反省,在外面與人交往,展現出來的態度是很好的,然而回到家,呈現在家人面前則是另一幅糟糕的態度。那麼,對家裏人不好,卻對外人很好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解。

與利益關係有關聯

在工作當中,人們想要有良好的人緣,想要得到晉升的機會,必須向同事們展現出自己良好的態度,良好的風貌。基於此,他們的很多缺點、劣勢都潛藏起來,為的就是在外人面前能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

李若飛(化名)在家是出了名的暴脾氣,父母經常被他臭罵。對此,親戚朋友都認為李若飛如果一直是這樣,口沒遮攔,出到社會可是很容易碰釘子。

然而待到李若飛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了,他在工作上收穫的職位是越來越高。這也是令很多親朋好友大跌眼鏡,要知道按照李若飛的暴脾氣,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理應撞不少板子才對,為什麼李若飛還能混得這麼好呢?

其實,李若飛這人就是典型的家裏家外兩面派,在家裏面是窩裏橫,仗着父母疼愛自己就欺負父母,到了社會上,他深知不能這樣,所以在公司是處處與人好臉色,盡其所能幫助他人

而在業務水平上,他不恥下問也是被領導看在眼裏,由此營造出與同事們關係融洽的景象。不得不說,李若飛城府甚深,他知道為了前程,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家裏,父母對李若飛的要求也不高,也就是平常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某些功能,不懂某些社會現象,不了解潮流發展,繼而向李若飛發問,然而李若飛這邊就是一幅不耐煩的樣子。他總是認為父母多事、多話,打擾了他清靜的世界。其實,父母這樣做或許並不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或許他們只想跟孩子保持溝通、有交流。

說到底,李若飛在家在公司會有兩套表現,主要還是利益所致。在利益驅使之下,李若飛只能做出很多違心的舉動。不過話又說回來,只管欺負家裏人,對家外人盡顯奴才狀態,這種人心中功利主義濃厚,在不可逃避交往的情況下,請不要與之深交。

認為家裏人就該包容自己的一切

在不少人的成長曆程里,父母對他們百般呵護,以至於這些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這樣做是應該的,是無條件。擁有這種心態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家裏人不好的概率是相當高。

從小陳韜(化名)就得到父母的萬千寵愛,陳韜想要什麼,在父母能力範圍內的盡情買,在父母能力範圍外的,父母哪怕借錢也要給他買。所以在陳韜內心,從小就樹立起一種理所當然的心理。以至於後面買的東西越來越大宗,父母終於無法承受了。

然而面對父母的首次拒絕陳韜怒了,為什麼以前能賣,現在就不能了呢?陳韜的不理智已經遮蔽了雙眼,他看不到父母為了他已經傾其所有,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遂其所願,是真的沒辦法了。

然而在外面,陳韜展現的待人接物態度是截然不同,他很會做人,很多事情都幫助其他人打點好,毫不誇張地說,對外人他是有求必應。相反,父母對他哪怕提一丁點要求,大概率會被他噴回去。

像陳韜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理所當然認為家裏人就該包容自己的一切」。然而父母也有力竭之時,父母也有老去之時,只懂得無端索取卻不思回報,這樣的人實在令人痛恨。

能以最低成本換取家裏人原諒

很多人之所以對家裏人不好,因為在他們眼中,想要得到包括父母在內的家裏人的諒解,需要的成本遠比得到外人原諒的成本要低很多。基於此,就同一件事,某些人都能有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方案。

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等家裏人都容易原諒自己,所以在某些行為上他們會表現得很任性。而到了外人面前,對方不會慣着他,一旦犯錯,許需要付出不少的金錢和精力。

寫在文末: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關係才能越來越好。如果對家裏人只是會一味索取,一味傷害,這樣的人之於家庭的意義基本上可稱為「無」。

事實上,當大家能以對外人的真誠態度對待家裏人,家裏人或許就會很開心,感到非常幸福。然而有些人是哪怕兩成都不願意付出,實在可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6/163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