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2600年前華夏遭大舉入侵,若無三位英雄或已滅亡

在數千年前,在華夏先民的視野之外,一場軍事、生產革命正在發生。一個全新的生產形式——遊牧經濟正在中亞草原悄然興起。這些騎着戰馬,揮舞着青銅刀刃的遊牧民,像蝗蟲一般掃清了周邊半農半牧的民族。

在這些遊牧民的驅使下,中亞和北亞形成了一股民族遷徙的狂潮。為了躲避遊牧民的屠刀,半農半牧的戎狄民族,像潮水一般湧入華夏諸國的世界,造成了一場可怕的侵略之潮。

周幽王,我們耳熟能詳的昏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曾留下了他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故事。在周幽王的騷操作下,犬戎殺入了鎬京,顛覆了西周王朝,而西周在關中的故地,盡皆成為戎狄的樂園。

事實上,在魏國官修史書《竹書紀年》中,就已經否定了司馬遷的說法。所謂「烽火戲諸侯」,不過是民間傳言。然而戎狄攻破鎬京,毀滅西周,卻是實實在在的史實。野蠻的戎狄竟然消滅了天下共主,這讓關東的華夏諸國吃驚不小。

還沒等華夏諸國緩過勁來,戎狄變向山東地區發動了侵襲。西邊,戎人像洪水一般由忻定通道湧入晉北;東北邊,一部分戎人穿過太行山,在河北平原代地和滹沱河流域建立起戎人的國家——代、中山。

公元前661年,老牌諸侯國——衛國被戎狄所攻破,國君衛懿公被殺,甚至被蠻族吃得只剩一個肝,而曾人口昌盛的衛國,最終僅餘5000餘人,在宋國、鄭國、曹國的庇護下,苟延殘喘。

就這樣,北亞遊牧民所造成的民族遷徙,給華夏諸國帶來了巨大災難。於此同時,南方的楚國也不斷北進,試圖飲馬黃河。當時的局勢就如《公羊傳》所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就在這危機的時刻,齊國國君齊桓公在名相管仲的建議下挺身而出,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向不斷入侵華夏的戎狄宣戰,也成為華夏諸國的主心骨。首先,齊桓公聽聞北方的燕國遭到山戎的圍攻。他立即派兵北上支援,擊潰了山戎,保住了燕國。

此後,齊桓公又聯合諸國,重建了被戎狄毀滅的衛國與邢國。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努力下,群龍無首的華夏諸國出現了空前的團結,而戎狄侵略的勢頭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抑制。因此孔子才會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也就是說,沒有齊桓公和管仲,華夏文明恐怕就此淪亡了。

與此同時,在北方和西方兩大戰場,華夏民族也在對戎狄展開全面的反擊。在山西,晉國逐步強大。然而在晉國周邊,圍繞着諸多戎族,比如狐戎、陸渾之戎、犬戎、姜戎等,都是較為強大的戎族。為了抵禦戎族的入侵,晉國組建了強大的六軍。從晉獻公時期開始,晉國就不斷地驅逐、兼併諸戎。在晉獻公的驅逐下,戎族部落如同潮水一般向東逃亡,無數戎人凍、餓死在了莽莽群山之中。隨後,晉國又採取了懷柔政策,同化了諸多戎族,使他們成為晉國霸業絕佳的助力。

在陝西,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也在進行驅逐戎狄的戰爭,它便是秦國。西周滅亡後,秦國國君秦襄公護衛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然而這塊所謂的封地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這裏遍佈西戎。若不征服這些戎人,就很難取得秦國應有的封地。因此自秦襄公開始,秦人便不斷向戎人宣戰。

秦文公之後,又經數代國君的努力,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歧豐之地皆納其下,又先後滅盪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征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

到了秦穆公年間,秦國的滅戎事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他的指揮下,老秦人殲滅了12個強大的戎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秦穆公遂「稱霸於西戎」,西周故地幾乎全部被收復。可以說若無齊桓公、晉獻公、秦穆公三位君主,華夏文明恐怕就不像我們現在這個樣子了。

除了齊、晉、秦三國以外,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為敵人的楚國,竟也在向戎狄發動的進攻。就這樣,在華夏諸國的圍攻下,戎狄對華夏的入侵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戎人逐漸融入華夏的血脈之中。而齊、晉、秦、楚四大國,也因滅戎事業而壯大,成為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四個國家。

然而華夏諸國並沒有休息的時間,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正在靠近華夏的邊境,而他們的名字叫做「胡」。一場真正的較量,就此展開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春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5/163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