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八旗子弟的「工資」是多少?為什麼會越混越慘?

八旗子弟,整天遊手好閒?他們很有錢麼?確實,在編的八旗兵丁是不愁吃喝的,他們有「鐵杆莊稼」,但大清朝前後二百六十多年,八旗兵丁的待遇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先說八旗入關後鐵杆莊稼是怎麼規定的?

眾所周知,清代旗人是吃皇糧的,俗稱「鐵杆莊稼」,旱澇保收,形成了一整套特權體系。清政府把旗人視作國家根本,所以在經濟上予以優待,從入關時起,即永遠免徵八旗人丁的差役、糧草等稅收,旗人只需承擔兵役。有一整套土地和財政制度保障,甚至八旗有自己獨立於政府機構的經濟體系。但是,縱觀清朝二百多年,八旗子弟的生存狀況是一天不如一天,這是為什麼? 

八旗標誌各有不同

八旗的經濟基礎和一般待遇

順治初年,北京內城,即今天北京東城、西城區的漢民全部遷出,騰地方給八旗子弟居住。在北京周邊,東起山海關、西抵太行山、南到河間府、北到長城沿線,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圈地,獲得十六萬餘頃的土地,成為「旗地」。這部分旗地一部分劃撥為皇莊,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又稱「內務府官莊」,有一萬三千餘頃。八旗的宗室、王公有自己的王莊,總共有一萬三千餘頃。還有十餘萬頃則「計丁授田」,以人頭分給旗人,每個壯丁可分三十六畝。同時,逼迫土地上的漢民投身旗人名下為奴,這些漢民往往還是有房有地的富裕人家,一下子成了世代為奴。

 alt=

北京有內外城之分

剛剛入關時,八旗主體是滿人,還有漢軍和蒙古八旗,總人口只有二三十萬人。十餘萬頃的土地供養這些人口是綽綽有餘的。當時,八旗兵已經每月發一次月餉了,每個季度還發「季米」,京營八旗的待遇比地方駐防的待遇更好。

康熙年間規定,北京旗營士兵,如前鋒、護軍這樣的基層軍官,每月餉銀四兩,騎兵是月餉三兩,每年還有米四十六斛。步兵是月餉二兩,每年還有米二十二斛。另外,養馬還有一筆馬銀,如果出兵打仗,屬於出差,還有一筆行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小萌老師統計,八旗的大頭兵的糧餉已經超過清代正八品官員的俸祿。

八旗官員,待遇就更加優厚。當官的有「俸銀和祿米」。

旗員正從一品,歲給俸銀一百八十兩,俸米九十石

正從二品,歲給俸銀一百五十五兩,俸米七十七石五升

正從三品,歲給俸銀一百三十兩,俸米六十五石

正從四品,歲給俸銀一百五兩,俸米五十二石五升

正從五品,歲紿俸銀八十兩,俸米四十石

正從六品,歲給俸銀六十兩,俸米三十石。

總體上,八旗官員中品級最高的,在京是都統,在外是將軍,歲俸銀為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佐領是中層幹部、正四品,歲俸銀一百兩齣頭,祿米五十二石五升;最低的是驍騎校,歲俸銀六十兩,米三十石。 

 

這點銀子確實不夠開銷

一年六十兩銀子,平均每個月只有五兩銀子,少了點兒。花天酒地肯定是不夠的,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主角蘇燦的父親是廣州將軍,每年俸銀為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養活一大家子人,還有管家、僕人、老媽子,這點銀子不可能維持闊綽的生活。漢軍旗人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劉姥姥看到大觀園的一桌螃蟹宴,暗中計算了一下:「這樣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銀子,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劉姥姥這樣的小康農家,一家人一年還要花二十多兩銀子,王熙鳳過一次生日就花掉一百六十兩銀子。廣州將軍一年一百八十兩銀子的俸銀,勉強夠給一個大小姐過一次生日的。

蘇乞兒。來源/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片段

八旗官員的銀子確實是有點少了。所以,雍正朝起,建立養廉銀制度,對地方官員自總督、巡撫以下,知縣、巡檢以上發給「養廉銀」,數量從三萬兩到幾百兩。對京城官員,改為雙份俸銀祿米,對八旗官員則增給「親丁錢糧」和「養廉銀」。這是一筆超過鐵杆莊稼數十、乃至上百倍的合法收入。

當官的照顧了,當兵的怎麼辦呢?清朝入關初期,清統治者通過大規模的圈地活動,掠奪許多肥沃的土地作為旗地,以不同的等級分配給所有八旗官兵,地位最低的披甲人也能分到房屋二間、耕地三十畝、月餉銀二兩、每年有祿米十餘石,以及出征時一定數量的銀米津貼。說起來,這日子過的是十分「中產」了。但是,這套優厚待遇因為戰爭結束,圈地的停止,很快無法支撐了,多年之後這些八旗兵的繁衍生息,以往分配到兵丁個人的土地和糧米慢慢地要養一家乃至好幾家人,八旗內部貧富迅速分化,一些八旗子弟貧困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八旗子弟貧窮,財政壓力巨大

八旗子弟人丁興旺,是好事兒啊,多撥點銀子唄!可是,清朝自從康熙皇帝說了「永不加賦之後」,始終是吃飯財政。與此同時,八旗制度又是清朝的國家支柱,八旗子弟是清廷內部的特殊階層,不允許經商致富,只能靠朝廷的鐵杆莊稼吃飯。如今一邊是永不加賦的政策紅線,一邊是和平年代,之前的圈地、劫掠成了過去式,蛋糕只有這麼大了。八旗子弟的人口增長,讓鐵杆莊稼支出逐漸加大,國家財政已無力負擔,繼續把八旗子弟的生活全部包攬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八旗人口逐步繁衍是每天發生的事實。

越來越多的八旗子弟墮入貧困。不過,他們的處境還是好於衣食堪憂的漢族農民。從收入來看,一個中等收入的旗人,每年餉銀三四十兩,祿米二十多石。清初米價在一兩一石左右徘徊,江浙產米地物價更低。康熙末年,京城米價大約漲到了一兩二錢。到了乾隆中期,米價到了每石一兩五錢到二兩。此時,中等收入的旗人大約年收入為八十多兩。這個收入還是可以養活一大家子人。

到了乾隆末年,八旗兵丁的生活日漸貧困,乃至出現了所謂「八旗生計」難題。相聲名段《官場鬥》中,身為八旗副都統的劉墉,多次在乾隆面前念叨:「八旗兵丁甚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並不完全是藝術誇張。

當時,北京有數十万旗人,政策規定,不允許他們自主就業,更不准經商,但當兵的人數是有限的,八旗子弟也內卷了。乾隆中葉,京營八旗中已經有六千餘人淪落到無法維持生計的地步,甚至有年老旗人無人贍養沿街乞討,旗人寡婦自賣為奴的案件。

影視劇中的乾隆。來源/電視劇《如懿傳》劇照

根據滿洲旗人筆記《夜談隨錄》所記:有個旗人本來是「馬甲」,照理說每年有七八十兩,是中等收入群體。結果窮困潦倒,經常誤了上班。上級讓他朋友通知他,再遲到早退,你這份鐵杆莊稼我留給別人了。那朋友一進他家的房門,發現馬糞遍地,房間牆上的破洞已經能大到能過一個人了。這旗人的老婆,在臥室不敢出門,恐怕是衣衫襤褸。已是深秋,這旗人只有一件白布單衣,腳下一雙破洞的爛鞋,一看見老朋友上門淚如雨下。悲痛之際,聽到臥室有響動,推門一看,竟然是他的老婆上吊,二人趕忙施救。 

為什麼旗人陷入了財務危機?

有穩定的固定收入,普通的旗人即使不能很富裕,也不至於窮困潦倒吧?其實,正是由於他們有鐵杆莊稼,才陷入了財務陷阱。旗人是當時中國收入最穩定的群體之一,每月有餉銀,每季度有餉米,旱澇保收,所以,許多放貸者借錢給他們,讓他們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生活習慣。最後,許多旗人借了高利貸,利滾利還不起了。另外,八旗官員很腐敗,旗人的餉銀經常被剋扣,或者遲發,這更進一步導致他們經常性的借貸。還有一點,實際上是更致命的,因為幾代人不能真正工作,旗人的社會生存能力已經退化。

 alt=

蘇燦大字不識。來源/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片段

在老舍先生筆下,旗人老爺定大爺是這副做派,毫無任何金錢觀念,瀟灑得很:「他不知道他父親比祖父更闊了一些,還是差了一些。他不知道他們給他留下多少財產。每月的收支,他只聽管事的一句話。」

比脫離社會更可怕的還有賭博,旗人賭博成風,這更是一個無底洞。堂堂的嘉慶皇帝親自寫文章分析賭博的壞處,可謂苦口婆心。

八旗子弟負債纍纍,屢屢做出激進之舉,有人跑去衙門鬧事,有人甚至跑去攔御駕。咸豐四年,有旗人因為吉年收入反而下降,陷入債務危機,寫了一篇呈文,跑去惇郡王府投遞,還痛罵管理戶部的軍機大臣祁寯藻是頭號大奸賊,最終這個鬧事的倒被咸豐帝以叛逆罪處死。四年後又出了更離譜的事情,咸豐八年,皇帝出宮途中,有旗人攔下御駕,痛斥物價太高,旗人生計艱難。 

嘉慶皇帝的福利與改革

為了提升八旗子弟的收入,嘉慶皇帝多次嘗試改革。首先,旗兵編制長期不變,導致補不上缺的旗人墮入貧困。嘉慶皇帝下令擴大養育兵的數量,擴張編制,擴大「就業」。所謂養育兵是八旗兵的後備力量,領正式旗兵五成的銀子。嘉慶皇帝意在讓更多的八旗子弟參加軍事訓練,增加八旗子弟的軍餉收入,真打仗,八旗正兵都靠不住,自然不能讓這些養育兵上,這項政策可以視為一項純粹的福利政策。

不久,各部為增養育兵的好政策上了折謝恩,嘉慶皇帝藉此機會給八旗官兵進行一次思想教育。上諭中說:「添設養育兵額,實因旗人生齒日繁,生計拮据」,純粹為了改善你們生活。同時,希望各都統、副都統好好履行「教養兵丁之責」,「各習弓馬,勤慎當差,節儉生計」,雖然說的是練習弓馬騎射,實際上最主要的還是參加訓練,有點紀律約束,因為嘉慶皇帝知道他們的所謂軍事訓練,多是花拳繡腿。只要旗人們改邪歸正,好好吃福利,過日子就好了。只要別「賭博聽戲」以至「錢糧入手,立即蕩然」就燒高香了。

雖然,這種小修小補不能改變什麼,總是緩解了一下旗人生活困難的問題。但真正的改革,如讓幾輩子不勞動的旗人實邊墾荒,自主就業,發展生產,是不可能的。

到了同治年間,江南被太平天國朝所佔,朝廷財政幾乎崩潰。清政府被迫放鬆了對旗人的約束,允許他們自謀生計。許多底層旗人做起了生意,干起了手工業。庚子之變後,朝廷跑到西安去了,北京城又被八國聯軍蹂躪,留守北京的旗人大部分陷入貧困。畢竟是八旗子弟,還要儘量照顧,所以,清末新政時期,無論是練新軍,還是北京招募警察,都是鼓勵旗人報名,優先錄取。但吃慣了鐵杆莊稼的旗人竟有裝瘋賣傻逃避徵招的。

當鐵杆莊稼走進歷史

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有什麼永恆,所謂「鐵杆莊稼」一樣。因為大清的有滅亡的那一刻的,當鐵杆莊稼徹底沒了,如老舍《茶館》裏旗人松二爺那句話:「現在想起來,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

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來源/話劇《茶館》截圖

1933年,牛鼐鄂發表論文《北平一千二百戶貧戶之研究》,估計當年的旗人,此時的滿族居民,已經佔到北平市貧民人口的一半。論文中專門舉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個旗人叫富華亭,原本是富貴人家,肆意揮霍,最終變成貧戶。51歲的富華亭自豪地列舉自家祖上的光輝:祖父當過陝西延安府同知,在任八年,積蓄數十萬財富,不幸夫妻相繼病故,這筆錢被小妾全部捲走。他爹去陝西討要,最終只能把二老屍骨運回。但他父親之後當了官,很快家境富裕起來了。父親愛交友,每天食客滿門,京城內外知名飯店常看到他父親辦宴會。富華亭冷冷地說,當時那些親友,此時沒一個來照顧我的。當時,他父親一年飯店酒館的花費就有數百銀元,最終沒留下一文錢積蓄,只有三所房產而已。

富華亭這一代幾個孩子全是放蕩公子哥,整天和地痞流氓鬼混,天天想怎麼從父親手裏搞點錢。他們一家人抽大煙,如今已經窮困潦倒,嗎啡「白面」一點不能離。民國時期,沒了鐵杆莊稼,也想自謀生路,一度想開私塾賺錢過小日子。但此前奢侈慣了,欠下大量債務,利滾利的,最終鬧得一家人七零八落。

富華亭的弟弟和老婆抽鴉片,得錢之後,日夜不停地吸,吸完了沿街乞討,親戚朋友罵他,他說自己是 「喜為乞丐」。最後,老婆抽大煙抽死了,四個兒子夭折,房產賣了剛夠抵債,最終當兵去了,落得兩腿殘疾。妹妹榮珍好打扮,當年置辦的衣裳首飾,進入民國開始典賣。最後臥病在床,成為貧困人口。

可見,任何一個群體,如果放棄工作,放棄自我價值,最多二百年,註定廢了。

 alt=

影視劇中的貝勒爺手下。來源/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片段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5/163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