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喬布斯去世十周年,他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今年是斯蒂夫·喬布斯去世10周年。

喬布斯是美國發明家、企業家、蘋果公司創始人,他引領了個人電腦、動畫電影、音樂、手機、平板電腦、數字出版等六大產業的顛覆性變革。他驚人的創造力、強烈的個性、過早結束的生命,讓他成為本世紀大家最關注、討論最多的企業家。

他的粉絲如雲,在他去世之後,「喬幫」繼續不斷壯大。換了在中國古代,「喬幫主」可以進入封神榜了。

很多人崇拜他,是因為他企業做得很成功,他的產品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更多人崇拜他是因為他和他的產品、企業所代表的那種精神。

是什麼樣的精神呢?我們從蘋果的兩則廣告中可以看出來。

蘋果「1984」廣告

蘋果1984年的麥金塔(Macintosh)廣告是廣告史上的經典、傳奇。

廣告片中,一群幾乎一模一樣、像機械人一樣的人,步伐一致地走進一個昏暗壓抑的會議廳,整齊劃一地坐下,面無表情地看着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一個戴着墨鏡的首領(「老大哥」)在發言。

他說:「今天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辦《信息淨化令》的第一個周年慶典。我們在這裏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純淨意識形態的樂園,在這裏每一個工人都能茁壯成長,免受那些傳播不同矛盾思想的害蟲的侵害。我們思想統一,這是比地球上任何海軍和陸軍都強有力的武器。我們就像一個人一樣,有着相同的意志、決心、使命。我們的敵人最終會因思想矛盾困惑而死(talk themselves to death),而我們會以他們自己的困惑來埋葬他們。我們將大獲全勝。」

這時,有一個穿着白T恤、紅短褲的年輕女子拿着一個鐵錘跑進會場,像擲標槍那樣把鐵錘奮力擲向屏幕,屏幕粉粹了,「老大哥」不見了。畫面漸漸隱去,出現以下字樣,配畫外音:「1月24日,蘋果電腦公司將推出麥金塔(Macintosh)。你會明白為什麼1984年不會像《1984》。」

《1984》是英國著名政治諷刺作家喬治·奧威爾於1949年出版的一部虛幻預言小說,反映了一個讓人生變成單調乏味、毫無生機的循環的可怕世界。

這個60秒長的廣告僅在1984年1月22日美國超級盃橄欖球大賽的電視轉播中播出了一次,卻造成了空前的轟動。美國的三大電視網和將近50個地方電視台都在超級盃後報道重放了「1984」,還有上百家報刊雜誌評論「1984」的現象和影響。這個廣告成為廣告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廣告中的鏡頭還出現在後續很多經典電影中。

當年負責製作蘋果「1984」廣告的創意導演李·克勞回憶說:「『1984』表達了蘋果的理念和目標:讓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縱技術,讓計算機變成人人都可以用的產品,而不是強權者控制人們生活的工具。」當時電腦剛剛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在此之前,電腦超級大,超級貴,只有政府和大公司才能擁有。好比現在的火箭和衛星。

到了70年代初期,人們對電腦的態度開始轉變,研究反主流文化群體與計算機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的馬爾科夫(John Markoff)說:「計算機從作為官僚機構的控制工具而被不屑一顧,變成了作為個人表達與自由解放的象徵而被欣然接受。」當時的口號是「向人民傳輸計算機的力量」。

蘋果之所以叫蘋果,就是因為喬布斯覺得技術應該為人所用,而不是為人所懼,應該用一個大家覺得簡單親切的名字,而不是複雜艱深的名字。而且在給公司取名字之前,他正好又去過一次「團結農場」,給蘋果樹剪枝。團結農場是他的朋友開的一個農場,是當時反主流文化先鋒們的聚集地,喬布斯負責蘋果樹剪枝、蘋果採摘等工作。加上那段時間,喬布斯正在吃水果餐,所以選擇「蘋果」作為公司名稱,再合適不過了。

他說:「這名字聽上去有意思,有活力,不嚇人。『蘋果』減輕了『電腦』這個詞的銳氣。還有,這能讓我們在電話簿上排在雅達利之前。」雅達利(Atari)是個電腦遊戲公司,喬布斯曾在那兒工作過。

「蘋果」這個親民友好的名字就這樣確定下來了,喬布斯還嫌不夠親民友好,在設計標識時又咬了一口。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咬過的完整的蘋果可能會被人誤以為是櫻桃。

有人猜測蘋果公司的標識是在向偉大的英國計算機先驅艾倫·圖靈(Alan Turing)致敬,圖靈食用浸過氰化物的蘋果自殺。喬布斯表示,希望自己曾經考慮過這一點,但實際上並沒有。

蘋果「不同凡想」廣告

1997年蘋果的廣告「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再次豐富、強化了「蘋果精神」,廣告中放出一個個著名歷史人物的黑白特寫,依次包括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鮑勃·迪倫(Bob Dylan)、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約翰·列儂(John Lennon)及大野洋子、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愛迪生(Thomas Edison)、阿里(Muhammad Ali)、特德·特納(Ted Turner)、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甘地(Mahatma Gandhi)、艾米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吉姆·漢森(Jim Henson)與青蛙柯密特(Kermit the Frog)、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及畢加索(Pablo Picasso)。廣告以一個年輕女孩Shaan Sahota睜開眼睛為結尾。

畫外音配的文案如下:

致瘋狂的人:

他們特立獨行;

他們桀驁不馴;

他們惹事生非;

他們格格不入;

他們不同凡想;

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

他們也不願意安於現狀……

你可以讚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

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是他們讓世界改變。

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裏的瘋子,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這段文字基本上就是喬布斯自己的寫照,據說是喬布斯自己起草的,廣告公司稍作修改。

如果說廣告「1984」強調的是蘋果精神中的「自由」,那麼廣告「不同凡想」強調的就是蘋果精神中的「創新」。

領導者和追隨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創新

喬布斯一再指出,「領導者和追隨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創新」。

Macintosh的出現引發了個人計算機世界的革命,iPhone的出現則引發了手機世界的革命。iPhone是現代智能手機的真正鼻祖,喬布斯創造了一款將通訊、音影、娛樂等功能集於一體的產品,並將多點觸控的LCD屏幕等許多技術首次運用於手機,可以說,智能手機行業是圍繞着iPhone而發展起來的。

在iPhone問世之前,諾基亞是手機之王,它霸佔這個寶座十幾年,但是從來沒有想到過要把音影、娛樂等功能與通訊集合起來,其他手機廠商也沒有想到。並不是他們之間缺乏競爭,實際上他們之間進行着你死我活的競爭。

他們先是競爭誰能把手機做得更小,競爭得天昏地暗,終於手機小到不能再小了,再小的話,外國人粗大的手指都無法一個個按鍵了。之後,他們又開始競爭款式。

巔峰時期,諾基亞有800多個SKU,每一個款式都差不多,丑得差不多,妥妥的內卷標誌。還有的廠商把手機做成奢侈品,鑲上黃金、鑽石,成為男士繼手錶之後第二個表明財富和身份的工具。

沒有人看到蘋果智能手機的到來,實際上智能手機所需的技術幾乎都是現成的,喬布斯並沒有發明什麼基礎性的技術,他只是把現有技術利用起來,進行了應用型創新。他最了不起的是看到了消費者的需求,或者說是預見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對於突破性的產品,其實消費者調研很難有效,產品尚不存在,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對此是否會有需求、需求有多大。而且,還有一個提前量的問題,正如喬布斯所說:「你不能只問顧客要什麼,然後想法子給他們做什麼。等你做出來,他們已經另有新歡了。」所以挖掘、預見、引領消費者的需求才是關鍵。科學家艾倫·凱(Alan Kay)的一句格言深得喬布斯認同:「預見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親手創造未來。」

事實證明,iPhone正是消費者需要的手機,人們整夜整夜地排隊,就為了買到新發佈的蘋果手機。諾基亞轉眼間就從寶座上跌落了。蘋果手機不僅僅是智能這一點秒殺其他手機,它的設計十分簡約、優美、酷炫、易用,非洲一個六歲的小男孩拿到一個iPhone後,不需要任何解釋、指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用起來、玩起來。就算蘋果手機不是智能手機,光憑它的設計估計也能讓諾基亞敗北。

有人認為喬布斯的創新能力太強了,是個天才,而喬布斯則回答說:「我能創新,不是因為我是天才,而是因為我是CEO!」

喬布斯可能的確是天才,但他是不是天才似乎不能從他能不能創新這個事實中推導出來。

喬布斯很能創新,這是業內公認的,正是他的一次次創新拯救了蘋果,顛覆了整個IT世界。喬布斯1976年創辦蘋果,1985年被他自己招進來的CEO暗中聯合董事會趕走。從此,蘋果一路下滑,奄奄一息。1997年,喬布斯回到蘋果重新掌舵,他推出了非黑色的、彩色電腦,蘋果公司才避免了倒閉的厄運。

個人電腦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問世,一開始外殼都是黑色的、灰色的,一直到1997年蘋果推出iMac。改個電腦外殼顏色整整用了二十年!如果不是喬布斯,這個時間可能更長。

當時有點實力的企業都下設個人電腦公司,競爭十分激烈,很多個人電腦公司頻臨倒閉,為什麼他們都沒有想到推出彩色電腦呢?真是「死不改色」。如果不是喬布斯又回去做了CEO,蘋果也就死不改色了。

改變一下顏色,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的確不需要天才。在喬布斯之前肯定有人也想到過,很多產品都有這樣從單一顏色(多半是黑色)走向五顏六色的發展過程,比如汽車。但是沒有人提出來要生產彩色電腦。

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員工,你提議公司生產彩色電腦,結果失敗了,你很可能就被炒魷魚了,就算不被炒魷魚,以後你永遠被貼上了不靠譜的標籤,職業生涯就此了結。但是,如果是你的CEO創新,失敗了,他就把你炒魷魚了。

所以喬布斯的回答言下之意很深刻,別人不是不會創新,而是不敢創新。因為別人創新失敗,會被炒魷魚;而CEO創新失敗,可以炒別人魷魚。

然而創新失敗是常態,創新就是在一個複雜的、不確定的、多變的、模糊的(所謂VACU,就是這幾個形容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環境中尋找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創新的定義、本質就決定了這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其實創新失敗,嚴格來講不叫失敗,這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母哪來子呢?不創新不犯錯,原地不動,被友商打倒,被時代淘汰,那才叫真正的失敗。

諾基亞CEO在同意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後說:「我們並沒有犯什麼錯,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說完,潸然淚下,十幾位高管陪着落淚。

Hi,朋友,就是因為你什麼錯都沒犯所以整死了諾基亞啊!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創新才能生存,你什麼錯都沒犯說明你根本沒做任何努力進行創新。不淘汰你淘汰誰?你那幾滴淚真是太昂貴了。

對於諾基亞,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曾於2014年6月發表評論說:「諾基亞所犯的錯誤是還停留在工業時代,工業時代講究的是成本和質量,世界上唯一還能用二十年的手機就是諾基亞的手機。因為它忘卻了,這個時代蘋果所推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進步,這點不等於別人顛覆了它,而是它自己顛覆了自己。要走出去與業界多交流,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當年諾基亞遲遲沒有看到智能手機的來臨、智能手機出現後又遲遲沒有跟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願意放棄它自己的塞班作業系統。現在諾基亞似乎吃一塹長一智了。

6月30日,傳出消息,諾基亞今年推出的新款手機將搭載鴻蒙系統。對於諾基亞來說,鴻蒙系統是除了iOS和安卓之外最好的選擇。加上鴻蒙系統可以同時兼容安卓應用程式,讓諾基亞在進行系統革新時不會有太大壓力。

諾基亞留下的電信設備業務在2018年趕超愛立信之後一直穩坐第二寶座,當然和位居第一的華為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任正非說:「諾基亞的奮鬥精神,我認為比別的公司要強,所以諾基亞能夠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上。」

如果諾基亞沒有錯失智能手機這個大機會,那麼實力肯定比現在強很多。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相比諾基亞,泰勒梅公司(Taylormade)要幸運得多。2010年,也就是在喬布斯推出彩色電腦13年之後,公司一名設計師突發奇想,為什麼不把高爾夫球球杆設計成白色的呢?白色的杆頭在綠色的草上揮動起來,青白相間,是多麼的美妙。他於是設計了一款白色杆頭的一號木,結果報上去之後,被CEO罵得狗血噴頭,高爾夫球杆杆頭就應該是黑色的,你怎麼會想到用白色,簡直腦子進水了。

但是這位設計師沒有放棄,他再三懇求CEO給他機會嘗試一下。沒想到白色球杆推出後,客戶把經銷商的電話都打爆了,開後門都買不到。2011年1月,泰勒梅正式發佈R11一號木,掀起了「白色旋風」,很快全球斷貨,顛覆了高球世界。那時有一支白色杆頭的R11,站在發球枱上要試揮很久,揮到隔壁球道的球友都投來艷羨的目光才開球。

R11迅速成為美巡賽頭號發球杆,成為美國市場最熱賣的發球杆,助力泰勒梅在美國金屬木杆市場獲得了45%的市場份額。如今,高爾夫球杆杆頭杆身五顏六色都有了,就像汽車、電腦。甚至比汽車、電腦更酷炫,HONMA的球杆有的系列的杆頭描金彩繪,簡直是件藝術品。

泰勒梅十分幸運,有這樣的員工。但是這樣的員工在人群中佔比是極少的。他們屬於這樣一種人,就是喜歡做這個事情本身,以此為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們不為名利,做事不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基本上不屬於經濟學上講的「理性經濟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CEO說他「腦子進水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企業不能靠這些人群中為數極少的珍稀品種來維持創新、發展,還是應該打造寬容錯誤、寬容失敗的文化,讓更多人的創造力發揮出來。不過很多企業,別說犯錯,就是報錯,都會被懲罰。就像國王斬殺報告前線打了敗仗的信使的故事一樣,最後敵軍破了城也沒人敢告訴國王,這就很危險了。

除了寬容失敗外,還應該寬容成功

寬容成功有時候比寬容失敗更難,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更多注重集體主義的文化中。任正非有一次說:「中國缺少寬容,人家又沒危害你,你幹嘛這麼關注人家。你們看,現在網上,有些人都往優秀的人身上吐口水,那優秀的人敢優秀嗎?」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講到創新時,提到了人口密度和濃度的概念,人口密度和濃度不夠的地方往往不太寬容,這解釋了為什么小城鎮很難創新的原因。大城市大家反正都不認識,習慣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見怪不怪,這樣「怪鳥」才有生存的空間。小鎮上所有的鳥都認識其他所有的鳥,「怪鳥」就被千夫指,活不下去。而創新往往就要靠這些「怪鳥」,這些「怪鳥」就是蘋果「不同凡想」廣告中講的「瘋狂的人」,這些「怪鳥」其實正是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好鳥。

喬布斯用人強調只用一流的人,情願給一個一流的人付十份工資,也不要請十個二流、三流的人。他認為二流、三流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所以會想盡辦法排擠一流的人。只要團隊裏請了幾個二流的人,慢慢的,一流的人就活不下去了,選擇離開,最後全部變成二流的人。如果請了一些三流的人,慢慢的,整個團隊就全部變成三流的人了……這個過程對企業是致命的。所以一定要堅持只用一流的人。

蘋果崇尚「自由、創新」的精神,又有寬容失敗與成功的文化,創新天才喬布斯自己又是CEO,所以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公司之一,是順理成章的事。喬布斯去世後這十年,蘋果在庫克的帶領下繼續成長壯大,證明喬布斯的繼承人決策很英明。蘋果已經成為美國創新能力的標誌,而美國認為創新是它的核心競爭優勢,只要這個優勢存在,它將永遠笑傲江湖。

喬幫主個人已經成為創造力、想像力、持續創新的終極標誌,他的粉絲遍佈全世界,並在他去世十年後不斷增加,反映了人們是多麼嚮往自由的靈魂、創新的能力,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秦朔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08/161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