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同是患癌,有人只活2個月,有人卻活了18年,根本原因在於這3點

你知道現在全球的癌症負擔有多重嗎?WHO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男性新發癌症病例1007萬例,女性新發癌症923萬例。其中,我國新發癌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位居世界第一。

癌症來勢洶洶、發展迅猛,不少人在確診後2個月便去世,也有人在之後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裏都安然無恙,平安度過。同樣是患癌,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一、同是患癌,結局卻截然不同

2002年,剛滿50歲的老李因頻繁頭暈、乏力,不得不去醫院檢查,結果被確診為「肝癌」。那時的醫療水平沒有現在發達,要想治癒談何容易。

不過老李沒有束手就擒,而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去到北京某腫瘤醫院。醫生接診時發現,老李的情況非常嚴重,肝左右葉病變融合,無法手術切除,最大直徑13cm雙發腫瘤。儘管如此,醫生還是決定讓老李進行微創介入治療,並口服中藥輔助治療。

最終,老李進行了3次微創介入手術,同時堅持服藥,奇蹟般地將腫瘤縮小至5㎝左右,成功實現帶瘤生存。

2018年,老李因自行斷藥3個月導致病情復發,但入院治療後,老李就嚴格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期檢查,調整飲食,一直到現在的健康狀況都保持良好,一點兒也看不出已經患肝癌18年。

患癌後還像普通人一樣活着的人,可能確診時是癌症早期,惡性程度較低、治療效果較好。也可能跟老李一樣,經過治療,體內的癌細胞不再「作妖」,可以和人體長期和平共處,這就是臨床上所說的「帶瘤生存」。

二、為何有的患者活得更久?

原來,癌症也會「看人下菜碟」,之所以有的癌症患者活得更久,與下列三個原因分不開。

1.發現得早

一般來說,癌症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癌症發現得越早,治療難度就越小,治癒希望就越大。專家指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實際上比中國高,但死亡人數遠遠少於中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現得早。我國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癒希望非常渺茫。

2.腫瘤惡性程度低

癌症的種類有很多,有的惡性程度高,生存率就低;有的惡性程度低,生存率就高。比如胰腺癌的惡性程度非常高,被稱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5%。甲狀腺癌的惡性程度就比較低,我國的5年生存率超過了84%。

3.患者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有的患者本身情況不嚴重,但是自己嚇自己,最終被癌症「嚇死」。患者是什麼樣的心態,樂觀或悲觀,會影響治療效果,走向不同的結局。

研究已證實,心態積極的患者,治療效果比心態消極的患者更好。除了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家庭關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

三、高危人群癌症篩查不可少

要想早發現癌症,定期進行癌症篩查很重要,尤其是癌症高危人群,患癌風險比普通人大,更應該積極篩查,做好預防。

肺癌

肺癌是2020年全球死亡癌症病例第一、新發癌症病例第二的癌症,高危人群包括

①年齡超過45歲的人群;②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的人群;③長期接觸廚房油煙的人群;④有石棉、放射線、有毒化學氣體等職業暴露史的人群;⑤有癌症家族史尤其是肺癌家族史的人群;⑥有慢阻肺或慢性肺纖維化病史的人群等。

對於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如果被檢出肺結節,應進一步明確肺結節的良惡性。

肝癌

2020年,全球肝癌新發病例90萬,死亡病例高達83萬例。

年齡在40-69歲、長期大量飲酒、攜帶乙肝或丙肝病毒、患有酒精肝等肝病、有肝癌家族史等肝癌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檢查。對於重症人群,建議每3個月進行一次肝癌篩查。

胃癌

2020年,全球胃癌新發病例109萬,死亡77萬,排名前十。

長期飲食習慣不良、感染幽門螺桿菌、長期抽煙酗酒、情緒壓力大、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有慢性胃部疾病等胃癌高危人群,建議定期體檢,及早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幽門螺桿菌篩查,每1-2年一次胃鏡檢查等。

結直腸癌

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數僅次於肺癌,死亡率也不低,高危特徵有:長期高脂飲食、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有腸道息肉病史、有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長期便秘和便血等。

醫生建議,普通人群應每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對於高危人群來說,如果首次檢查結果不理想,應縮短下次檢查的時間間隔。

乳腺癌

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226.1萬例,超過肺癌,位居第一。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年齡45歲以上、有乳腺癌家族史、30歲前做過胸部化療、精神壓力大、攜帶有乳腺癌致病性遺傳突變等人群。

預防乳腺癌,普通人群需在45歲後每1-2年做一次彩超,高危人群在此基礎上增加乳腺鉬靶。

如今,癌症已經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病,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結果往往不會太差。最怕的是確診時已到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05/161501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