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狙擊蘋果】停刊不言絕望 專訪蘋果創刊功臣、尊子、現職記者:努力如常才是最大反擊

【狙擊蘋果】停刊不言絕望 專訪蘋果創刊功臣、尊子、現職記者:努力如常才是最大反擊(圖集)

《蘋果》創刊初期元老李月華、著名漫畫家尊子及《蘋果》現職記者阿樂,接受本台專訪,嘆言《蘋果》如今下場如同香港命運。

在香港,「每日一蘋果」或將成歷史。《蘋果》創刊初期元老李月華、著名漫畫家尊子及《蘋果》現職記者「阿樂」,接受本台專訪,嘆言《蘋果》如今下場如同香港命運。「《蘋果》的消失非因被港人放棄,而是被政治壓碎了」。由於《蘋果》敢於揭發時弊,就連支持建制的市民都視其為求助渠道,「消去《蘋果》就無人再發聲」。(李智智報道)

在周五(25日)「死線」前,不少市民連日繼續大手購買《蘋果日報》以示支持。(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蘋果日報》於1995年6月20日創刊,諷刺的是26年後的今天,恐畫上句號。若香港保安局未能在周五(25日)「死線」解凍資金,《蘋果》或將停運,周六(26日)為最後見報日,網上新聞則於當晚11時59分終結。

功臣李月華回顧當年:難過、唏噓

《蘋果》面臨「熄燈」,曾在該報任職18年半的現《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向本台表示「難過、唏噓」。

回想當年她在《蘋果日報》正值風光時,離開《明報》,帶着好奇心加入《蘋果》,「因《蘋果》當時對社會帶來很大震撼,報紙賣得成行成市,究竟她是有何成功的地方?」

李形容,當時的老闆黎智英是「非人」,要求非常高,「壓力很大,但又獲益不少」,最令她受用的態度是「當有事發生,不先埋怨,而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李月華先後見證「港苹」和她有份親手協助創立的「台苹」由誕生走向歷史,心如刀割。但她不同意有意見指責《蘋果》反對政府「走錯路」,才落得如此下場。她重申,香港失去《蘋果》「將在公共言論上缺了一大塊」,其敢言、揭發時弊的資源和經驗,短期內無法填補。

《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曾在該報任職18年半。(受訪者提供)

《蘋果》在25周年刊物中展示,黎智英(後)在1995年準備創刊時的照片。(溫宇晉攝)

香港失去《蘋果》短期內無法填補

李月華說:《蘋果》以訂閱成功扭轉了只靠銷量和廣告去營運。當然讀者不只視《蘋果》是新聞提供者,亦是支持一個理念。若不是政治打壓,一定可以繼續下去。今日停運不是這產品做得不好,不是讀者放棄她,而是政治打壓。當然無人想坐監,黎智英也是,但要他跪下,去換來自由,我相信他不會如此選擇。其他人都不能獨善其身,紅線模糊,以為不做些甚麼就沒事了嗎?

李月華不擔心自己日後會淪為階下囚,「因都預了會發生,紅線是避無可避」,但認為「靠大台、大船、大碼頭,已不合時宜」,應藉助網絡時代絕處逢生。

《蘋果》在25周年刊物中,羅列過去揭露港府官員醜聞調查報道,轟動社會。(溫宇晉攝)

尊子:是華人社會、中共管治中重要發表空間

香港著名政治漫畫家尊子由《蘋果日報》創刊至今26年,每天無間斷為其創作,尤是「六四」和「反廿三條」的作品,家傳戶曉,可惜亦將止步。

尊子認為,《蘋果日報》在華文媒體「突破大膽」、「出位」,在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後,當大部分媒體都採取保守、「歸邊」的態度,《蘋果》一如以往維持「敢言」風格。

尊子說:《蘋果日報》是華人社會、中共管治中重要言論發表空間,在中國解放前,中國國內的漫畫、報道都是很尖銳,有那樣尖銳報紙是愈來愈少。(《蘋果日報》)是代表了一個歷史時期,通過她的興衰和經歷,反映了香港政府形勢的轉變,若研究香港十、廿年後的政治發展,只需研究《蘋果日報》的發展,已可以清楚了解。

香港著名政治漫畫家尊子在《蘋果日報》設專欄至今26年。(李智智攝)

尊子敬語港人勿絕望「非世界末日」

尊子又指出,《蘋果日報》對香港而言,其直接、無畏懼的作風,在政局動盪中尤為重要。

尊子說:對(政府)部門的報道,很多報紙都會淡化,但《蘋果》是直接,這是非常重要的,若是遮遮掩掩,當大家麻木了,很容易被人遺忘,很多政權黑暗面,很易滋生很多細菌。腐化的情況會很急速和嚴重。

尊子寄語港人勿絕望,勉勵港人靠智慧自救,失去《蘋果日報》「亦非世界末日」,不應因沒有《蘋果》就收聲。」

尊子在周二(22日)《蘋果》專欄「江湖滾熱辣」畫上特首林鄭「燒黑」蘋果。(溫宇晉攝)

首席記者「阿樂」:曾受收性侵犯威脅電話

現職《蘋果》8年港聞首席記者「阿樂」(化名),接受本台訪問時正趕回公司出版。她稱,沒料「《蘋果》有可能過不到七一」,在沉重法律風險壓力下,每日均見有不少同事離開,「心情複雜」,惟她與部分同事仍冀堅守最後一刻。

《蘋果》不但面臨結業,過去兩年間,其記者亦屢遭親中人士「起底」、騷擾和襲擊,「阿樂」亦是受害者之一,曾收無數「強姦」威脅的電話。惟至她至今未言離開,因認同公司「不平則鳴」無畏懼的理念,「努力如常,才是最大反擊」。她笑言,歷來有不少「報料人」是親建制人士,「因相信《蘋果》一定會發聲,《蘋果》價值正是在此」。

「阿樂」最後借用同事說話稱,「即使蘋果被壓碎,它的種子還可以四處發芽」。

《蘋果日報》過去兩年紀錄不少香港社運珍貴時刻。(溫宇晉攝)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23/160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