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2021了,還有家長認為打籃球更能長個?

每當隊員進入發育期,少年足球的訓練隊總會流失幾人,一問原因,都是經家長勸說,改打籃球了,因為「打籃球能比踢足球長得更高」。 

中國家長有一條清晰的運動長高歧視鏈。籃球位於它的頂端,游泳和排球等項目地位與之相近。

但鼓吹練游泳長高的輿論多集中在游泳大省浙江

乒乓球、羽毛球的少兒俱樂部,就只能與足球分享相同的煩惱。 

歧視鏈最底端,則是舉重、體操等「會把個子壓矮」的項目。

民間甚至曾經有輿論認為,體訓隊專門安排窮人家的孩子參與這類項目,嚴重損害發育,非常不人道。 

直到2021年,這條歧視鏈依然廣為流行,但它有任何合理的依據嗎? 

運動增高,不分項目

 答案是沒有。

身高主要由長骨的長度決定。青少年在發育過程中,骨骺處的軟骨會不斷成骨,使骨骼伸長,停止發育時,骨骺線就會閉合。

股骨(大腿骨)和脛骨(小腿骨)的骨骺線,骨骺線的縫隙部分就是軟骨

適宜的運動可以使長骨兩端骺軟骨在擠壓摩擦中受到刺激,有利於軟骨細胞的增殖,加速骨細胞分裂,促進長骨增長。 

因此,當前的運動科學研究普遍認為,正常參與任何體育鍛煉對身高都有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矮身材兒童,實施不同的運動處方,身高增長的效果不可忽視。

實施運動處方之後 6 個月矮身材兒童身高體重的變化

而參與的項目不同,並不會造成身高發育的差別。 

如果非要細究,反倒是長高歧視鏈底端的舉重,可能比頂端的籃球在促進身體發育方面要更有優勢。

國內一項總結了 442 名青少年運動員(均為國家二級以上)發育水平的研究認為,重競技類(舉重、摔跤、柔道)運動員身體形態發育水平要好於劍擊、籃球等項目。

重競技類就是按體重分組別來進行比賽的競技項目,圖為UFC稱重儀式上的格鬥選手張偉麗

其原因在於,重競技類項目對運動員體格、人體充實度和營養狀況的要求會更為苛刻。不過,這些項目對身高發育的影響並沒有顯著性差異。 

家長們堅信的運動長高歧視鏈,主要是源於電視體育直播尤其是奧運直播帶來的印象。 

專業的籃球、排球運動員基本是清一色的大高個。

2019 男籃世界盃中國隊陣容 

2019 男籃世界盃中國隊身高(因來源不同,與官方公佈數字略有差異)

舉重和體操則像是矮個子的專利。

倫敦奧運會的中國體操隊,其中身高 173cm 的張成龍(右 4 )因為「太高」一度被國家隊拒之門外。 

這樣的印象本身就不一定靠譜。

中國人熟悉的舉重選手個子都不高:北京、里約奧運會兩奪金牌的龍清泉身高只有 156cm,同樣在里約奧運會奪金的石智勇身高是 167cm,國內最有名的舉重運動員占旭剛也不到 170cm。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選手,蟬聯三屆奧運冠軍的土耳其舉重神童穆特魯,身高更是只有 150cm。

哈利勒·穆特魯

然而,這只是中國舉重隊的優勢集中在輕量級造成的結果。龍清泉是 56 公斤級,石智勇是 69 公斤級,占旭剛是 77 公斤級,在這樣的體重限制下還要是一個大力士,當然只能是矮個子。中國人之所以對穆特魯印象深刻,也是因為他的三屆奧運冠軍都是擊敗中國選手獲得的。 

實際上,舉重運動並不缺乏大個子。里約奧運會 105 公斤以上級的三名獎牌得主身高都在 180cm 以上,冠軍塔拉卡哈德澤更是接近兩米(197cm)。由於中國選手沒有參加這一項目,國內觀眾很難看到他們的高大身姿。

里約奧運會 105 公斤以上級獎牌得主

里約奧運會上,中國舉重隊唯一一名參加重量級項目的選手楊哲(105 公斤級),身高也有 187cm,可惜他只獲得了所在項目的第四名,難以引起國內一般觀眾的關注。 

舉重亞錦賽上的楊哲 

膳食補充,吃了白吃

家長們的執念不限於運動,因為長得不高而補鈣、補鋅是大多數人的共同童年記憶。

出於迎合家長為孩子增高的焦慮,普通膳食補充劑也會把增高當作噱頭

吃這些補充劑有用嗎? 

幾乎沒有用處。

營養補充劑其實是一種專門的治療手段,針對那些發育水平低於同齡人的兒童有良好的效果,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通常就是他們發育遲緩的原因。

對發育遲緩的兒童補充相關營養素效果明顯,並沒有使兒童的骨齡顯著增長

絕大多數兒童並不存在這樣的發育遲緩問題,他們只是沒有發育到家長理想中的水平。即使刻意去做的檢測顯示他們某種營養素水平較低,補充劑對幫助他們長高也沒什麼效果。 

考慮到很多人飲食並不均衡,按照建議劑量吃一點膳食補充劑,尤其是複合維生素,倒也沒什麼壞處。不過在強烈的焦慮下,家長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讓孩子過量攝入營養素,比如在早餐、加餐都食用添加營養素的強化食品基礎上,又「按時按量」服用了補充劑。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中國家長最熱衷補充的兩種營養素——鈣和維生素 D,恰恰就是最容易攝入過多的營養素。 

過量攝取鈣質,對發育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危害,如引起骨骺線過早閉合,它還會增加腎結石風險。

2013 年 10 月 30 日,國家衛計委依據專家建議下發通知,禁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針對兒童開展非診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檢測。也就是說,除非出現了發育遲緩等症狀,不必特意檢測並補充微量元素;而僅僅為了長高補充微量元素,存在過量攝入的風險,弊大於利。

個體能長多高是個玄學

對於執着於後代長高的家長,科學研究得出的結果大概是令人絕望的。

長高類短視頻的流行,說明有後代身高焦慮的父母不在少數

幾項針對同卵雙胞胎的跟蹤研究表明,人體身高有 60%~80% 是由遺傳決定的,這意味着除了提供成長所需的營養,後天能做的很少。 

但具體到遺傳基因是怎樣決定了身高,現在還所知甚少。目前,針對 253288 人開展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已經在 423 個基因位點上識別出697種能影響身高的遺傳變異。隨着未來的進一步研究,這個數字還會變得更大。 

很多看似有理的建議,由於是根據宏觀觀察而得出的結論,實際上也未能排除基因在其中的影響。 

比如這流傳最廣的一條:主要從肉、蛋、奶中獲取蛋白質的人,比那些主要從穀物中獲得蛋白質的人長得高。 

它是由比較不同族群的食譜和平均身高得出的結論:低地國家的人比南歐國家的人長得高,經濟並不發達的波黑、塞爾維亞、黑山人也長得很高。在中國國內,經濟相對貧窮的康巴人同樣以高大著稱。 

波黑在歐洲是個窮國,但它的平均身高跟荷蘭相當

從宏觀的層面講,這條說法是正確的,但它卻未必能成為個體長高的經驗指南。因為那些高大族群能適應他們的食譜很可能也是受基因的影響,長期適應了穀物蛋白質的人群則缺少這一基因優勢,即使強行改變食譜,也不一定達成同樣的結果。 

那麼,從公認的科學層面講,到底有哪些可靠的增進身高的建議呢? 

頂尖的健康信息網站 Healthline 曾列舉過以下六條: 

  • 均衡飲食,

  • 切勿濫用補充劑,

  • 獲得充足的睡眠,

  • 保持鍛煉,

  • 保持好的站姿和坐姿,

  • 如果不喜歡有針對性的姿勢訓練,也可以試試瑜伽。

「好姿勢」的建議對成年人也適用

除了因應瑜伽在西方世界的流行而特別將它列出外,這些科學建議並沒有什麼新穎得出離生活常識的地方。 

今天,幾乎每個有條件的家長都會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並儘量為他們安排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體育鍛煉,唯一在意識上有所倒退的可能是父母們不再強勢強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想幫助孩子長高,真正可行的也只有這些事項。 

換句話說:一個人能長多高其實是個玄學。 

這也許是一個讓家長們痛苦的事實,不過,如果能放下長高的焦慮,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個睡眠充分,飲食健康,同時還能自由參與熱愛的運動的童年,至少是快樂的。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象公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07/16029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