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 原因很簡單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金錢已經成為衡量很多事物的基本準則。金錢也逐漸地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限制因素,在窮人與富人的中間,永遠都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窮人和富人很少能夠成為朋友。

畢竟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身份背景、社會地位差不多的人,在一起才能夠感覺到這份關係是舒適的。

但是,有一部分人認為,在各個學校可以讓不同家庭條件,不同社會背景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接受同樣的教育,和平等的對待,讓他們在學校之中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係,這樣做有利於縮小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之間的區別。

但是,事與願違,在我們當今的社會背景之下,社會資源極度失衡,不同家庭條件、社會背景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別越來越大,這種差別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顯現。

這種社會資源失衡最終只會導致有錢人的圈子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形成,窮人根本無從涉足,更別說加入進去了。

前一段時間,網絡上突然流行起一位企業家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越是富有的人,越不喜歡與窮人共事。」

這句話聽起來雖然充滿了階級意味,但是,這句話卻是「話糙理不糙」,這句話其實是對於我們現下社會真實狀況的一種描述,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

「人以群分」導致了階級的固化

在社會學的角度來講,有一種叫做「人以群分」的概念,人們大多都更傾向於與自己知識儲備能力高低、生活理念差不多的人交朋友,最終,我們會由於這種傾向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圈子。

在這個圈子當中,所有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大同小異的,並且,身處這圈子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這個圈子之中其他人的影響,並且,這個圈子還會給予這個圈子之中的每一個人充足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以窮人為例,當一個窮人想要涉足富人的圈子,那麼,他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根本融不進去,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自己對於生活的認知與富人對生活的認知完全不同。

也許你苦苦追尋的某種東西,就是那些富人們稀鬆平常就能夠得到的,這種差別會造成窮人的心態炸裂,所以,一個窮人想要進入富人的圈子並不容易。

「階級固化」指的是社會不同階級之間存在着一種流動受阻的現象,富人無法進入窮人的圈子,窮人也無法進入富人的圈子。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之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很少會產生溝通與交往,他們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之中,雖然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擁有着巨大的潛力和巨大的能量。

但是,由於社會資源的失衡,社會認知的差異,教育資源的傾斜等等因素,都導致了窮人難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穿破階層的阻礙,躋身於富人的圈子。

眼光與經濟實力成正比

著名教育學家羅伯特·清奇在其書中曾經提出:「個體的眼光與經濟實力是成正比的。」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窮人更加關注的是物質生活,所以,導致了窮人只能看到眼下的一點點利益。

在羅伯特的眼中,貧窮不僅僅指的是經濟水平的低下,還是一種窮人身上的特質。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真正的富人大多看不起那種煤老闆、暴發戶等等,因為他們即使能夠一夜暴富,也不會規劃財產,只會快速的花光自己錢。一時的財富不能讓窮人對財富有正確的認識,所以他們不懂得理財。

但是,有足夠戰略眼光的人,都會看得非常的長遠,他們會趨利避害,做長遠的打算,即使當下會有一點的虧損,但你後續的利益更大,他們也會選擇先虧後贏。

他們甚至會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給這個社會帶來一些進步作用。

而我們也能夠發現,其實創業是非常困難的,那些成功人士的創業經歷往往是非常坎坷的,例如馬雲、雷軍、馬化騰等等。

綜上所述,對於普通人來講,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於糾結階級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生活與這些階級問題並不沾邊。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貧富並不能成為衡量一個人幸福與否的標準。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19/159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