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rfa獨家專訪:獲人權新聞獎加山采主逃港赴台 嘆自己成「最無人權的記者」

第25屆人權新聞獎周四(6日)正式揭曉,但一個表揚捍衛人權報導的新聞獎項,這一屆卻反成香港新聞自由受壓的象徵。香港電台要求撤回所有參賽作品,並表明不會領獎,令外界譁然。而在學生組別,以「『唔系叫韓寶生』—劫後餘亡」一文獲得優異獎的《加山傳播》(DB Channel)創辦人之一胡戩,也已逃離香港,來到台灣。

獲人權新聞獎的加山采主胡戩已逃港赴台。

第25屆人權新聞獎揭曉,同日首次獲獎的網媒《加山傳播》創辦人胡戩宣佈,已離開香港逃至台灣。他接受本台專訪時,慨嘆自己成為「最無人權的記者」。他坦承離開只因「懦弱還是未能面對」,但仍熱愛做記者的他,相信終能再找到屬於自己的崗位。(文海欣台北報道)

第25屆人權新聞獎周四(6日)正式揭曉,但一個表揚捍衛人權報導的新聞獎項,這一屆卻反成香港新聞自由受壓的象徵。香港電台要求撤回所有參賽作品,並表明不會領獎,令外界譁然。而在學生組別,以「『唔系叫韓寶生』—劫後餘亡」一文獲得優異獎的《加山傳播》(DB Channel)創辦人之一胡戩,也已逃離香港,來到台灣。

慨嘆得獎後卻成「無人權記者」

年僅23歲的他來台後接受本台專訪,無奈指「取得人權新聞獎其實好諷刺,因為是揭露侵犯人權、不公義的事才拿到這個獎」。

胡戩說:很諷刺,我得到人權新聞獎後,就成為「最無人權的記者」。但諷刺完又如何?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你不會知道之後如何。即使怎樣諷刺也不及蔡玉玲(事件)諷刺,721事件中仍未有(白衣)人入獄,她已經率先被判罪成,論(最)諷刺也是她吧。而且我得到人權新聞獎後,《加山》亦未倒閉,但《視點31》拿完新聞獎後(或將)消失,才更諷刺。所以我只是令整件事的諷刺程度,加上一撇。

對比之下,他認為《加山》另一成員年紀輕輕就得到攝影獎,更值得鼓舞。

訪問時,雖然胡戩表面不時露出燦爛的笑容,但言談間其實流露一絲絲的無奈。(文海欣攝)

離開只因「懦弱還是未能面對」47人案成催化劑

胡戩憶述,除了戶口近期被凍結外,他早於2020年底已遇到被跟蹤的情況。當時他為曾被中國驅逐的德國青年穆達偉(David Missal)撰寫的專訪刊登後,10多名警員凌晨在他家樓下,凝視其單位至少一小時。有一次,他採訪完海外港人抗爭者鄺頌晴等人後,亦被跟蹤,就連海外親戚都被電話騷擾,問及是否認識自己,當刻他就知道自己已被盯上,並在「名單」之上,所以已有心理準備,終有一天會被捕。

當初做記者,是想揭露社會不公,沒有傳媒相關工作經驗的他更毅然自立門戶,只因覺得發揮空間比在傳統媒體更大。他深信是否成事,只在乎於自己有否能力,今日他卻要因此離開家鄉。他坦言在《港區國安法》下,記者隨時都可以被指控違法,因此對被捕有很多想像,當中47人案更是促使他離開的催化劑。胡戩旁聽後,意會到當人去到某一個地步,發現自己將要面對至少6、7年失去自由的日子,他反問自己能否做到如前記者何桂藍般大義凜然。他的答案是「不能」,因仍要顧及家人。他坦承,離開的最大理由,是害怕及懦弱。

胡戩說:私底下我都說過,不介意做第一個被國安法拘捕的記者,因為我覺得有光環。但問題是,現實中47人案展示給你看就是,原來國安法的審訊,那個心理恐懼可以去到如此恐怖。另一樣好重要的是,就算我真的是第一個被國安法拘捕的記者,我是否真的能做到想做之事?好明顯不是。有好多國安法被捕人士,其實現在都沒有人理會,就像傑斯。你自問,有多少人真的關心他?他審訊時法庭外有否排長龍?沒有。

不願離開可以有千萬種理由

他提到,其實早於去年11月已經想離開,但終究有不少事情放不下。除了家人朋友,還有法庭審訊。例如周梓樂死因庭或其他抗爭者的庭審報道,他都想去做。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在香港仍有用處,總之就是有數之不盡的理由,令他不願下定決心離開。而更重要的是,他捨不得香港,這個他土生土長的地方。

胡戩說:雖然我一直探索自己在香港可以做甚麼,有甚麼可以貢獻香港,最基本可能寫多幾篇對香港有用的專訪?一直有打算離開,但都會想留下來做多一些。直到47人案,對我是一個很大的「震撼教育」,好震懾,對我的朋友更甚。當好多朋友已離開,這個圈只剩下我,他們都會想我離開。我身無分文,機票也買不起,當朋友連機票都幫你買,難道你還不離開嗎?

胡戩亦帶同書本來台。(文海欣攝)

離開並不可恥前提是離開後會做甚麼?

他認為離開並不可恥,但離開後做甚麼,才更能定義其價值。他希望「對得住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份」。他預計,將來會有更多記者離開香港,但希望大家會繼續做幫香港的事。

離開以後,無論香港發生甚麼事,都只能「隔岸觀察」再作報道,這或許是作為記者,最痛苦的事。談及自己在台的定位,胡戩坦言未有明確方向,但撫心自問,他希望繼續經營《加山傳播》,以深入報道、專訪等方式,繼續宣揚本土理念。他堅定地說,來到台灣仍然「好想做記者」,並引述蔡玉玲的一句話「即使眼前的平台可能一個個被打壓、被消失,但只要大家仍然想做下去,就會有空間」。他自嘲「我就是因為好熱愛做記者,才有落得今天如斯田地」。

《加山》成立近兩年,兩名創辦人當中,馮達浚已身在獄中,他自己也已逃至台灣。被問及《加山》的去向,他眼神略帶憂傷,表示即使不再經營《加山》,都要親口向曾經鼓勵他的人交代。

胡戩說:加山曾經倒閉,那時好多人都鼓勵我繼續做下去,而好多鼓勵我的人現在都坐在「牆內」。我覺得如果我沒有和他們親自交代一聲就結束營運,是對不起他們,所以至少會盡力做下去。

做網媒要懂得補位

作為網媒創辦人的他,提到「反送中運動」時期,香港網媒百花齊放,大家都會補位到現場直播,但讓他氣憤的是,現在香港每天都有很多法庭新聞,卻沒有網媒懂得補位。當他仍在香港時,法庭就是他經常出沒的地方。

這也體現在胡戩帶來台灣的物品上,不少都是他在香港法庭的「戰績」,筆記簿、進入法庭聽審的籌號等,可見他對此珍而重之。

記錄了胡戩在法庭的「戰績」。(文海欣攝)

另一樣最能代表香港記者的,就是反光衣。他受訪時尷尬地叮囑「千萬不要叫我穿起來拍照」,更湊近衣服聞了一下,笑說「還有催淚彈的味道嗎?」。他-一個23歲的香港青年,即使未知前路如何,但他堅信終能再找到屬於自己的崗位。

胡戩尷尬地叮囑「千萬不要叫我穿起來拍照」。(文海欣攝)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07/158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