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即將公佈,這有5大預測

作者:

中國每隔十年就會做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這是全球高度關注的事件,因為作為十幾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中國人口數據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會引起不可估量的蝴蝶效應。

一個多月之前,也就是3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在一場發佈會表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目前的工作進展到了最後的數據審核匯總階段。

「我們初步打算在4月上旬召開發布會,向大家公佈這次普查的結果。」

結果你猜怎麼着?

現在已經4月下旬了。

普查結果未如期公佈,不由得令人浮想聯翩。

其實,對於財經研究人員來說,我們早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下邊我將按照既有的大趨勢展示幾個預測,大家姑且一看。

1不排除漢族人口比例進一步下降

1953年,漢族人口佔比全國比例為93.94%。

接下來十年,該比例有所上升。但是自從80年代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後,漢族人口佔比全國比例就進入了穩步下降的通道。

1982年是93.32%。

1990年是91.96%。

2000年是91.59%。

2010年是91.51%。

相比五十年多前,減少了2.43個百分比。

在這個歷史性巨變的背後,是一種持續多年的不對稱生育政策:

過去很長時間裏,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是先大陸後邊疆、先城市後農村、先漢族後少數民族,對少數民族執行有別於漢族的相對寬鬆政策。

新疆為例。1992年新疆開始全面對少數民族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不僅比漢族晚了17年,而且相比大陸還要寬鬆一些——城鎮漢族群眾提倡一對夫妻生育1個孩子,而少數民族群眾一對夫妻可生育2個孩子;農村的漢族群眾可生育2個孩子,而少數民族群眾可生育3個孩子。

如果你不了解不對稱政策的影響,我們來看幾組數據。

2009.11.1-2010.10.31這段時間的漢族育齡婦女當中,生育二孩的比例為31.20%,低於彝族的32.84%,維吾爾族的33.28%,藏族的34.06%、苗族的35.03%。漢族生育三孩的比例為4.82%,不到苗族的一半,約為維吾爾族、藏族、彝族的三分之一。

雖然2016年放開了全面二孩後,漢族的生育空間與少數民族逐步趨同,但效果並不大。

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便下降61萬至1725萬,2018年再下降200萬至1523萬,2019年再下降58萬至1465萬。

居高不下的房價、高昂的看病上學成本,消耗了很多城裏人「為國辦大事」的熱情。

因此,不排除2020年漢族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降低。

2內循環下的成渝勝利

第七次人口普查,會給21世紀以來的川渝人口變遷一錘定音,宣告成渝經濟圈在內循環時代下的勝利與重要性。

我們將看到川渝人口規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2000年-2010年,是負增長的降落趨勢(整體上)。

2010年-2020年,是正增長的起飛態勢。

(四川歷年常住人口變化制表:黃天霸)

(重慶曆年常住人口變化制表:黃天霸)

前一個十年,四川的常住人口一路萎縮,從8234萬降至8041萬,其佔比全國的比例也從6.58%跌至6%。重慶常住人口佔比全國比例也從2.44%萎縮到2.15%。

後一個十年,四川的常住人口止跌反彈,從8041萬迅速膨脹到8375萬。重慶也徹底穩步回升,打破了上世紀90年代的人口頂峰記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孔雀東南飛,大量川渝人口跑到沿海務工,導致當地人口流失。

後來,重慶歷史性地打通了全球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從沿海地區搶走了筆記本電腦之都的皇冠,仿佛一夜之間建立起了龐大的電子信息產業,成功完成了傳統重工業基地的轉型。成都憑藉沿海般的營商環境,虎口奪食,吸引了海內外諸多巨頭落戶,逐步闖入了中國前十大城市。

家門口的工作越來越有吸引力,導致大量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回流川渝地區。這種人口回流,與60年前的三線建設極為不同。

成渝的排序,在東北、中原和長江中游之後。

3廣東是最大贏家

2010-2020年,我們的城鎮化進程已進入了存量收割時代。

也就是說,大都市圈化與城市收縮同時並存的階段。特大城市的膨脹,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眾多小城市的虹吸。

按原先的發展態勢,北京上海本來會朝着3000萬人口的規模蒙眼狂奔,成為全球最瘋狂的人口收割機。

但幾年前,這股歷史洪流被斬斷了。自京滬定下減量發展的重大戰略之後,廣州深圳就頂替上來,人口吸引力升至全國最強。

保守估計,廣東過去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或將超過1100萬人,比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還要多。而該省常住人口佔比全國比例,也會從2000年的6.83%、2010年的7.79%,進一步提升到8%有餘。

這也意味着,今天每十二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廣東。每20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大灣區。廣東,是名副其實的最大贏家。

源源不斷的新血液湧入,使得珠三角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群,沒有之一。而與此同時,長三角則整體陷入老齡化的困擾。

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65%以上人口佔比為8.48%左右,在大陸31個省市區當中的老齡化程度排名倒數第六。而上海、江蘇、浙江快逼近14%的中度老齡化標準了。

4東北三省或減少160萬人

在有些地方,人口統計是一門「玄學」。

每一年,很多城市都會公佈常住人口數量,但它只是一個估算值。只有每隔十年的全國性人口大普查,才是挨家挨戶摸出來的準確數值。

因此,對於有些地方來說,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就像是一次大考。畢竟,誰也不想被看到在裸游。

比如說東北。

早在多年前,吉林省就不進行地級市層面的常住人口統計了。

在整個東三省,可以說除了瀋陽等極少數城市之外,其他地方的常住人口基本都成為了「黑匣子」。戶籍人口是一年一年的更,常住人口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保守估計,今天東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地級市人口萎縮。也就是這些城市不僅沒有長大,反而越變越小。

由於產業轉型緩慢以及老齡化問題,2010-2020年十年間,東北三省減少的人口或高達160萬人。

這個體量,相當於江西景德鎮全市的人口。

未來十年,大東北鶴崗化不可阻擋。

5上海遼寧最先步入中度老齡化

按照聯合國的劃分標準,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表示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表示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數據來源為各地統計公報,紅色部分為估算制表:塵)

五年前,中國大陸最年輕的三個省市區分別是西藏、新疆和寧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均為少數民族聚集區。其中西藏還是全中國唯一沒有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65歲以上人口佔比僅為5.7%。

而中國大陸最老的五個省市區分別是四川、上海、遼寧、重慶、江蘇,其65歲以上人口佔比均超過12.5%。經過最近五年的演化,這幾個省份也是最有可能在今年率先步入中度老齡化的地方。

人口是一切生產力的基礎,人口結構的質量直接影響國運。

日本「失去二十年」,背後便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人口問題。所以日本才會把難以逆轉的低生育率稱為「國難」「慢性亡國」。

然而,前陣子,有不少城市披露當地2020年的出生人口較2019年下降10%-30%。

就連河南和山東等文化偏向傳統的人口大省,如今也生不動了。

6懸念

關於中國的人口數據,仍有許多懸念。

比如說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數。1990年,這個數值接近於4人。2010年,這個數值下滑到3.09人。

如果2020年跌穿3,那就意味着中國最典型的家庭已經不是三口之家了。社會上的丁克家庭,一人家庭要比我們想像中多很多。傳統的家庭結構完全被顛覆了。如此,我們的家具、汽車、電器等產品設計,也必須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而做出改變。

又比如,2020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是否會跌至1300萬以下?如果是的話,則意味着在全面放開二胎後,中國的新生兒仍以年均一百萬的速度在減少。

又比如說,哈爾濱、長春等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有沒有負增長?

……

上述懸念,只能交給即將公佈的第七次人口大普查揭曉了。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27/158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