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漫天霾:紅黃藍幼兒園如此「臭不可聞」為什麼沒倒閉?

作者:

江西瑞金紅黃藍幼兒園孩子聞臭腳的事,實在是臭不可聞!

我們都為人父母,看到這樣的消息,自然理解孩子家長的心情。但是在憤怒之餘,必須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為什麼紅黃藍幼兒園沒有倒閉?第二,為什麼幼兒園的價格都這麼高?第三,如何減少或者避免這樣的情況再發生?

紅黃藍幼兒園官網上說,這是一家遍佈全國的幼教連鎖機構,擁有近1300家親子園和近400家高品質幼兒園,2017年9月27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它採用的是「直營+加盟」並舉的模式。收費不菲,一二線城市,每個孩子每月大約3000-5000元。本次江西瑞金出事的幼兒園,根據家長披露,半年收費為6000元,也比其他幼兒園高出一大截。要知道,瑞金市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有32659元(來源:瑞金市政府網站)。

這並不是紅黃藍幼兒園第一次出事。2015年,吉林曾發生紅黃藍幼兒園的教師多次針刺、恐嚇幼兒事件;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紅黃藍北京新天地幼兒園虐童案件。這些案件當事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並禁止在一段時期內從事幼教工作。這次瑞金的「助教」劉某,被立即辭退,公安機關對其行政拘留七日。

收費很高,出事不斷,為什麼卻不但沒有倒閉卻經營良好?

因為選擇太少,沒得選!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各類幼教機構中,雖然它比較爛,但已經是相對好的了,其他的可能比它更爛。家長的選擇,決不是無目的。

為什麼沒得選?

因為幼兒園像其他教育機構一樣,是一個被高度管制的行業。開辦幼兒園,有環境、註冊資本、實物資產、教師資格等方面的重重限制,要經過街道辦、縣區、市以及工商、稅務、衛生、消防、環保、物價、教育等級別和機構的層層審批。有些要求看似並不高,但問題在於,你即使符合這些要求,也並不一定會得到審批,因為行政部門會有指標限制。

也就是說,它被設置了准入資格和數量限制,排除了競爭。

任何行業一旦設置准入限制排除競爭,必然質次價高,這是經濟學鐵律。因為只要拿到辦園資格,就是躺賺,其他人想拿到這個資格,難於上青天。於是它沒有競爭壓力,沒有改善服務的動力。

想想兩桶油、郵政電信,出租車行業,道理是一模一樣的。教育並不特殊,它就是一種商品和服務,受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

雪上加霜的是,2018年出台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若干意見》中要求,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

什麼是「普惠性幼兒園」?是指達到規定的辦園基本標準、面向社會大眾招生、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或接受政府指導價的幼兒園,包括公辦幼兒園和提供普惠性服務的民辦幼兒園。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幼兒園必須面向大眾招生,不能通過價格機制篩選目標群體,沒有高中低檔之分。辦成普惠性幼兒園的,政府會給予補貼,各地標準不太統一,但一般大約為1000元/每人每年。公辦幼兒園自不必說,拿補貼、各類設施和老師工資財政供養;民辦幼兒園要想拿到補貼,就必須轉變為普惠制,接受政府的統一定價。

拿紅黃藍幼兒園來說,北京某地一幼兒園轉變為普惠制後,拿到了補貼,但是收費標準立即從5000元/人、月,降低到政府規定的750元/人、月。

80%的普惠性幼兒園,意味着只剩下20%留給私人資本。前者變少,後者也必須變少;前者達不到比例要求,後者就必須被關閉。否則考核比例這個硬指標達不到。這意味着私立幼兒園的審批指標進一步縮減,審批難度更大。

這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呢?第一,這是一次公有化的進程,在政府定價和補貼下,競爭性的私營幼兒園更加難以生存,新的幼兒園更難審批,導致幼兒園的數量更少,於是更沒有競爭壓力。第二,原有的私營幼兒園要麼轉型成為普惠制,要麼必須降低標準、降低收費。但是幼兒園的前期投資很大,成本費用很高,變成普惠制,補貼不足以支付原有的工資和成本;不變,就必須降低收費才有競爭力。不論怎樣,私營幼兒園要想維持生存,就必須從它開支的最大部分——教師工資——中縮減成本,要麼減少教師僱傭,要麼降低教師工資。第三,由於按人頭給補貼,加之准入受限,所以擴招成為必然選擇,甚至由此生出弄虛作假騙補貼的行為發生。

幼兒園數量更少,需求旺盛,競爭壓力更小;教師工資降低,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動力下降;教師更少,擴招帶來教師更大的工作量,無法兼顧一個班五六十個孩子。這是一套「組合拳」,帶來的結果就是:質更次,價更高。

「質更次」好理解,為什麼說「價更高」呢,不是已經降價了嗎?不是。一方面,你支付的代價看似低了,但是價格必然是相對價格,經過比較的價格才有意義。現在花750元所購買的幼教服務,跟過去5000元的服務,是不同的服務,是性價比更低的服務。另一方面,供給受限,好幼兒園就那麼幾家,公立幼兒園需求旺盛,於是贊助費、托關係、走後門就會應運而生,這仍然是家長的額外成本——成本是主觀的——這種心理煎熬甚至超過了金錢。凡是可以用錢輕鬆搞定的事情,其實才是簡單的事情!

這同樣是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價格管制一方面會導致供給下降,人為造成緊缺;另一方面會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看似價格低了,但是買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務了——你買到的並不是過去的服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往往錯誤地歸因為私營幼兒園質量差,殊不知這恰恰是管制和缺乏競爭的結果。想到的因應之道往往簡單粗暴:多裝些攝像頭並加強監管不就行了?把幼兒園都公有化,並且國家多辦些幼兒園不就行了?

多裝攝像頭並不能解決問題。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十分用心和細膩的事情,更多的是傾聽、情感與溝通,而不是僅僅做到不打不罵不聞臭腳。如果僅僅把不要打罵和羞辱孩子作為幼兒託管的標準,就像國營飯店「不要打罵顧客」一樣滑稽。攝像頭不能解決情感問題,成年人略施小計,以外人難以察覺的方式對孩子表示出冷漠或者區別對待,就會讓孩子留下心靈創傷。

加強監管會解決問題嗎?拜託清醒一點,出事的幼兒園正是經過層層、多輪審批而開辦的,批完就不管才是常態。行政部門並沒有足夠的動力操心你家的孩子,因為它沒有利潤機制的約束,不用向你負責,只用向上級負責,出事了對某個官吏並沒有多大影響。如果你要求加強監管,那麼好,它會要求擴大自身權力和增加經費。這就是權力的邏輯:管制犯下的錯,要以更多的管制來應對;做錯事了不要緊,那正是增加權力和經費的好時機。所以你要是呼籲「管一管」,那正中下懷。

將所有幼兒園都公有化,國家多辦幼兒園,首先是這樣的目的不可能達成,財政難以承受。其次,資源是有限的,用在這裏就沒法用到那裏。將有限的資源過多地用於幼兒教育,必然造成其他更為重要的欲望難以滿足,收入和生活水平由此下降,更難以提升幼兒教育水平。再次,公有制沒有利潤機制,財產權不明晰,缺乏競爭壓力,因此沒有改進服務的動力,必然低效浪費、質次價高。最後,全盤國有化將使人們別無選擇,追求更高水平的幼兒教育成為一種奢望,恰恰與人們追求的目的背道而馳。

將一切希望寄託於國家和立法,是一種「國家萬能」的反市場心態,是一種對立法的迷信,是通往奴役之路。正如羅納德·里根所說:「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它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市場化。重複一遍:教育並不特殊,它就是一種商品和服務,必須遵從市場規律。因此下面的分析,當然也適用於其他各個階段的教育。

首先是放開私立幼兒園准入限制。限制准入,本來就是對個人財產權的限制。放開准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才是提高幼兒園辦學質量的根本途徑。私立幼兒園財產權明晰,有利潤機制的激勵,因此才會有最大的動力提升服務質量,約束教師的行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因為它若不這樣做,就會一招失誤滿盤皆輸,直接導致自己利潤下降甚至破產倒閉。

只要放開准入,允許自由競爭,最優秀的教師就會脫穎而出,有劣跡或者服務不好的教師就會被淘汰出局。在競爭壓力下,優秀的教師工資也會提高,他們就會有最大的動力用心做好這份工作。市場競爭中,更好的服務手段、監管措施也會不斷湧現,最大限度服務好消費者。這就是「作為一個發現過程的競爭」。

在市場機制下,價格也會不斷降低。市場經濟就是一個將奢侈品不斷變為必需品的過程。聰慧的企業家會敏銳地捕捉商機,大規模投入資本、大規模生產,一方面會推出各種層次的服務,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供給增加,價格必然下降。以最低成本生產、競相降低價格,本來就是企業的競爭策略,造福的是消費者。

其次是破除一切價格管制。價格是在市場中形成的,交易雙方自願交換達成的價格就是合理的價格。國家強行規定一個價格,已經不再具備「價格」這個詞的含義,它本質上成了一種強制交易,必然造成福利受損。最高限價會造成供給下降,需求無法滿足;最低限價會造成需求下降,供給過剩。認為價格可以人為立法確定,就是蔑視人的自由意志,干預人的自由選擇,無視經濟科學真理,因此必然受到懲罰。

購買方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價格管制得到利益,屬於白日做夢。其結果如前所述,要麼根本買不到,或者買到的根本是不同的東西。要麼看似受益,必然以其他方式付出代價。在教育行業,就是擇校費、贊助費以及各種暗中交易;在房地產行業,就是屋內的一套舊沙發售價100萬,捆綁銷售,堤內損失堤外補。

再次是取消補貼政策。補貼來源於稅收,它的增加必然導致稅收增加,所有人負擔加重。征斂的稅收吸走了本來用於生產的資源,必然造成產出降低。稅收打擊人的生產和資本積累,它越高就越有將生產拉回到自給自足的低水平狀態的趨勢。

將稅收用於補貼,就是將資源強制性地用於國家——而不是每個人——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又會從市場中將稀缺資源通過更高出價而抽走。因此任何補貼都會扭曲生產要素的配置,使人們更為重要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

補貼保護無效率的生產,打擊高效率的生產,使少部分獲取補貼的人受益,而使大多數人受損,與人們追求更高福利的目的背道而馳。由於靠補貼就可以生存,人們就不用去千方百計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而是千方百計爭取權力的青睞。由此,人人聽命於發補貼的那個人的指令,成為匍匐於國家腳下的奴僕,最終造成人人尋求權力保護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

補貼將一部分勞動產出的分配權力交給掌權者,造成權力擴張。補貼越多權力尋租就越多,依附於權力的人就越多,騙取補貼的人就越多,不事生產的人就越多。補貼的極端狀態,就是國家負責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這就是一個「全能政府」。它足以摧毀社會的道德根基,讓人類社會退回到貧窮和野蠻的狀態。

最後,用市場經濟中的私產倫理懲罰作惡者。對那些有劣跡的老師,市場自有它的懲戒機制。市場上人們對他的懲罰,就是最合理的懲罰。

一個有劣跡的人,被他人杯葛和歧視,是他應當付出的代價。要重新贏得他人的認可,必須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那些對壞人無比寬容,卻無視好人的利益和情感的白左聖母,就是是非和善惡不分。壞人不值得被同情,他的所有過往,並不能成為做壞事的藉口。對壞人的同情,就是對好人的犯罪。

美國有一個「梅根法案」,將正式建檔的性犯罪案件資料放到網上以供讀取,公佈罪犯個人資料和照片,他們無論搬到什麼地方,都要先到警察局登記報到,以便保護住在其周圍的鄰居免受他們的侵犯。

更進一步,要徹底按照私產倫理,實行社區私人自治制度。接收什麼樣的人由業主共同決定,如果讓一個劣跡斑斑、有犯罪前科的人進入自己的社區,一方面要自己承擔被侵犯的風險,另一方面,會降低這個社區和房產的價值。

做壞事也講成本收益計算。當做壞事的成本足夠大,才能讓那些有犯罪動機的人三思而後行,有效地遏制犯罪。

市場經濟當然並不能徹底消除殺人犯、變態狂,就像它無法讓人長生不老或者不生病一樣。但是正如市場經濟具有將人們的壽命不斷延長、疾病更可控的趨勢一樣,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讓更優秀的人脫穎而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得以湧現,美德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市場經濟的私產倫理有一種強大的淨化機制,也會讓更多想做壞事的人放棄那個念頭,並讓造成後果的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觀念的後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15/158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