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裏的好事,說的是與人為善,也包括為人處世中,多替別人着想。
先想自己,是人的本性;先想別人,換位思考,卻是人生智慧。
生活中,有的人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成致勝信條,殊不知,不擇手段的自私必然導致人際關係的失敗。
反而,總是站在對方立場決策,懂得推己及人的「利他」思維,這樣人生會順暢,走得更遠。
1、利他,是一種大格局
之前看過這樣一段話:
與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與兒童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
誠然如此。
與人交往的智慧,要懂得關係的本質是平衡,如果都以己度人,對立就要發生。
所以好關係應該是,把別人的想法當回事,自然會看到別人的優秀,還會理解別人也有達不到的局限。
相反,當你不屑於人,哪怕別人做得再好,你都會認為做得不夠。
不站在自己的立場,你計較的東西便會少很多,包容的力度會大很多。
如此,心胸越來越寬,格局越來越大。
有個孔子借傘的小故事。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一個人能了解他人的不足,很容易;但理解他人的不足,就需要高品格了。
正如《禮記·訪記》中的一句話: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
有德行的人把別人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凡事先考慮別人,後考慮自己。
為人處世,不把自己的需要當成天經地義,不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是最應有的修養。
2、利他,渡人亦渡己
有人說:「當別人經歷困難,你給予幫助使人走出困境,這是渡人。遇事不計較、不糾纏,凡事給他人留後路,這也是渡人。」
與此同理,寧可自己為難,也把舒服讓給別人,更是在渡人。
有一對夫妻從嘉義要乘車到台北。
當上車後,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了他們的位子上。於是女人坐下了,男人只好站在旁邊。之所以沒讓那位女士讓出座位,是因為他們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
男人足足站立了三個小時,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
下車之後,女人心疼老公,責怪說:「讓位是善行,但從嘉義到台北這麼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
她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三小時而已。」
女人豁然醒悟,有這麼一位善良又為善不為人知的好老公,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了許多。
先為自己,是一個人習慣性行為,但有一種值得:是先記着別人合適,相較於自己能有更大收益。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聰慧善良的人,總是能成全別人,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無怨無悔,因為有時給予就是救贖。
其實,越能承受委屈的人,越受不了委屈。
境由心造,不管對事還是對人,站在對方立場,關係就會多幾分融洽,周圍也會多幾分正能量,因此你也就會多幾分幸福。
人生實苦,能為對方考慮,是一份善良,也是自渡。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轉向的能力,只需心念一轉,就變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利他,福氣的源泉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初春的夜晚,一對年邁的夫妻走進一家旅館,可是旅館已經客滿。
前台侍者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再去找旅館,就將他們引到一個房間:「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們不用再奔波了。」
老人看到整潔乾淨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來。
第二天,當他們要結賬時,侍者卻說:「不用了,因為你們住的是我的房間。祝你們旅途愉快!」
原來,他自己在前台過了一個通宵。老人十分感動說:「孩子,你是我見到過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你會得到報答的。」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門,轉身就忘了這件事。
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裏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他按信中所示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樓。
原來,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億萬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為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並深信他會經營管理好這個大酒店。
這就是著名的希爾頓飯店和他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命運是有輪迴的,越是不在乎得失,損己利人,好運越會青睞於你。
因為,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當你為別人付出「滴水」時,別人很可能當成「湧泉」用以回報。
正如作家劉迎軒所說:「生命是一種回聲,你給對方最好的,別人也給予你最好的。」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服務員,一個人服務別人的熱情與能力有多大,人生的運氣和成就就有多大。
4、利他,收穫舒服的關係
《菜根譚》中有言: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意思是:立身處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態度,就好像在泥土裏打掃衣服,在泥水裏洗灌雙腳,又如何能出人頭地呢?處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餘地的態度,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用角去頂撞籬笆,哪會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行走在人世間,誰不想將坎坷踩踏成坦途,得到自己想要的結局。
可是老話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只看自己,自私短淺;先看別人,境界高遠。
只考慮自己,最後窮途末路,把別人也納入思考的維度,不但有詩和遠方,路還越走越順暢。
在瑞典沃爾沃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
有人問:「你們的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簡單的停車方式,其實蘊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先想別人,會走得更遠。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能與人方便,就不要吝嗇善良。
正如《朱子家訓》中說:「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這是告誡人們,處世要有分寸,進退要有涵養。
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舒服的關係都是以心換心,我贈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
餘生,做一個豁達,能體諒他人難處的人。這樣對方的世界,才會因你的路過草長鶯飛,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