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歐美石油企業相繼從澳大利亞撤離 來自中國比例上升

在澳大利亞,歐美大型石油企業相繼宣佈關閉煉油廠。英國石油公司(BP)和美國埃克森美孚出於與中國企業等的低價石油產品競爭激化的理由而決定撤退。澳大利亞將僅剩當地企業的2座煉油廠。預計2021年度石油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將提高至近8成,來自中國的進口比率也在上升。

「亞洲和中東面向出口的大型煉油廠增加,改變了澳洲市場的結構」,英國石油公司2020年10月宣佈關閉西澳大利亞州的Kwinana煉油廠。該廠擁有65年的歷史,但BP澳大利亞公司表示「已經無法盈利」。計劃在2021年4月之前停產,改為石油產品進口基地。員工將從650人減為60人。

埃克森美孚的ALTONA煉油廠

埃克森美孚也在2021年2月宣佈由於盈利惡化而關閉位於墨爾本的ALTONA煉油廠。雖然尚未明確表示具體時間,不過也將改為進口基地。這樣一來,澳大利亞的煉油廠數量將從2000年代初期的8座減為當地企業擁有的2座。

其背景是與中國和中東企業的產品之間的競爭激化。例如,中國自2015年前後起,以中石油和中石化等為中心推進新建和增強煉油廠。

尤其是原油處理能力為每日30萬~40萬桶的「超大煉油廠」增加,擴大了對亞太地區的出口。其規模達到決定關閉的澳大利亞的煉油廠的2~4倍。精煉成本和市場價格也較為低廉,澳大利亞的煉油廠難以與之抗衡。

隨着煉油廠的關閉,澳大利亞的石油產品進口依賴度持續上升。進口占消費量的比例2019年度達到65%。在2座煉油廠計劃關閉的2021年度,預計比例會提高至79%。

中國產品的存在感尤為突出。從2019年度的進口來源地(按金額計算)來看,新加坡為26%,韓國為18%,日本和中國為14%。與5年前相比,新加坡下降8個百分點,韓國下降9個百分點,而中國則提高9個百分點。

對中國依賴度的提高也構成風險。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的Alexander Yap表示,作為澳大利亞的進口來源地,「中國將來有可能超過新加坡」。

中國和中東持續增強產能

預計中國和中東企業的煉油廠今後將繼續增強產能。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石油精煉能力從2019到2025年預計增加180萬桶/日,中東增加160萬桶/日。增幅是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3倍左右。

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中國的存在感很強。2021年供給份額超過50%,預計今後還將進一步提高。

關閉煉油廠的動向也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其他地區擴大。在菲律賓,英荷殼牌石油旗下、菲律賓大型石油經銷商Pilipinas Shell Petroleum Corporation(PSPC)於2020年8月宣佈關閉煉油廠。此外,運營僅存的一座煉油廠的大型財團San Miguel旗下的大型經銷商Petron Corporation最近也表示盈利正在惡化,決定暫時關閉。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日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13/1567833.html